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一座达濠古城传诵千古佳话

笑答

汕头的名称开始于清代雍正年间,于1860年开埠,素有“百载商埠,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为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将汕头列为通商口岸,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说,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昨天傍晚,我从汕尾来到汕头,住在濠江,濠江是汕头的一个辖区,濠江并不是一条真正意义的江,只不过是一条狭长的海道,晚上海道停泊了很多渔船,流动霓虹灯变换着颜色,照在渔船上,五颜六色,流光溢彩。 濠江小城生活很舒服,早晨一条街道两边有很多茶点铺,价格一点都不贵,一碗馄饨、一笼包子加一起才13元,这里宾馆服务员的每月工资3000元,她们说已经是很高了,完全能够满足生活需求。 看起来广东的生活水平也不一样,总听人说广东的工资很高,公务员的工资比我们北方高出一倍,如今感受也都一样,只要能舒舒服服活着,我们老百姓永远都会知足,不知足的是那些奸商污吏,贪得而无厌。 上午去参观达濠古城,这座古城始建于康熙56年,即1717年,城防建设历时一年半。相传,这项工程由汕头当时的地方官许颖负责,他对达濠岛进行详细考察,广泛听取乡民意见,决定建造一座规模较小但功能齐全的城池,来应对海盗侵扰和加强海上防御。 许颖在考察时了解到,困扰乡民的主要不是海盗,而是海潮侵袭,急需建筑海堤,于是,他在修建达濠古城时采用民居夯墙的办法,取海滩之贝壳煅烧,加上山地深土,合为贝灰土,铁木夯实,浇以糯米之浆。 本拟以砖石为基础,用这种办法节省了一多半的朝廷拨资,剩下的资金用于筑堤拒潮,历时一年半,达濠古城建成,濠江海堤同时竣工,当地乡民再也不受海潮的袭扰,人们拍手称快。 但是,一年以后,许颖被告发,百姓上万言书也无济于事,许颖终因违背圣旨而获死罪。濠江百姓感念许公,在古城前建许公祠堂,世代祀享,这段佳话被编成潮剧《古城风雷》,传诵至今。 走进达濠古城,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高5.3米,厚1.35米,周长仅有429米,城墙顶部设有城堞,用于防御敌人的攻击。整个城墙用贝灰、粗砂和黏土夯筑,既坚固又耐用 达濠古城有东西二门,东门称为“达善门”,西门称为“西濠门”,城的四个角都筑有了望平台,城内有水师左营守备府、招宁司巡检署和招收盐场,这三个机构形成品字形布局,为达濠古城的政治、军事、经济管理中心。 汕头开埠之后,海防北移,达濠古城成为了弃城,城内空旷之地,在清代末年,濠江的陈氏宗亲建了陈氏宗祠,1939年被日军炸毁,2014年重建,成为濠江文化活动中心。走在达濠古城中,心里想着许颖的故事,这样的好官,为民谋福,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历史的悲哀。 从濠江走出来,午后去磐石风景区,磐石雄踞榕江江畔,与汕头市区隔江相望,这里最著名的就是南国奇石,景区内塔山、焰峰、笔架山、香炉山等层峦迭嶂,海阔天空,磅礴苍溟,气象不凡。 登临塔山,这里怪石奇峭,岩石形态各异,或洞、或穴,鬼斧神工,雕镂百态,出奇制胜,山中的垂虹洞,洞穴幽奥,曲折深邃,奇妙绝佳,可用“山岩多胜景,洞府独称奇”来赞美这奇妙绝伦的景观。 山中有历代名人石刻,其中“春潮八百里,南国第一州”最为著名,登上飘然亭,只见榕江波澜壮阔,征航远去,鸥鹭斜飞,构成了“云翻峻阁千层浪,袖拂兰台万里风”的雄伟壮观场面。 1965年,郭沫若来礐石,乘客轮横渡,见此奇观,遂挥毫作诗曰:“礐石诚多石,汕头一望中,遥思鼓浪屿,想见桃花江。”磐石山清水秀,有江南水乡之秀美,更多潮汕风情之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走出磐石跨过汕头大桥,来到汕头老城,这里还保留着民国初期的风貌,骑楼成片,街道井然。汕头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位于政府广场中央的“升腾”雕塑,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地标。 离开汕头,穿过一条长达14公里的跨海大桥,我来到美丽的南澳岛,南澳岛为广东最美的海岛之一,素有粤东海上明珠的美誉,一座跨海大桥把南澳岛与大陆连在了一起,今晚我就住在南澳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