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坑</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临沧的蜿蜒山路自驾而行,我们终于抵达了藏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崖画谷风景区半山腰的天坑群。在这约十公里的山脊线上,七座神秘的天坑如大地之眼,静静凝望着苍穹,其中仅2号天坑已对游客开放。这个直径184米、深达235米、周长720米的巨坑,是目前云南省内发现的最大天坑,其壮阔令人屏息。站在海拔约1300米的坑缘,云雾缭绕间仿佛置身天地裂缝,而它与班鸽村、千米国画长廊、沧源崖画等景点串联成线,构成了一条穿越自然与文明的复合型旅游走廊。</p> <p class="ql-block">崖画</p> <p class="ql-block">继续深入山中,海拔攀升至2000米以上,我们寻访到了被佤族人称为“染典姆”“帕典姆”或“壤典姆”的沧源崖画——意为“画在崖壁上的故事”。这些远古的印记散布于勐省、曼帕、丁来、吴良等十处陡峭崖壁之上,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秋日斜阳洒落在斑驳岩面,那些沉默的红色图腾仿佛苏醒,向每一位到访者低语着先民的生活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走近细看,崖画以手指或羽毛蘸取红色颜料绘制而成,颜料推测由动物血混合赤铁矿粉调制,历经千年风雨仍依稀可辨。中国考古迄今已发现17处崖画地点,共识别图像逾1100幅。人物奔跑、动物奔跃、房屋错落、器物陈列,更有神祇、神话人物与手印符号交织其间,题材涵盖狩猎、舞蹈、战争、村落生活与自然崇拜。每一笔勾勒,都是史前西南边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达,是一幅幅刻在岩石上的文明初章。</p> <p class="ql-block">沧源崖画不仅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崖画之一,更罕见而完整地记录了古代西南民族的社会经济与精神世界。它的存在,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乃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宗教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2001年6月25日,它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文明遗产星图中一颗熠熠生辉的古星,也为全球崖画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贡献了来自云南的实践智慧。</p> <p class="ql-block">当我在秋日的微光中凝视这些渐渐褪色的岩画,心中既涌起震撼,也泛起一丝唏嘘。岁月无情,风雨侵蚀让这些千年之画日益模糊,仿佛时光正悄然抹去一段古老的记忆。唯愿文物部门能加大保护力度,用科技与敬畏之心延缓自然的侵蚀,让这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回响,继续在群山之间传唱下去,等待更多如我们这般,在2025年秋天踏上寻访之路的旅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