<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快乐的老陈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原空军高炮五师文艺宣传队队长陈培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陈头,是陈培玲在战友微信群里的昵称。这位已然八十岁的老人,名副其实地步入老年行列,却毫无暮气,始终活跃在城乡大舞台之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快乐老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十载战友深情,岁月镌刻印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5 年 12 月,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与陈培玲一同在山东省泗水县应征入伍。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登上南下的火车,一路奔赴福建,我们俩人都分到了空军高炮五师十三团服役。他进入指挥连担任报务员,我则被分配到八连做电话员。此后,我们一同出国作战,投身援越抗美的战场。提干后,我们又同在机关工作,他担任团司令部通讯股股长,我在团政治处当干事。1982 年 10 月,命运再次让我们同行,一同转业回到泗水。他被安置到县民政局,我则前往乡镇工作。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携手走过,他不仅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更与我结下深厚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兵代表初亮相,崭露头角展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5 年 12 月中旬,全县应征入伍的青年陆续汇聚县城,开始集结、编班、换装、学打背包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2 月 18 日下午,县委县政府举办文艺晚会为我们送行。晚会上,除了县里领导热情洋溢的讲话和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还有新兵代表发言环节。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位帅气小伙身着崭新军装,自信满满、大大方方地走上台。他代表全体应征入伍的新兵,真诚感谢县里领导的关怀,坚定表示到部队后定会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争做合格好兵,绝不辜负领导和家乡父老乡亲的期望。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赢得全场称赞。我认识了陈培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无畏战士勇担当,国防施工是楷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培玲在军营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多次立功受奖。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他作战英勇无畏,出色完成战斗任务,荣获三等战功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他担任指挥连连长期间,有一次组织新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意外突然降临,站在他身边不远处的一个新兵,拉弦后的手榴弹未能扔出,掉在身前不远处。看着冒着白烟、不停打转的手榴弹,新兵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陈培玲见状,毫不犹豫地飞扑过去,将新兵紧紧压在自己身下。刹那间,手榴弹爆炸,两人被埋在炸起的泥土中。当战友们将他们挖出时,两人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但好在都未受伤。因他处置突发情况果断正确,且舍身救战友,团党委特为他记三等功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 年,在一次国防施工中,身为十三团司令部通讯股股长的他,负责带领部队开挖从师部到团部的电缆沟,目的是将通讯电缆深埋地下,防止敌人窃听。当时正值三九寒天,镐头刨在地上,仅留下一个白点,施工难度极大。战士们干活时汗流浃背,停下又冻得浑身发抖,不少人因此病倒。陈培玲也连续三天高烧不退,但他作为施工项目的总指挥,深知施工期紧迫,只能咬牙坚持。最终,他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工地上,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团首长前来探望时,他还自责自己影响了施工进度。首长安慰他安心养病,可他不听首长吩咐,也不顾医生劝阻,在首长探视的第二天便返回工地,投入紧张施工。此次施工,陈培玲不仅组织指挥得当,还能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圆满顺利且按时完成任务,受到师部表扬,团党委再为他记三等功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勤奋好学不止步,多才多艺谱新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培玲出生在农村,但父亲是县属企业的正式职工,所以他从小在县城生活,并在县城读完小学和中学。在我们这批新兵中,他文化程度较高,且见过不少世面。然而,他为人处事始终谦虚谨慎、温文尔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勤奋好学,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初到指挥连报务班,面对陌生的报务工作,他虽文化基础不错,但对报务可谓一窍不通。不过,他并未气馁,而是从电工知识、收发报机的工作原理学起,为学习报务技术夯实基础。为精准捕捉电波中快速流动的信号,他日夜苦练,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训练听力,还摸索出一些窍门。他的收报能力又快又准,练发报手法他没白没黑的苦练,由于他长期坚持手指磨出了茧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掌握了报务员工作要领,第一个上岗独立担任战斗值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培玲爱好文艺,会拉二胡、吹笛子。先是被连队演唱组选中,后又被调到团演出队,因表现突出,又被师演出队调走。到演出队后,他如鱼得水。面对种类繁多的乐器,他乐在其中。民族乐器他学得很快,但西洋乐器学习难度较大。他不畏困难,拜有经验的老兵为师,学会演奏要领后,反复练习简单曲目,再逐步加大难度,挑战高难度曲目。他将演奏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融会贯通,在各种乐器演奏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 年底,师宣传队在河北省柴沟堡再次组建,陈培玲被委以重任,担任演出队副队长。此次演出队的任务是排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为排好这出戏,组织上联系了中国戏剧学院,得知学院一些著名角色和教授都在宣化沙岭子农场劳动锻炼后,师演出队在师宣传科首长带领下,星夜赶赴沙岭子农场拜师学艺。学院老教授们热情耐心,用传统教戏方法,一句一句地教,要求学员唱戏要字正腔圆。“字正”指京剧道白要有京腔京韵,“腔圆”要求高不能尖、低不能哑。同时,老教授们还亲自带他们走台步、跑圆场,教他们如何用眼、用手、用面部表情做戏。最后,将现代京剧《沙家浜》整场戏从戏文到动作都手把手教给大家。陈培玲在戏中饰演男一号——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作为有五年军营生活经验的老兵,他入戏很快,加上聪明好学,学习结束时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京剧演员。从此,他爱上京剧,五十五年过去,依旧曲不离口。每天到公园或河边练一套太极拳后,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巧播放机,调出京剧伴奏曲,唱上两段,既吊嗓子又愉悦身心。每次战友聚会,他都唱上两段为大家助兴。如今八十岁的他,仍不断学习新知识,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成为老年合唱团骨干成员,还在山东省老年大学组织的老年大学学员才艺大赛中,他唱的杨子荣《打虎上山》震惊了全场,评委们都站起來为他鼓掌。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他还和其他人合作夺得两个二等奖。他还学会了八段锦、学会了玩平板电脑,并在平板上编辑票圈,与战友们共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乐于助人暖人心,排忧解难显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培玲无论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都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只要别人有求于他,他都会尽最大努力满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泗水后,他被分配到县民政局工作,负责每年复员战士的安置工作。这项工作量大、社会影响大,且政策性强。在全面转向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机关不断改革,企业不断改制,安置难度极大。但他对每年复员回到泗水的战士都热情欢迎,以老兵的心情对待他们。对于按政策规定需要政府安置工作的人,他认真阅读档案,了解专长和基本情况,耐心解答问题,详细记录战士们提出的要求,只要条件允许,都会为他们努力争取。为此,他不止一次与接收单位负责人红过脸,为给复员兵争取吃财政的指标,甚至和领导抬过杠。他干安置工作 12 年,安置上千名复员兵,没有一人因安置不当闹事或上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十三团一连的战士李成吾是和陈培玲一起入伍的战友。1970 年复员回原籍后,被安置到兖州矿务局当煤炭工人。但不到一个月,他就不辞而别,回家种地。后来在父母操持下娶妻生子,然而,李成吾体弱多病,干不了地里活,父母又相继去世,家庭穷困潦倒,夫妻二人成天打架,李成吾还经常被媳妇赶出家门,最后竟沿街乞讨。陈培玲得知情况后十分着急,但再次安置已不可能,因为他已复员十多年且安置过一次,还是自动辞职的,再安置不仅违背国家政策,县里领导也不会同意。无奈之下,他与有关单位协调,为老战友办了一个退伍老兵生活困难补助,每月 18 元钱,这在九十年代初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为用好这笔钱,他建议李成吾先不要领取,积攒到十个月后再拿出来做个小买卖。李成吾接受建议,十个月后用这笔钱买了一个地排车,每天天不亮就和媳妇赶到县城,买新鲜蔬菜拉回村,在周围几个偏僻山村里卖,同时还收废品拉回城里卖。有了事做,也有了收入,小两口不再打架,日子终于平静下来。老战友蔡秀芝是我们同年入伍的战友,分到十三团三连当炮手,因患有精神疾病,没等服役期满就提前复员了,回到农村的蔡秀芝病情大有好转,参加生产队劳动积极能干,是一个人見人夸的好小伙,在村干部操持下,娶了夲村一个姑娘为妻,成家后的他干活更加卖力,脏活、重活他都抢在前头,生产队每天都给他记10分。妻子即贤惠又勤快,家里地里的活她都是一把好手,夫妻和美,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好景不长,在1980年冬天他父母先后去世,蔡秀芝悲痛欲绝,继而旧病复发,终日疯疯癫癫,不能下地干活,背着他那个绣有为人民服务的军用挎包,拿一付竹板到处去宣传毛泽东思想,但谁也听不懂他说些什么。此时正时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时侯,农民分到士地都欢天喜地的忙了起來,而他们家的地无人打理,为给蔡秀芝看病他媳妇带他跑曲阜下济宁,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债,生活难以为继。陈培玲知道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帮助老战友 。为了阻止蔡秀芝乱跑避免发生意外,他向民政局领导回报了蔡秀芝的情况,经局长同意,为蔡秀芝办理了住院手续,把他送进了民政部门在兖卅设置的荣军医院,這样即能为他治病,又有了吃住的地方。直到1989年春蔡秀芝在医院病逝。安排好了老战友的治疗和生活问题,他老婆孩子的生活难题又摆在了面前,陈培玲为老战友办的第二件事就是为他申请一个退伍老兵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每月18元钱,使他妻儿摆脱了生活困境。蔡秀芝原先和他父母一起生活,住在两间又低又破的草房里,蔡秀芝积攒了一些钱准备盖三间砖瓦房,房子盖到一半,蔡秀芝犯病了,建房不仅没人操心,连建房的钱也花光了,半架屋框放置了三年,原有的两间草房日久失修,也垮了。陈培玲为战友办的第三件事就是筹钱盖房。他知道,民政部门每年都下拨一批救济款,他就抓住这个机会,到蔡秀芝所在的城关镇,找镇里的民政助理员,为蔡秀芝申请救济。他连续跑了三年,共争取到三千多元的救济款,用这笔钱为他建起了三间砖瓦房。1984年春天济南一家企业到泗水來招农民工,陈培玲知道后,连夜跑到县招待所,找到來招工的人员,为蔡秀芝十九岁的大儿子报了名。让他进城当了工人。现在蔡秀芝儿女都已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蔡秀芝老伴78岁了身体健康还在坚持种菜卖菜,不为赚钱,只为锻练。她見人就说蔡秀芝的战友是他家的恩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善孝为先,侍亲至诚显大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培玲是邻里广为赞颂的大孝子。转业后,年迈的父母便和他住在一起,他尽心尽责地伺候老人。那时家里居住条件差,每天晚上他都会把热水袋装上开水,为老人暖热被窝。老父亲爱看电视,有时看到很晚,他再累再困都会陪在老人身边。天不亮他就爬起来点火生炉子,等到室内温度升上來了,才伺候二老起床,用开水冲两碗鸡蛋汤,泡上一碗口酥,作为老人的早饭。虽然简单,但这是老父亲的最爱,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口味。天气好时,他还经常蹬着三轮车带老人在城里转几圈,让老人看看县城的新变化。他伺候老人细心周到,那时都是公共厕所蹲便坑,老父亲个子高、身体重,上厕所很困难,他就用铁丝缠上布条挂在厕所的房梁上,为老人做个拉手,方便老人下蹲和起身。在他的精心照顾下,两位老人幸福地度过晚年,老母亲 86 岁、老父亲 92 岁相继去世,都是无疾而终,走得十分安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胸怀坦荡乐生活,知足常乐度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陈培玲能长期快乐生活,主要源于他胸怀坦荡,从不计较小事,更不在意个人得失。遇事他总是往前看,无论多难,都以乐观心态面对。遇到心胸狭窄爱挑事的人,他以宽容态度相处。所以,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他人缘都很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入伍三年了,一块入伍的战友有的入了党,有的提了干。但他由于长期在师和团的演出队,连队党支部对他的情况了解不多,发展党员时总没他的份。而演出队是临时机构,没有发展党员的条件。陈培玲的入党申请书递上去后,便石沉大海。入党问题解决不了,提干更无希望。复员回家不仅团里不放,师里也不同意。面对如此尴尬局面,陈培玲从不埋怨,而是更加勤奋工作。在演出队,无论是登台演唱还是后台伴奏,他都认真负责,从未因疏忽导致失场。回到连队,他正常参加战备值班,从不懈怠。直到1970年下半年他才被提为指挥连无线排排长。接着就又调师演出队担任付队长。几十年来,不论是升,还是调他毫无怨言,坦然接受。他常说的一句口头禅“知足常乐”,正是他乐观豁达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陈头——陈培玲,用他的一生诠释着快乐、担当、好学、善良、孝顺与豁达。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在岁月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勇敢前行,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张体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