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我们是如何认知这个世界的。</p><p class="ql-block">请你朝窗外看,眼前是不是有花红柳绿、车水马龙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是啊,很清楚。</p><p class="ql-block">A:那你能确定,你看到的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吗?</p><p class="ql-block">B:难道不是吗?</p><p class="ql-block">A:那我再问你,同样是红色的东西,为什么你看到的是红色,而你的一位色盲朋友看到的却是灰色或黄色呢?</p><p class="ql-block">B:这……难道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那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A:没错,我们看到的确实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而是事物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映像”。</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相机,它给万物拍了一张“专属照片”。我们一辈子都活在由这些照片构成的“映像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说这个“映像世界”不是“真实世界”呢?</p><p class="ql-block">A:因为大脑这台相机的镜头,被你的经历、情绪、偏见、期许等等东西刻满了。</p><p class="ql-block">透过这个特殊的镜头拍出来的照片,都经过了过滤和加工。它决定了哪些信息被放大,哪些被忽略,哪些甚至被扭曲。</p><p class="ql-block">所以,每个人的“映像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B: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抽象,能给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吗?</p><p class="ql-block">A:当然。比如,同一首歌,你沉浸在旋律里,大脑告诉你:“这很治愈、很放松”。</p><p class="ql-block">但旁边一个正在赶时间的人,却可能觉得这歌声非常吵闹,大脑给他的信号是“烦躁、碍事”。</p><p class="ql-block">你看,同样的声音,在不同人的脑海里,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大脑构建的“映像世界”里,从未真正接触过所谓的“真实世界”?</p><p class="ql-block">而且,没有两个人的映像世界是完全相同的?</p><p class="ql-block">A:确实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那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他人眼中那个不同的世界呢?</p><p class="ql-block">A: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你:</p><p class="ql-block">当两个人在争论“这西瓜是甜还是不甜”,或者“这首歌是好听还是难听”时,他们是在争论客观的真相,还是在比较彼此脑中不同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应该是在比较彼此头脑中的“照片”吧。</p><p class="ql-block">A:理解了这一点,你就已经找到了如何真正理解他人、读懂这个世界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我好像明白了。因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我是不一样的,所以:</p><p class="ql-block">- 在争吵时,我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我的‘镜片’脏了,才看不到他看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在评判别人之前,我应该轻声问自己:“有没有可能,我只是没站在他的位置上,所以看不到他眼中的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A:总结得非常好!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p><p class="ql-block">1. 摘下“自我之镜”:偶尔试着跳出自己的视角,问问自己:“如果是他,会怎么解释这件事?”</p><p class="ql-block">2. 擦一擦“认知镜片”:通过读书、交流、旅行,不断校准和更新你理解世界的方式。</p><p class="ql-block">3. 接纳“多元真实”:不再执着于“谁对谁错”,而是去理解“为什么你我会有不同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