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梢,洒在那条熟悉的林间小径上。我远远就看见那面红底黄字的横幅挂在两棵树之间,“天坛快乐健康合唱团”几个大字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面召唤老朋友的旗帜。几位老伙伴已经到了,正三三两两地聊着天,笑声在林子里荡开,惊飞了几只麻雀。</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走的这条石板路蜿蜒进树林深处,两旁是几十年的老树,树皮斑驳,像是刻满了岁月的年轮。每到这个季节,落叶铺了一地,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大自然为我们伴奏的节拍。路边的长椅上,总有人坐着歇脚,也有像我们这样把乐谱架支起来,对着树影练声的。</p> <p class="ql-block">凉亭是我们最熟悉的“排练厅”。木头架子搭起的顶棚遮阳挡雨,四面通风,夏天不闷,春天不燥。有人从家里带来小马扎,有人干脆站着,指挥老李一挥手,大家就齐刷刷打开歌本。那感觉,不像是在公园唱歌,倒像是在自家客厅里,和老邻居们唠着家常,只是唠着唠着,就唱出了旋律。</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老王戴着那顶标志性的红帽子站在前面,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说是要给大家讲讲下周社区演出的安排。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肩头跳动,像撒了一把碎金。我们围成一圈,谁也没说话,连平时最爱插话的老刘都安静听着。那一刻,仿佛不是在开会,而是在分享一段共同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铜管乐器的声音一响,整片林子都活了。老张的长号总比别人慢半拍,可他那股认真劲儿,谁也不忍心笑。小号声清亮地划破晨雾,萨克斯低沉地应和着,像是在树影里悄悄对话。我们不是专业乐团,可那份投入,比台上那些穿礼服的还让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演出那天,铁丝网围栏上挂起了新横幅,红得耀眼。“天坛快乐健康乐团”几个字歪歪扭扭,是老陈亲手写的。观众不多,大多是遛弯的街坊,有人搬了小板凳,有人干脆站着。可当我们唱起《我和我的祖国》,声音齐整地升起来时,连路过的外卖小哥都停下车,默默听了好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每次排练,乐谱架前都站得满满当当。萨克斯手老周总爱即兴加花,指挥瞪他一眼,他又笑嘻嘻地收敛。那条写着“大坛快乐健康”的横幅虽有些褪色,却从没摘下过——谁都知道,那不是笔误,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昵称,像家里人之间的外号,听着就亲切。</p> <p class="ql-block">合唱的时候,我们手里都攥着红歌本,纸页翻得发毛,边角卷起。站在绿荫下,身后是飞檐翘角的老式亭台,歌声一起,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有人忘词了,旁边立刻有人接上;有人跑调了,大家也不笑话,反而唱得更响,像是用声音把他轻轻托住。</p> <p class="ql-block">木平台不大,却装得下我们这群“老小孩”。包啊帽子啊乱七八糟堆在角落,像野餐后的痕迹。有人带了保温杯,有人揣着糖果,练到一半就分给大家。指挥说:“咱们不是为了比赛,也不是为了掌声。”我们都知道——是为了每天早上这一声“到齐了没?”,是为了还能站在一起,把那些老歌,唱给彼此听。</p> <p class="ql-block">乐谱架上的本子翻到了《茉莉花》,字迹密密麻麻,全是手写的批注。谁在哪句换气,谁该轻一点,都记在旁边。风一吹,纸页哗哗响,像在提醒我们:这些音符,早已不是印在纸上的符号,而是我们呼吸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黄帽子蓝外套的老李,是我们团的“灵魂人物”。他一抬手,整个队伍就安静下来。旁边的王姐拿着歌本,声音清亮,像是从年轻时一直唱到了现在。我们不知道她有没有上过舞台,可在这片林子里,她就是最动人的独唱者。</p> <p class="ql-block">那天,穿黄外套的赵阿姨张嘴唱《我的祖国》,声音一起,所有人都停下了闲聊。她闭着眼,像是对着整片天空在唱。树影在她脸上晃动,风把她的白发吹得轻轻扬起。那一刻,没人觉得这是在排练,我们都成了听众,听一个普通人,用最真的话,唱出最深的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是明星,也不图名利。只是在这座城市的角落,在天坛边的林荫里,一群退休的人,用歌声拴住了时光。有人说,我们吵了鸟儿;可更多人说,这片林子,因为有了我们的声音,才真正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