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古猗园(上)

金智敏

<b>古猗园</b>,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沪宜公路218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为<b>上海五大古典园林</b>之一。另外四个为上海豫园、松江醉白池、嘉定秋霞圃和青浦曲水园。 <b>南翔照壁,</b>从南大门进入古猗园,一座照壁迎客而立,这便是有名的南翔壁。 照壁上的图案以"白鹤南翔"为内容,勾勒出南翔镇得名的历史传说,富有传奇色彩。 照壁后面、望鹤楼东面,各种石头堆砌成的假山,有台阶可走上去看看。 假山东面,有一大草坪。 大草坪之北,有一株银杏树,树叶金黄。 <h3>  往北,鸳鸯湖景区。<font color="#ed2308"><b>鸳鸯湖</b></font>水面约15亩,以长18米,宽4米的九曲桥分隔东西两湖。这是鸳鸯湖最西面,北岸是“<font color="#ed2308"><b>南厅</b></font>”。南厅是明末建筑,现不对外开放。</h3> <h3><font color="#ed2308"><b>  九曲桥</b></font>拦腰浮于湖面,与东面柳荫桥遥遥相望,桥面中部是造型玲珑剔透的<font color="#ed2308"><b>湖心亭</b></font>,又名<b>镇蛇亭</b>。</h3> <h3>  往北走,为迂回曲折的<font color="#ed2308"><b>采香廊</b></font>。“<b>采香廊</b>”匾额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所题。</h3> <h3>  采香廊往北,见“<font color="#ed2308"><b>鸢飞鱼跃轩</b></font>”,三面依水,轩门圆形,如湖面明月初升。柱上有楹联:“<b>石径漫步鸟传语,松下小憩花送香</b>”,1986年秦昆撰 丙寅初夏 李研吾书(研吾戏笔)。</h3><h3> 立门前向东眺望,青山亭阁,错落有致。</h3> <h3>  <b>鸢飞鱼跃轩,</b>三面依水,砖、木结构,轩为3楹,歇山式,小瓦结顶,飞檐翘角,花色屋脊,四垂脊,脊端置有花篮。临池的一面有4根大柱,不设门窗,建筑面积52平方米。</h3> <h3>  “鸢飞鱼跃轩”,入门凭栏,一泓碧水,明洁如镜。在“鸢飞鱼跃轩”东面,是一座三曲石桥——<b>罄祈桥</b>。<span style="font-size: 17px;">罄祈桥又称“磬桥”,其名取自“罄”与“祈”的谐音,寓意吉祥祈福。这座桥与柳荫桥、九曲桥等共同构成古猗园水景的骨架,体现了江南园林“桥廊相连”的造景精髓‌</span>。  </h3> <h3>  “<font color="#ed2308"><b>罄折桥</b></font>”桥身呈弧形,桥栏雕刻精细,桥面铺青石板,与周围绿竹、荷塘相映成趣‌。桥北,左侧为鸢飞鱼跃轩,右侧为逸野堂。</h3> <h3><font color="#ed2308"><b>  唐经幢</b></font>,位于南厅前的唐经憧,于唐咸通八年(867年)开凿,与微音阁前的经幢成对。是由云翔寺移耒,原幢高三丈,仰莲基座,八角七级幢柱,1968年上半部遭雷击碎散失。</h3> <h3><font color="#ed2308"><b>  小松冈</b></font> 位于鸢飞鱼跃轩对面,是座四面环水的小山冈,树木繁茂,曲径小道四通八达。因树木以松杉居多,故称“小松冈”。又因紧靠戏鹅池和竹枝山,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湖边冈”、“近山冈”。小松冈面积不大,有石桌棋盘,夏日可在此对奕、纳凉。小松冈曾是小刀会的秘密联络点。</h3> <h3><b><font color="#ed2308">  戏鹅池</font>,</b>池中竖有一块高大的“<font color="#ed2308"><b>鹤迹石</b></font>”碑:“<b>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b>”。这是南翔镇的典故。</h3> <h3>  "<font color="#ed2308"><b>白鹤亭</b></font>",明代为纪念"白鹤南翔"而建的,是园中最古老名胜建筑之一。白鹤亭高9米,面积10平方米,亭子不大,五角高翘似孔雀开屏状。柱上楹联:欲问鹤何去 且看春满园 陆象贤书。</h3> 梁天监年间,当地有块一丈长石头,时有白鹤停聚。法名德齐的和尚认为是祥兆佛地,于天監四年(505年)建寺后白鹤南飞,取名白鹤南翔寺。为纪念这段历史传说,一九四六年由爱国实业家方剑阁捐资建白鶴亭,一九七四年重建。 <h3>  “白鹤亭”尖顶有一只形状特异,展翅南飞的白鹤,引颈伸尾,双翅拍击,凌空欲飞。</h3> <h3>  “<b>白鹤亭</b>”的<b>石头碑记</b>,记录了“白鹤南翔”的传说。</h3> <h3>  金黄色的银杏树下,“鸢飞鱼跃轩”、石拱“桥”及其倒影。选择深秋来游,就为了看到这色彩。</h3> <h3><font color="#ed2308"><b>  不系舟</b></font>,位于戏鹅池北岸。又称“旱船”、“石舫”,始建于明代,本为园主的书画舫。舟高5米,宽3米,面积74.6平疗米,舟体为石结构,舱为砖木结构,前舱为亭形,歇山式青瓦顶,长窗隔扇,舱首悬“不系舟”3字匾。</h3> <h3><font color="#ed2308"><b>  “不系舟”</b></font>匾,行书体,金底黑字,悬于不系舟前檐,西向。1982年上海市原副市长宋日昌题。柱上有清末进士廖寿丰撰书的一副对联:“<b>十分春水比檐影;百叶莲花七里香</b>。”</h3> <h3>  舱内的“<font color="#ed2308"><b>不系舟</b></font>”匾,草书体,桔黄底绿字,悬于不系舟内,西向。原为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祝枝山, 1461-1527)题,后遭毁坏,由清代名医和鸿舫重题;毁于抗战时期,1998年复制。不系舟曾毁于抗日战争,1946年重建,1959年和1973年2次整修,现重见初形。</h3> 在缺角亭观赏“<b>不系舟</b>”,前舱为亭形,歇山式青瓦顶,长窗隔扇。中舱为廊,南北两面设护航靠。后舱为楼,四面没窗,小瓦结顶。 <h3>  石舫旁站立着一尊雕像是南翔小笼包的创始人<font color="#ed2308"><b>黄明贤</b></font>(1852~1927),清同治年间,黄明贤因在古猗园不系舟叫卖,从此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的南翔小笼名声大振,成为如今沪上驰名中外的名点。</h3> <h3><p>  自不系舟隔戏鹅池南眺,可见到一座半浮于水面的水榭“<font color="#ed2308"><b>浮筠阁</b></font>”亭亭孤立。内有对联:“竹山映春色,鹅池寄情意“。1989 年钱乃之撰, 夏寿春书。</p><p> 明代建园时此阁与众不同,全部以竹为材建成,竹顶竹柱竹廊,竹椅竹栏竹窗,依山浮水,与对面的不系舟遥遥相对。阁后竹枝山临水而立,周旋环水,水随山转,动静结合,山因水活,意境深邃。</p></h3>   过了小石桥,来到水木明瑟东面的连廊。 <b>水木明瑟</b>,是园中以水池为中心的景观区域,主体包含鸳鸯厅、藕香榭及游廊等结构,因建筑临水而建,环境清幽,得名“水木明瑟”‌。 <h3>  <b>水木明瑟</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建筑群以明代风格为基调,飞檐翘角、色彩素雅,与周边绿竹、池塘共同构成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致‌。</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以清澈的水体、茂密的树木和精致的建筑群著称,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span></h3> <h3>  “<b>水木明瑟</b>”一词源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形容水光树影的明净清新之态‌。古猗园通过这一命名,既呼应了建筑临水的自然特征,也暗含文人雅士追求物我相融的园林意境‌</h3> <h3>  水木明瑟(鸳鸯厅) 内有“古猗画庐”。 成语“水木明瑟”形容风景清爽洁净。</h3>   “<b>古猗画庐</b>”,甲午初冬(2014年),疁城成波书。是园内重要的文化展示空间,定期举办书画笔会等活动。 从水木明瑟往西,到了“<b>藕香榭</b>”。藕香榭为四面环水的亭台建筑,飞檐翘角,与鸳鸯厅、曲廊共同构成水景院落‌。 <h3>  “<font color="#ed2308"><b>藕香榭</b></font>”匾由顾廷龙题。顾廷龙(1904年11月10日~1998年8月21日),号起潜。苏州人。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 长期致力于古典文献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研究。</h3> 藕香榭的西面是“<b><font color="#ed2308">半风亭</font></b>”。半风亭坐落在古猗园西北部,紧邻春藻堂和清馨山房,属于猗园景区“亭台幽胜”的典型代表。 “<b>半风亭</b>”匾由钱大昕题。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清代著名史学家、汉学家。十五补诸生,有神童之目。初从长洲沈德潜游,颇擅属辞,为吴中七子之冠。 <h3>  “<b>半风亭</b>”的建筑风格融合明代园林的朴素雅致,与周边水景、竹林相映成趣,体现了“亭台临水,屋宇不碍山”的意境‌。其西侧,有几块造型颇佳的湖石,地上开满黄色的花。</h3> <h3>  再往西,在逸野堂北侧,有五座奇形怪状的假山,形似五位操琴弹唱的老人,名为"<font color="#ed2308"><b>五老峰</b></font>"。</h3> 传说他们原是5位大仙,在中秋之夜来到人间赏月,不知不觉来到逸野堂前,见月光下的逸野堂犹如月宫下落人间,缕缕桂香,阵阵虫鸣,凉风习习,若隐若现胜过仙境。他们就在这里弹琴赏月,并决定脱离寂寞的天宫永留人间,那棵古盘槐便是龙仙老的手杖,5位大仙的坐骑也在古猗园安家落户,神鹿奔入梅花林,鹤栖白鹤亭,龙钻小云兜,鸢翔湖面,鹅游荷花池。这便是"<b>五老弹琴</b>"的传说。 “<b>五老峰碑记</b>”,记叙了上述"五老弹琴"的传说,这五位大仙是天宫中的龙仙、鹤仙、鹿仙、鸢仙、鹅仙。 <h3><font color="#ed2308"><b>  逸野堂</b></font>为古猗园的老区,处于园林的西北角。逸野堂面阔五问,进深三间,本是园中主厅,是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之处。原来的柱梁均用楠木构筑,又称之为“楠木厅”。 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览全园之胜,也称"四面厅"。“文革”时被破坏,1980年重建。</h3> <h3>  “<font color="#ed2308"><b>逸野堂</b></font>”三字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唐云所书,拾阶走入堂内,抬头可见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额“<font color="#ed2308"><b>华岩墨海</b></font>”,反映了当时文人相聚的盛况。 逸野堂联:“<b>径幽峰秀古槐送爽超凡境,露冷云闲金桂飘香疑月宫</b>”。丁卯中秋鞠国栋联并书。</h3> <h3><font color="#ed2308"><b>  古盘槐</b></font>,逸野堂前对植盘槐,北侧一株(左侧)已近500岁高龄,为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盘槐。植于明嘉靖年间。古盘槐相传为明代园主闵士籍左右成对种植。据说盘槐形如龙爪、黄伞盖,只有皇室可成对,因此遭人告发,园主匆忙刨掉对面一株,并以重金贿赂官差才得以免罪。</h3> <h3><font color="#ed2308"><b>  古盘槐</b></font>,为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盘槐,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碑:编号1396,上海市人民政府1999年确认。 随着树龄的增长,古盘槐的长势日趋衰退,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能力逐渐变弱。为此,特邀古树专家会诊把脉,量身打造复壮方案并实施保护复壮措施。</h3> <h3>  逸野堂前南侧的盘槐,年龄比北侧那株古盘槐要小一些,但造型不错。</h3> <h3><font color="#ed2308"><b>  幽赏亭</b></font>位于古猗园西北隅,清代沈元禄《猗园》中记载:“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堂后植桂,中秋赏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广寒宫中。”中秋之夜登亭远望,如置身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明代时园主常与家人登亭观赏夜景,故称此亭为幽赏亭。</h3> <h3>  <font color="#ed2308"><b>幽赏亭</b></font>,建在逸野堂正门相对的假山顶上,亭与堂成对景。亭为砖木结构,高4米,六角飞檐,檐下挂落,小瓦结顶,顶端塑有“万年青”图案,面积为6.5平方米,顺假山旁小路拾级登亭,亭内设护航靠,亭底有山洞。游人可穿山而过。</h3> 走到这里,我们把古猗园西部的景点都观赏了,转而向北。走向北一门的途中,又见许多美丽景色。一堵白墙、圆形门洞、花窗,院内红枫、黄叶、绿植,花石小路和纹饰地坪,相得益彰。 一堵白墙、花窗,院内,一株枫树恣意伸展,满树枫叶红了。 <h3><font color="#ed2308"><b>  猗猗绿竹</b></font>: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古猗园最早建于明代,设计者朱三松是著名的“嘉定竹刻”的创始者。园中遍植各类翠竹,有佛肚竹、紫竹、龟甲竹、方竹、凤尾竹等数十个名贵竹种,翠竹挺拔端庄、婀娜多姿,三五成群、夹道相拥,形成了古猗园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h3> <h3>  进门入园,穿过廊道,即可看到一个亭子,这便是<font color="#ed2308"><b>孕清亭</b></font>,取孕育希望之意。清代文人沈元禄在《古猗园志》中载:“自南而东为‘孕清亭’,方广数尺,环以曲栏,游者至此可到坐而休焉。”孕清亭顶装饰为万年青,象征着万古长青,吉祥如意,健康长寿!</h3> 孕清亭内,顶部藻井为仙鹤木雕。墙上悬有一匾“<b>孕清</b>”。 <h3><font color="#ed2308"><b>  春藻堂</b></font> 位于逸野堂北,南向,5楹,翻轩,硬山式,平脊,青瓦顶,砖木结构,前后花式落地长门16扇,花式半窗24扇。此堂原系南翔镇商业同业会会场,前堂后厅属清代建筑,1960年后曾作公园餐厅,1989年按明代建筑整修后题名“春藻堂”,1994年重修,并作游览景点。</h3> <h3><font color="#ed2308"><b>  </b></font>“<b>春藻堂</b>”匾,己已年秋月,夏寿春题。春藻堂中陈设的黄杨木九龙屏组件约制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用了“拼雕、群雕、镶嵌雕”等多种黄杨木圆雕手法,并且将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黄杨木雕的工艺发展,为近代大型黄杨木雕的精品。可惜正在修缮,不能入内。</h3> <h3><font color="#ed2308"><b>  道法讲堂</b></font> 在春藻堂的北面,这里现在是嘉定区和南翔镇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四德”教育的场所。</h3> 继续向东走去,经过一座亭和小石桥,桥栏上刻着飞鹤和祥云石雕。这就是<b>梅鹤桥</b>和<b>白鹤亭</b>。被重重秋叶包围着,秋意正浓。前面就是微音阁。 <h3> 微音阁前的唐经幢是本市现存最完整的经幢之一,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建成,历时八年完工。全称为“<font color="#ed2308"><b>尊胜陀罗尼经幢</b></font>”。原立于云翔寺大雄宝殿前的东西两侧,1959年移入古猗园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h3> <h3><font color="#ed2308"><b> 唐经幢</b></font>高约十米,仰莲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顶,各节为束腰莲花瓣,出于盛唐工艺,造型秀丽、雕凿精美,人物形态丰腴典雅、雍容自若,各种纹饰简洁传神、装饰性强,乃典型唐代雕饰风格。</h3> <h3><font color="#ed2308"><b> 唐经幢 </b></font>经幢通体为花岗石,幢柱八角七级,高10米,下有须弥座、田基座、覆莲、束腰以及仰莲组成。幢柱上分别刻有佛像、尊胜陀罗尼经文以及大力神等。整座经幢造型不失为典型的唐代雕饰风格。</h3> 唐经幢的下部,基座上有唐经幢的介绍:“<b>唐经幢于乾符二年(875年)落成。幢高三丈,仰莲基座,八角七级幢柱,飞檐幢顶。华盖下坐浮雕菩萨,节下四大天王护法。幢柱镌刻尊胜陀罗尼经,罗汉塑像融汉代造像手法,各节束腰莲花瓣,形象饱满优美,为晚唐工艺杰作</b>”。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微音阁</b>,建于1947年,高十米,下层为滴水阁,楼上的“微音阁”匾是朱学范1987年题写的。</h3><div> 古猗园规模为上海古典园林之最,园内有悠悠绿竹、幽静曲水,明代建筑、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五大园艺特色。具有古朴、意雅、清淡、洗练的独特风格,有"苏州园林甲天下,沪有南翔古猗园"的声誉。</div><div> 走到现在,已经游览了照壁、鸳鸯湖、采香廊、鸢飞鱼跃轩、罄祈桥、戏鹅池、白鹤亭、不系舟、水木明瑟、藕香榭、半风亭、五老峰、逸野堂、幽赏亭、孕青亭和两座唐经幢,接下来还有许多景点要去游览,将在下集展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