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雅韵———苏州园林文化艺术展

王道隆

<p class="ql-block">昨天赶在苏州园林文化艺术展闭幕的最后一天,去了趟颐和园水操学堂。原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思去的,没想到一进门就被那股子静谧雅致的气韵勾住了脚步。展牌上“文心雅韵”四个大字写得遒劲洒脱,背景里亭台隐现、流水潺潺,仿佛一扇通往江南的门悄然打开。九月二十三到十月十二,这展期掐得刚刚好,我竟踩着尾声来了场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转过第一个拐角,迎面是一株五针松盆景,安安静静地立在木座上。松枝不是那种规整的对称模样,而是歪着身子,像在风里站久了,却依旧挺拔。针叶层层叠叠,绿得沉稳,又透着几分倔强。旁边铺着青苔和小石子,仿佛把整座山林的呼吸都收进了这方寸之间。我忽然明白,所谓“园趣”,不在大小,而在这一寸一寸打磨出的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墙上挂着几幅书法,字迹清秀工整,写着些园林造景的讲究。正中那棵松树盆景更显苍劲,枝干如龙蛇游走,却不见半分张扬,反倒透出一种沉静的克制。这大概就是苏派盆景的妙处——不争不抢,却自有千钧之力。人站在它面前,不知不觉也放轻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间偏厅里,一株枫树盆景立在山水画前,叶片鲜绿中泛着嫩黄,像是刚从春末溜进初夏。木盆上雕着细密花纹,连底座都透着古意。画里的古人撑伞走过石桥,而眼前的枫树静静生长,仿佛时间在这里打了个结,把千百年的风雅绾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角落里有棵五针松,种在红盆里,盆上刻着“园趣”二字。旁边摆着几颗橙子,还有一小盆绿植,像是主人随手搁下的点心,为这份庄重添了点烟火气。我忍不住笑了,原来风雅不必端着,也可以是生活里的一口甜。</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那盆兰花。它不在显眼处,安安静静搁在石台上,一茎数朵,淡雅如烟。兰叶细长,绕着一块覆满苔藓的石头生长,背后是远山近水的画卷。没有浓香,没有艳色,可你就是移不开眼。古人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此刻才算真正懂了。</p> <p class="ql-block">两盆松景一疏一密,中间插着一丛黄菊,开得热闹却不喧宾夺主。墙上的书法笔走龙蛇,旁边那幅园林图又精细得能数出瓦片。这一静一动,一简一繁,恰如江南园林的呼吸——有收有放,有藏有露。</p> <p class="ql-block">一排展台陈列着几株盆景,形态各异,却都带着苏派特有的温润。左边那棵叶子繁茂,右边那棵枝干盘曲,像在风里舞了半辈子。背景是幅黑白建筑画,栏杆窗棂,依稀是拙政园的影子。展台上还放了几颗橙子,颜色亮得像秋日的阳光,给这份静谧添了点暖意。</p> <p class="ql-block">有棵松树盆景,树干弯得极有故事,像是经历过风雨,却把伤痕都长成了姿态。它立在方形石盆中,背后是山水长卷,山高水长,云雾缭绕。旁边一块小石,一个标牌,话不多说,可你知道,它想讲的,是时间。</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株盆景,叶片由绿渐黄,像把秋天揉进了一棵树里。它站在黑色支架上,背景是中式窗格,光影交错,虚实相生。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哪是盆景?分明是把四季装进了眼睛。</p> <p class="ql-block">展台尽头,一对花瓶静立。蓝白瓷瓶里插着红果绿枝,深蓝瓶中盛着红花,色彩浓而不艳,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配色。背后的古画卷上,宫殿巍峨,人物往来,仿佛在说:风雅,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历史对坐,共饮一盏清茶。</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板静静立着,讲苏派盆景的渊源。说它始于唐宋,成于明清,讲究“以小见大,缩龙成寸”。我读着读着,忽然觉得这些盆景不只是植物,而是文人心事的化身——把江湖山野搬进庭院,把岁月沧桑藏进枝叶。</p> <p class="ql-block">走完全程,天色已晚。回望那“文心雅韵”四字,竟觉得它们不只是展览的名字,更像是某种提醒:在这个快得来不及喘息的时代,总该有人记得,慢下来,看看一棵树,一朵花,一段光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