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株洲的史前文化丰富且独特,反映了早期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株洲醴陵、攸县等地先后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旧石器主要是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类型。它们多以石英砂岩、燧石等为原料,采用锤击法或碰砧法打制而成。旧石器的发现表明,早在距今数万年甚至更久远的时期,就有古人类在株洲地区活动。他们可能以狩猎、采集为生,利用简陋的石器工具获取食物、抵御野兽,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这些古人类在株洲的山川间寻找适宜的栖息地,沿着河流、山谷迁徙,逐步适应并改造着周围的环境。新石器时代株洲境内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磨山遗址、黄霞垅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 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它涵盖了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逐渐发展到文明社会的漫长历程,①旧石器时代约始于260万年前,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这一时期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其显著特征包括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器、开始使用火、居住在洞穴或临时搭建的窝棚中。例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②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5万年至1万年,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细石器工艺的发展,人们使用小型的打制石器,同时开始出现弓箭等新的狩猎工具,经济生活仍以渔猎和采集为主。③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该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定居下来形成村落。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从旧石器时代简单的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精细的磨制石器,如石斧、石刀和石镰。此期先民们开始烧制陶器。</p> <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漫长的一个阶段,目前在株洲发现的旧石器时期相关线索,能让我们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株洲醴陵、攸县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出土的旧石器以石英砂岩、燧石等为原料,运用锤击法或碰砧法打制而成,有砍砸器、刮削器等类型。这些遗址的分布表明,旧石器时期的人类在株洲的醴陵、攸县等区域活动。他们可能沿着河流、山谷等自然通道迁徙,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来源。湘江及其支流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水源和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周边的山林则是他们获取食物和制作工具材料的重要场所。旧石器时期的株洲先民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使用简陋的打制石器作为工具。</p> <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株洲地区已有人类活动踪迹,从现有考古发现可以大致推断当时株洲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下。株洲旧石器多以石英砂岩、燧石等为原料。这些原料在当地的山川河流中相对容易获取,为制作工具提供了基础。主要采用锤击法和碰砧法打制石器。锤击法是用一块石头作为锤子,敲击另一块石料以产生石片和石核;碰砧法是将石料在坚硬的石砧上碰击,从而打下石片。这种简单而原始的制作方法,虽然产出的工具较为粗糙,但在当时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制作出的石器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砍砸器一般体型较大,可用于砍伐树木、砸开坚果或动物骨骼;刮削器则相对较小且刃口锋利,可用于处理兽皮、切割肉类和植物等。先民们集体协作进行狩猎活动。他们可能会利用地形和陷阱来捕捉动物,使用砍砸器等工具攻击猎物。狩猎的对象包括鹿、野猪、野兔等各种野生动物,这些动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采集也是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他们会在山林中寻找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种子等可食用部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采集对象,如春季的野菜、夏季的野果等。采集活动相对较为稳定,是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株洲地区多山地和丘陵,天然洞穴成为了先民们理想的居住场所。洞穴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可遮风挡雨,还能抵御野兽的侵袭。洞穴的洞口可能会用树枝、石块等进行简单的遮挡,以增加安全性。在没有合适洞穴的地方,先民们会搭建临时窝棚。他们用树枝搭建框架,再覆盖上茅草以庶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石器打制方法来制造工具:①直接打击法碰砧法将选择好的石料(石核)直接在另一块作为砧板的大石块上碰击,使石核产生石片。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是早期人类常用的打制方法之一。用碰砧法产生的石片一般较为厚重,形状不太规则,石片的大小和形状主要取决于石核的质地、形状以及碰击的力度和角度。②锤击法用一块石头(锤石)直接敲击另一块石头(石核),以获取所需的石片。锤击法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敲击的部位和力度,从而控制石片的大小和形状。通过锤击法可以打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石片,石片的边缘通常比较锋利。这种方法在旧石器时代应用广泛,贯穿了整个旧石器时代的发展过程。还有砸击法等。</p> <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在株洲神话时期乃至整个华夏文明中都极具影响力,在神话故事中,他在株洲留下了诸多传说和印记,对当地的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①农业文化影响在神话传说里,炎帝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株洲作为传说中炎帝活动的重要区域,相传他在此教民耕种,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如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制作了早期的农具,让当地的人们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逐渐过渡到定居的农耕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为部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作物培育推广:传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识别了各种可食用的植物,并从中筛选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进行推广。在株洲地区,他可能教会人们种植粟、稻等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食物来源结构,保障了食物的稳定供应,也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兴起。②医药文化影响。炎帝神农氏被尊为医药之神,传说他为了给民众治病,亲自尝遍百草,了解各种草药的药性和疗效。</p> <p class="ql-block"> “台榭而居,建房造屋”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居住和建筑营造方式,台通常是用土堆筑或夯筑而成的高而平的台子。在古代,筑台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提高居住的地势,避免潮湿和洪水的侵袭,也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同时,台上还可以建造房屋等建筑,起到抬高建筑基础、增加建筑气势的作用。榭一般是指建在台上的木构建筑,多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有屋顶,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墙壁。榭的造型较为轻盈,常建在水边、园林中或高台上。</p> <p class="ql-block"> “遍荟百草,发明医药”通常指的是炎帝神农氏,他这一伟大创举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从传说故事、历史意义、文化象征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上古时期,人们常因各种病痛和自然灾害而受苦,却对疾病束手无策。炎帝神农氏心怀悲悯,为了拯救民众,决心寻找治病的方法。他不辞辛劳,走遍名山大川,亲自品尝各种植物。传说他在尝百草的过程中,一天之内就中毒七十多次,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草药特性的敏锐感知,一次次化险为夷。他详细记录了每一种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症,最终总结出一套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台榭而居,建房造屋”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居住和建筑营造方式。台通常是用土堆筑或夯筑而成的高而平的台子。在古代,筑台有多种用途,既可以提高居住的地势,避免潮湿和洪水的侵袭,也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同时,台上还可以建造房屋等建筑,起到抬高建筑基础、增加建筑气势的作用。榭一般是指建在台上的木构建筑,多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有屋顶,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墙壁。榭的造型较为轻盈,常建在水边、园林中或高台上,供人休息、观赏风景等。这种居住和建筑形式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堆筑土台来建造房屋。例如,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了类似高台建筑的遗迹。到了商周时期,台榭建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时宫殿、宗庙建筑的重要形式。奴隶主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台榭建筑。如商纣王的鹿台,就是一座非常著名的高台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纷纷建造台榭,如楚国的章华台,以奢华壮观而闻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榭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也不断演变。在秦汉以后,台榭建筑逐渐与其他建筑类型相融合,其军事防御和礼仪功能逐渐减弱,而观赏和休闲功能则更加突出,成为园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株洲渌口区龙船镇的旧石器遗址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 2019 年 12 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株洲市博物馆、渌口区博物馆开展湘江下游旧石器专题调查时,在渌口区龙船镇发现了该旧石器遗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湖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意义重大。遗址内遗物分布较为密集,采集到的标本有 40 余件,这些遗物主要分布于地表及阶地冲沟的两侧。石器类型包含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典型的旧石器。</p> <p class="ql-block">株洲有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其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湘江及其支流沿岸。水是生命之源,湘江及其支流为史前人类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方便他们饮用、渔猎以及进行农业灌溉。同时,河流沿岸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典型遗址①三门镇燕子村遗址位于湘江岸边,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和陶器残片。这些遗物反映了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石器制作技术和制陶工艺,可能从事着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②漂沙井遗址地处湘江支流附近,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堆积。遗址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都有发现,为研究株洲地区史前文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丘陵和台地地势较高,相对干燥,能够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人类建造房屋和定居。此外,这些地区的土壤条件也适合种植一些农作物,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典型的有③磨山遗址坐落在株洲的丘陵地带,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房屋基址、墓葬和大量的陶器、石器等遗物。房屋基址的发现表明当时人类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的种类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④黄霞垅遗址位于台地之上,出土了丰富的彩陶和黑陶器物。这些陶器的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显示了当时较高的艺术水平。同时,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镰等,说明农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洞穴为史前人类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能够抵御恶劣的天气和野兽的侵袭。洞穴内相对稳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保存人类的遗物和遗迹。 虽然株洲明确以洞穴为主要特征的大型史前遗址相对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在一些山区可能存在小型洞穴遗址,这些洞穴可能在旧石器时代被人类短暂居住或作为临时的避难场所。不过,由于洞穴遗址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开启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高,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原有的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食物获取方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促使人类寻求更稳定、更高效的食物来源。距今约1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逐渐转暖,气温升高,降水增加,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这种气候条件的改善使得一些野生植物的分布范围扩大,生长更加繁茂,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自然基础。植物驯化基础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人类对各种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可以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进行繁殖,并且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收获,这为植物的驯化奠定了知识基础。人类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野生植物进行种植和培育。</p> <p class="ql-block"> 株洲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序列,不同阶段有着各自的文化特征,以下为你详细介绍。早期(距今约10000 - 7000年)可能与一些早期的洞穴遗址相关,但目前明确的典型遗址发现相对有限。不过从周边地区的情况可以推测,这一时期株洲地区的人类已开始尝试定居生活,逐渐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向初步的农耕活动过渡。在生产工具方面,石器制作技术有了一定发展,磨制石器开始出现,但打制石器仍占较大比例。人们可能已经开始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野生稻等,同时继续依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部分食物。中期(距今约7000 - 5000年)汤家坝遗址是这一时期株洲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反映出当时较为发达的文化面貌。农业生产有了明显进步,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作物种植种类增多,水稻种植可能已经较为普遍,人们还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如土地开垦、灌溉等。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陶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器型更加丰富,常见的有釜、罐、钵等。陶器的纹饰也更加多样化,有绳纹、刻划纹等。磨制石器的比例大幅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出现了石斧、石锛、石铲等专门用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加工的工具。晚期(距今约5000 - 4000年)磨山遗址是株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遗物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产量进一步提高,可能出现了一定的粮食储备。手工业方面,除了制陶业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玉器制作等工艺,玉器制作精美,多为装饰品或礼器,反映出当时社会已经有了贫富差别和阶层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独岭坳文化遗址位于湖南株洲攸县网岭镇洞井村,是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的重要遗址,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1996年和2006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两次对其进行发掘,发掘面积共约80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独岭坳遗址的年代大约距今7000 - 65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发现有房址、灰坑、墓葬等遗迹。房址多为地面建筑,平面形状有方形和长方形,居住面经过加工处理,较为平整坚硬。灰坑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状,可能用于储存物品或倾倒垃圾。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