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9.07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坐落在沈阳城北,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原为皇家陵寝,1927年辟为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位于其中。</p><p class="ql-block">园区主体建筑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孝端文的陵墓,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陵寝保护区面积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主要建筑均建在中轴线(神道)上,其他建筑自南向北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清昭陵的建筑体系保留了清初关外的部分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昭陵</p> <p class="ql-block">华表</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广场</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即清太宗文皇帝。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青年时随父兄创业征战,智勇兼备,屡建功勋,位居后全国四大贝勒之列。1626年其父去世,被拥戴为新汗王于沈阳继位。执政后力革旧弊,创新图强,优礼汉官兴文重教,统一东北地区,结好蒙古诸部。1635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登基称皇帝。在位十数年间,国力大增,奠定清入主中原基础。1643年病逝于沈阳皇宫,葬沈阳城北清昭陵。</p> <p class="ql-block">荷花湖</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p><p class="ql-block">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其地处沈阳城之北,俗称北陵。</p><p class="ql-block">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葬太宗皇太极于陵内,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称昭陵,顺治七年(1650年)孝端文皇后入葬,顺治八年(1651年)陵制初备,此后,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又多次增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清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清昭陵占地1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作为清朝兴起之初营造技术水平的代表建筑,清昭陵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皇陵规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兴起时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皇陵建筑中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神道</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亭</p><p class="ql-block">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生平事迹。碑座是龙趺(又名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p><p class="ql-block">又称"享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牌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p><p class="ql-block">又称哑巴院,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约6米,边长约96米,北墙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两侧磴道上下方城和宝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