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经典,坚守初心信仰

如意吉祥

<p class="ql-block">——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p> <p class="ql-block">翻开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写于1963年的纪实文学,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所见所闻,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熠熠生辉。在"铭记伟大胜利 赓续奋进力量"的号召下,重读这部红色经典,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烽火记忆,更是照亮新时代征程的永恒星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读这本书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书中“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 的精彩描写深深吸引着我,这是激励自己努力工作的精神动力,我要像红军战士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想起自己刚入党时,老支书握着我的手对我说的话说 “党员就要多干活、少计较”。每当生产一线有紧急任务,他总是带领大家冲在前面。在财务科的那些年,每逢月末年终,都是我们最忙最苦最累的时候,那时没有计算机,不管多复杂的会计核算、多繁琐的财务报表都是手工完成,为了保证决算报告及时准确,大家主动加班,经常通宵达旦连轴转,眼睛熬红了依然满怀热情,从不抱怨。原来,斯诺记录的那些 “红星精神”,从来不是书本里刻板的文字,而是一代代人用行动传承的使命与坚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读,却常常被作品细节打动:那些在窑洞里彻夜不眠的身影,那些在长征路上相互搀扶的战士,那些在简陋条件下坚持学习的革命青年,那些粗茶淡饭,衣着褴褛,依然哼着山歌、眼里闪光的乐观。当斯诺问及红军战士为何而战时,得到的回答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为了让我的孩子有书读"。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这是最动人的革命浪漫主义。在艰苦岁月里,他们用精神的富足弥补了物质的匮乏。用理想之火点亮希望之光。这在当下物质丰裕却容易迷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红星照耀中国》已不仅是教科书里的篇章,更是融入民族基因的精神图谱。当我们在各自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时,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精神坐标,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前国际局势波诡云谲、风云变幻,我们的国家太平盛世,国富民安,9.3阅兵“东风浩荡,雷霆万钧”日益强大的中国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如书中预言:“红星照耀中国,也必将照耀世界。”</p> <p class="ql-block">时光会老去,但信仰永远年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热心公益,关心下一代成长,我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红色力量,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做一颗永不褪色的“红星”,为这片深爱的土地续写红色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