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加呼伦贝尔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2025)"--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小学骨干班主任能力提升培训项目纪实</p> <p class="ql-block">今天,海拉尔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理论学习+互动分享顺利召开。本次活动以“立足文化根基,创新心育模式”为主题,聚焦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吸引了全区教育工作者、心理专家及学校代表百余人参与,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育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一、理念突围:从“治疗”到“预防”的战略前移</p><p class="ql-block">主讲人毕老师以《转变工作理念,构建预防新模式》为题,直指当前心理教育的核心矛盾:“约80%的学生可通过预防性服务获得心理支持,仅20%需要个别化治疗性服务。”基于这一发现,海拉尔区率先将工作重心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预防”,通过优化校园文化生态、班级氛围,推动心理服务从“被动干预”向“主动预防”转变,为学生适应与发展筑牢心理防线。</p> <p class="ql-block">二、文化铸魂:以传统智慧赋能心育创新</p><p class="ql-block">“培养‘完全之人物’是教育的宗旨。”本次学习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与心理教育的融合点:</p><p class="ql-block">● 创新课程载体:开发“汉字心理启示”“24节气心理养生”等特色课程,将“仁心”培养融入叙事心理学技术,帮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实现认知重建与情感重塑;</p><p class="ql-block">● 回归教育本质:引用王国维“教育宗旨”理论,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同育人,解析“德者,得也”的古训,提出通过“符合道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与心理的统一。</p><p class="ql-block">现场,毕老师结合“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根本特征,分享“24节气心理直播课”“灵兰读书会”等创新实践,展现文化赋能心育的生动图景。</p> <p class="ql-block">三、实践破局:直面教育异化与人际修复</p><p class="ql-block">针对现代教育“功利化异化”导致的心理健康基础侵蚀问题,毕老师提出破局之道:</p><p class="ql-block">● 诊断教育困境:师生、同学关系异化为竞争,需回归“教会孩子‘如何活好’”的教育初心;</p><p class="ql-block">● 提供具体方法:提出“修复人际关系五法”——看见对方、微笑、调整人际距离、握手、说暖心话,以“小切口”推动“大改变”,重构温暖支持的人际网络。</p> <p class="ql-block">四、系统推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p><p class="ql-block">毕老师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出五大心育启示:</p><p class="ql-block">1. 育心与树人统一:将心理健康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p><p class="ql-block">2. 坚持预防为主:发展性辅导与干预结合;</p><p class="ql-block">3. 文化自信注魂:让中国智慧为心育赋能;</p><p class="ql-block">4. 实效导向落地:融入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5. 协同育人聚力:家校社形成合力。</p><p class="ql-block">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文化沃土,通过“文化引领+专业赋能”“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构建起符合时代需求的特色心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余韵悠长:灯影里的文化心育启示</p><p class="ql-block">会议厅内,巨型流苏吊灯如星河垂落,映照着教育者们热切探讨的身影。从“预防为先”的现代理念到“仁者爱人”的古老智慧,从课堂革命到生态构建,海拉尔区的实践探索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唯有让文化成为心育的根脉,让教育回归对“人”的关怀,才能培育出“精神明亮”的时代新人。</p><p class="ql-block">学习虽已落幕,但“文化心育”的种子正在发芽。未来,参加培训的内蒙古各盟市的班主任老师们将继续以文化为帆,以实践为桨,书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崭新篇章,让每个孩子在文化的浸润中心灵饱满、向阳生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和图片来源:四班五组全体成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