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征程

吕国栋

<p class="ql-block">10月13日培训小结</p><p class="ql-block"> 张洪涛老师是青岛市市北区资深音乐教研员,在音乐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兼具丰富实践经验与深入理论研究。他长期投身各类音乐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推动当地音乐教育发展。其参与的课例研修、教学研讨、专题点评、省级培训交流及活动主持等工作,均聚焦新课标落实与核心素养培养,为音乐教学实践指明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次培训由张洪涛老师主讲,围绕2022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从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质、教学变革路径、核心素养培养、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展开深度解析,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明确了教学方向与实践策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重识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本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是十年一轮的课标修订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维度均有重大调整。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聚焦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音乐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发挥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教学变革的三大路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教学内容:从“碎片化”到“结构化”“整合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去教学内容多为孤立的歌曲、乐理知识、欣赏曲目,关联性弱;现在倡导大单元整体教学“主题式教学”,以“春天的歌”“家乡的情”等核心主题统领单元学习,将演唱、欣赏、器乐、创编及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形成有逻辑、有深度的学习内容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教学方式: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往教学以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模仿、跟唱;现在强调艺术实践,以学生音乐活动为主线设计课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体验性活动:通过律动、图形谱、绘画等深化审美感知;</p><p class="ql-block">- 表现性活动:开展合唱、合奏、表演,鼓励个性化、创造性艺术表现;</p><p class="ql-block">- 创造性活动:设置即兴创编节奏、旋律、为歌曲配伴奏、改编歌词等任务;</p><p class="ql-block">- 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歌曲为何悲伤”等音乐问题讨论探究,建构自主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评价体系:从“重结果”到“过程性+多元综合评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统评价以期末唱歌考试为主,关注音准、节奏等最终呈现;现在强调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学生课堂参与、艺术实践、合作学习的表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内容不仅涵盖演唱水平,还包括创编能力、聆听习惯、文化理解等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课标确立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的统领地位,这是教学变革的根本驱动力(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审美感知:不止于“听”,需调动多种感官,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之美及其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艺术表现:通过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识谱等音乐实践,表达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文化理解:将音乐作品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中,理解音乐与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创意实践:通过即兴表演、旋律编创、诗歌配乐等任务,让知识成为“创造积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需聚焦能力导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歌唱教学:围绕音准、节奏、和声三大关键能力(国际公认核心要素),开展乐于参与的演唱实践,实现能力迁移;</p><p class="ql-block">- 识谱教学:结合国情,要求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后至少能识读简单乐谱;</p><p class="ql-block">- 和声感知:以合唱教学为直接载体,追求准确且有表现力的歌唱,最终指向有创意的歌唱,围绕音乐情绪、乐句、节奏等要素,建立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回归生活世界的音乐教育实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聚焦核心素养,面向生活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合终身教育“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四大支柱,以及青少年“学会健康、学会审美”的发展需求,新课标提出“发现身边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世界的声音,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音乐、音乐与生活世界的有机互动关系,实现生活世界与音乐知识信息的互通互融,选择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培养艺术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关注兴趣需求,强调情感体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依据音乐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与音乐认知特点,调整不同年龄阶段学习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低年级设置“趣味唱游”(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古典音乐与体态律动形式)与“情境表演”(音乐游戏、角色扮演、生活场景再现等),突出生活化、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丰富感知体验,激发情感共振,发挥艺术学科的美育优势,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人”“活生生的人”“完整的人”的成长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次培训由张洪涛老师结合其丰富的教研实践与对新课标的深入研究,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从新课标理论到教学实践的桥梁,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源泉的教学变革方向,为提升音乐教学质量、落实美育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