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史海钩沉《朱棣这么厉害,为什么朱元璋生前不传位给他?其实老朱的眼里永远只有这两个人(下)》</p><p class="ql-block"> 最让朱棣寒心的,是“验看封地”那件事。</p><p class="ql-block"> 1390年,朱元璋让皇子们去验看功臣的封地,看看有没有“侵占百姓土地”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朱标去了河南,回来后写了份奏折,说:"有些将领的封地太大,百姓的土地占了不少,建议收回部分土地,分给老兵和流民”。朱元璋看完,当场就准了,还夸他“心多百姓。”</p><p class="ql-block"> 朱棣去了山东,回来后也写了奏折,不过内容完全不一样一一他详细列出了“哪个侯爷的城墙修得太薄‘’、“哪个总兵的士兵训练不达标",甚至还画了图纸,建议:“加强防御工事”。朱元璋拿起奏折,看了一眼,就扔给太监:“让他管好自己的北平,山东的事有徐达看着,不用他瞎操心。”</p><p class="ql-block"> 太监把话传给朱棣,朱棣攥着拳头,半天没说话。他知道,父亲关心的是“百姓"、“江山的传承”,而他关心的“军事”、“防御”在父亲眼里根本不重要。</p><p class="ql-block"> 朱标病逝后,朱棣以为自己“有机会了”。那时候他在藩王里年纪最大,战功最多,朝中不少将领都支持他。可他没想到,朱元璋直接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连问都没问他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朱棣,指着朱允炆说:“你侄子年纪小,性子软,将来你当叔叔的,要多帮衬他,守好北方的门户,别让他操心。”</p><p class="ql-block"> 朱棣跪在地上,磕头说“儿臣遵旨"。可心里却像被针扎一样疼一一父亲到现在还把他当成“守门的”,从来没把他当成“继承人”。</p><p class="ql-block"> 朱棣为啥这么不待见朱元璋?除了“出生问题”,朱棣的母亲孙氏,只是朱元璋的一个普通妃嫔,史书上连她的具体出身都没有记载,只说是“早逝”。</p><p class="ql-block"> 而朱标是马皇后嫡出,“根正苗红”,在朱元璋眼里“嫡长子继续制”是天经地义的,那怕朱标死了,也要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绝不能让“庶出”的朱棣继承。</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金龙和一条白龙在殿里打架,金龙掉进泥潭,白龙飞上了天。</p><p class="ql-block"> 醒来后,他心里咯噔一下一一金龙像朱标,白龙像朱棣</p><p class="ql-block"> 他赶紧把朱棣叫到南京,盯着他看了半天,朱棣被看得浑身不自在,低着头,不敢说话。</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突然问:“你在北平,有没有想回过南京?”。</p><p class="ql-block"> 朱棣心里一惊,赶紧说:“儿臣只想守好北平,为䏶下分忧,不敢有别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点点头,没再问,只是临走时嘱咐他:“没事别来南京,好好守着你的封地。”</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像一道鸿沟,彻底断了朱棣的“念想”。可朱元璋千算万算,还是漏了一点一一他以为把功臣都杀了,朱允炆就能安稳坐江山;以为把朱棣压制在北平,他就不敢造反。</p><p class="ql-block"> 可他忘了,朱棣不是“听话的刀”,他是“有野心的狼。”</p><p class="ql-block"> 1398年,朱元璋逝世,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刚登基,听从大臣的建议,开始“削藩”一一先后削了周王、湘王、代王的爵位,湘王不堪受辱,自焚而死。</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到北平,朱棣彻底慌了,他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在北平起兵,史称"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 这场仗打了四年。1402年,朱棣率兵攻破南京,皇宫里起了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上了龙椅,改元“永乐‘’,成了明朝第三位皇帝。</p><p class="ql-block"> 那天,朱棣坐在奏天殿的龙椅上,看着下面跪拜的百官,突然想起父亲当年的话:“没事别来南京”,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一一现在,他不仅来了南京,还坐上了父亲的最宝贵的龙椅。</p><p class="ql-block"> 可他不知道,朱元璋在九泉之下看到这一幕会是什么心情。那个为了马皇后朱标算计了一辈子的帝王,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自己的“礼物”;那个他从来没放在眼里的儿子,最终还是抢了他留给朱标的天下。</p><p class="ql-block"> 四、历史回响:情字难写,权字难断</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的一生,是“情‘’与“权"的挣扎,他对马皇后的情,是乱世里的一点暖,让他在血雨腥风中还有牵挂;他对朱标的情,是对未来的期盼,让他觉得自己的江山有了归宿。可他忘了,权力场上没有”温情”,只有”利益"。</p><p class="ql-block"> 他杀功臣,是为了给朱允炆“拔刺“,可没了功臣,朱允炆身边连个能打仗的将领都没有;他压制朱棣是为了让朱允炆安稳继位,可过度的压制,反而激起朱棣的野心。</p><p class="ql-block"> 正如李善长临终前说的:“䏶下算尽了人心,却没算到天命。”</p><p class="ql-block"> 马皇后要是活着,或许不会让他杀这么多功臣;朱标要是活着,或许能镇住朱棣,不会有“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 朱棣继位后,做了很多大事一一迁都北平,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永乐盛世”。</p><p class="ql-block"> 可他心里始终有个疙瘩,他登基后,特意让人修改了史书,把自己的母亲改成了马皇后,让自己的"出身“变得名正言顺;他还在南京建了"懿文太子陵",每年都去祭拜朱标,表面上是”缅怀兄长”,实际上是想告诉天下人“我继位是合理的。”</p><p class="ql-block"> 有次,他跟太子朱高炽聊天,提到朱元璋,说:“你爷爷这辈子,最疼的就是你大伯。我当年要是能像你大伯那样,或许你爷爷就不会这么对我了。”</p><p class="ql-block"> 朱高炽问:“那爷爷打天下,到底是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朱棣沉默了半天,说:"为了他心里的`情’,可这天下终究是靠`权’来守的。”</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后,人们提起朱元璋,还是会说他“狠辣"、“铁血”,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帝王的枕头底下,曾压着半块麦饼和一张画像;提起朱棣,会说他“雄才大略”、"开创盛世”,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皇帝的心里,曾藏着对父亲的怨恨和不甘。</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在一起,坟前的石人石马沉默地立着,见证了六百多年的风雨。</p><p class="ql-block"> 或许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朱元璋跟马皇后说:“皇后我没守住标儿的天下,也没管住老四……”</p><p class="ql-block"> 而马皇后,会像当年那样,轻轻拍着他的手,说:"没事,有我陪着你呢。”</p><p class="ql-block"> 这世间最狠的算计,说到底不过是一个男人在乱世里,想给最爱的一个人一份安稳,却最终没能如愿以偿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而这份遗憾,藏在明孝陵的封土里,藏在史书的字缝里,也藏在每个为"情"所困的人心里,千年未散……</p><p class="ql-block"> 编辑:云鹰</p><p class="ql-block"> 来源:字里春秋</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 讲到这里 想必大家对于朱元璋在朱标死后立储的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棣,实际上只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相似",正所谓同性相斥,两个一样的人,即使会互相的理解对方,甚至惺惺相惜,但却永远的不会完全的认可对方。因为无论好坏,他们总是会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正如我们会删掉自己不好看的自拍一样 ,人都讨厌看到自己丑陋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勤劳,朱棣也勤劳;朱元璋善带兵用兵,朱棣也善练兵用兵;甚至于朱元璋狠练暴虐,朱棣也是同样的狠练暴虐,这一点在靖难之役体现的淋漓尽致;即使朱棣在他22年的皇帝生涯中征漠北,修水渠,修大典,完成了几代皇帝都不一定能达成的成就。但我想,如果让朱元璋再做一次决定,他还是会将皇位传给朱标和朱允炆这样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么的强,而是大明代最需要的第二代皇帝 ,应该是这样人。</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从法理上来看是必须,从道理上来看更是必要。因为在我们工作不得志时,不要总是否定自己的能力,更不要马上就对上司产生敌意,也许只是你的能力在这一个阶段并不是公司必要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准备,时刻等待时机,并全力在时机到来时一鸣惊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