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史海钩沉《朱棣这么厉害,为什么朱元璋生前不传位给他?其实老朱的眼里永远只有这两个人(中)》</p><p class="ql-block"> 回到南京后,朱标把路上的见闻跟朱元璋说了,还递上一份奏折,建议“减轻临濠的赋税,给受灾百姓发种子”。</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看完奏折,哈哈大笑:“我的标儿,真是个当皇帝的料!”当天就下旨,按照朱标的建议执行。</p><p class="ql-block"> 可朱标的“仁厚”,有时候也会和朱元璋的“狠辣”起冲突。</p><p class="ql-block"> 1380年,朱亮祖镇守广东,纵容部下欺压百姓,甚至杀了为民请命的知县道同。</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得知后,下令把朱亮祖和他的儿子押到南京,准备“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 朱标得知后,跪在朱元璋面前求情:“爹,朱亮祖虽然有错,但他当年跟着你打陈友谅、张士诚,立过不少功。能不能饶他一命,让他戴罪立功?”</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脸一沉:“他杀了清官,害了百姓,这种人留着何用?”</p><p class="ql-block"> 他转身从墙上取下一根满是尖刺的棘杖,扔在朱标面前:“你把这根杖拿起来。”</p><p class="ql-block"> 朱标看着棘杖上的尖刺,犹豫着不敢动。朱元璋冷笑一声:“你不敢拿,是因为有刺扎手。我现在杀这些功臣,就是帮你把刺拔了,将来你拿起这根杖,才能顺手!”</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朱标站起身,从旁边捡了根光滑的木棍,怼了回去:“爹,要是杖上没有刺,自然好拿。可要是陛下能做尧舜那样的明君,大臣们自然会做尧舜那样的贤臣,何必要拔刺呢?”</p><p class="ql-block"> 这话戳中了朱元璋的痛处。他气得抄起身边的椅子就砸过去,朱标也不躲,硬生生受了一下,额头被砸出了血。朱元璋看着儿子额头上的伤口,心里又疼又气,骂道:“你这小子,跟你娘一个倔脾气!”</p><p class="ql-block"> 可气归气,最后还是改了主意,把朱亮祖父子“赐死”,留了全尸。</p><p class="ql-block"> 1391年,朱元璋让朱标巡视陕西,考察迁都的事。那时候朱标已经37岁,身体不太好,可他还是答应了。一路翻山越岭,到了西安,他亲自勘察地形,拜访当地的百姓和官员,写下详细的迁都计划。可没想到,回来的路上染了风寒,一病不起。</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得知后,慌得不行,把太医院的御医全都召到东宫,下令“要是治不好太子,你们全都陪葬”。御医们吓得天天守在东宫,可朱标的病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朱标拉着朱元璋的手说:“爹,陕西是好地方,迁都那里,能守得住北方……还有,别再杀功臣了,让百姓好好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1392年5月,朱标病逝。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当场晕了过去。醒来后,他坐在朱标的床边,看着儿子冰冷的脸,哭得三天没上朝。</p><p class="ql-block"> 大臣们劝他“节哀”,他却说:“我不是哭标儿,我是哭天下啊!我这辈子打下来的江山,本来是要给他的,现在他走了,这江山给谁?”</p><p class="ql-block"> 朱标的葬礼办得极其隆重,朱元璋亲自为他写了悼文,追封他为“懿文太子”。</p><p class="ql-block"> 可葬礼结束后,朱元璋就像变了个人一一头发一夜之间白了大半,眼神里的温柔全没了,只剩下冰冷的狠厉。他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到身边,立为皇太孙。有人劝他“皇太孙年纪太小,不如立个成年的皇子”,他眼睛一瞪:“标儿的儿子,就是我的继承人!谁再敢多嘴,斩!”</p><p class="ql-block"> 他给朱允炆请最好的老师,亲自教他治国之道,甚至把朱标当年的奏折都找出来,一页一页讲给朱允炆听:“这是你爹当年写的,他心里装着百姓,你也要学他。”</p><p class="ql-block"> 有次朱允炆问他:“爷爷,叔叔们都手握兵权,将来我要是当了皇帝,他们不听我的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沉默了半天,说:“我会帮你把他们管好,让他们守好自己的封地,不会给你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可他心里清楚,这不过是安慰话一一那些手握兵权的儿子们,尤其是朱棣,根本不是“听话”的主。</p><p class="ql-block"> 三、塞北藩王:他是锋利的刀,却从不是心头的肉</p><p class="ql-block"> 1360年4月,朱元璋正在鄱阳湖和陈友谅打得昏天黑地。双方的战船挤在一起,弓箭像雨点一样射过来,喊杀声震耳欲聋。就在这时,后方传来消息:“夫人孙氏生了,是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正在指挥士兵作战,听到消息,只是随口说了句“知道了”,就转过头继续砍人。直到三天后,战事稍微缓和,他才想起这个刚出生的儿子,连个名字都没给起。</p><p class="ql-block"> 这个儿子,就是朱棣。和朱标出生时的“刻石庆功”比起来,朱棣的出生,冷清得像个笑话。</p><p class="ql-block"> 直到1367年,朱元璋登基前一年,才想起给这个七岁的儿子起名字,“棣”字,取自“棣棠”,一种常见的野花一一没什么特别的寓意,只是觉得顺口。</p><p class="ql-block"> 1370年,朱元璋分封藩王,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到各地。朱标是太子,留在南京;老二朱樉封秦王,驻守西安(富庶之地);老三朱棡封晋王,驻守太原(战略要地);而朱棣,被封到了北平(今北京)。</p><p class="ql-block"> 北平是什么地方?挨着蒙古,常年打仗,城里到处都是战乱留下的残垣断壁,冬天冷得能冻裂石头。</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给朱棣的诏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北平乃北疆门户,你驻守此地,需日夜操练兵马,防蒙古人南侵。若有战事,可自行调兵,不必事事请示。”</p><p class="ql-block"> 这话听着是“信任”,其实是把他当“挡箭牌”。</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经常南下抢掠,北平首当其冲,派朱棣去,就是让他“替南京挡子弹”。</p><p class="ql-block"> 有次朱元璋跟李善长聊天,提到朱棣,随口说:“老四能打仗,让他守北平,我放心。”</p><p class="ql-block"> 李善长顺着话头说:“燕王骁勇善战,将来定能为太子殿下分忧。”</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点点头,没再说话一一在他眼里,朱棣的价值,就是“能打仗”。</p><p class="ql-block"> 朱棣也确实没让他失望。1380年,朱棣到北平就藩,刚到任就整顿军队,淘汰老弱残兵,提拔年轻将领。 </p><p class="ql-block"> 1381年,蒙古乃儿不花率军南下,朱棣亲率三万骑兵出征,在风雪中奔袭三天三夜,直捣乃儿花大本营,没有防御的乃儿不花全部被包了“饺子”……</p><p class="ql-block"> 捷报传到南京,朱元璋很高兴,赏了朱棣一百匹绸缎、五十两黄金。可赏完之后,就没下文了。反观朱标,只是提了个“减轻赋税”的建议,朱元璋就大宴群臣,夸他“仁明孝友”。朱棣的部下劝他“找陛下要些赏赐”,朱棣摇摇头:“爹让我守北平,打胜仗是本分,要什么赏赐。”</p><p class="ql-block"> 可他心里,不是不羡慕朱标。1389年,朱元璋召所有藩王回南京议事。</p><p class="ql-block"> 宫廷宴会上,朱元璋坐在主位,朱标坐在他旁边,父子俩有说有笑,朱元璋还不停地给朱标夹菜。而朱棣和其他藩王坐在下面,只能规规矩矩地吃饭,连话都不敢多讲。</p><p class="ql-block"> 宴席结束后,朱棣路过东宫,看到朱标正在和宋濂讨论学问,朱元璋站在旁边听着,脸上带着微笑。</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朱棣心里酸溜溜的一一他从小到大都没跟父亲这么亲近过。有次他生病,朱元璋只是派太监送了些药材,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可朱标咳嗽两声,朱元璋就能亲自去东宫探望。</p><p class="ql-block"> 编辑:云鹰</p><p class="ql-block"> 来源:字里春秋</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而朱元璋早在1368年就定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因此在前面还有秦王晋王两个哥哥的情况下,从法理上来讲朱元璋就不可能将皇位传给燕王朱棣,但其实这还只是次因,最主要的原因还另有其它。</p><p class="ql-block"> 而在讲述主要的原因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两个人,一个是太子朱标的儿子与他性格相仿的后来的建文帝一一朱允炆,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老四燕王朱棣。</p><p class="ql-block"> 能力不足</p><p class="ql-block"> 先说朱允炆,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他本是由朱标侧室吕氏所生,但由于长子朱雄英早故,在原配正室常氏死后,朱标便将吕氏扶正,朱允炆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朱标的"嫡长子",同时朱元璋也视之为嫡长孙。 </p><p class="ql-block"> 朱允炆从小就聪明好学,而且极其孝顺,朱标生病的时候他小心伺候,昼夜不敢离开一步;同时朱允炆像他父亲一样,从小便熟读儒家经书,亲近之人也多是儒雅宽厚、身怀理想主义,这也使得他的性情与他的父亲同样温文尔雅,这也使得他深得朱元璋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便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但他的这一考量,对于当时的朱棣来说,其实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此时的朱棣,还并没有坐上皇位的野心。但朱元璋此时不了解的是,他的这一决定,在以后会为朱允炆本人 以及大明代带来多大的灾难。</p><p class="ql-block"> 朱棣生于1360年,此时的朱元璋正在与陈友谅酣战,由于军情紧急,在朱棣降生之后,朱元璋甚至来不及看他一眼,便马上的回到了前线指挥作战。 </p><p class="ql-block"> 而出生于前线告急的朱棣,似乎早就被注定了要戎马一生,他生于战事,最后也死在了去往战争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朱棣与他的兄长朱标不同的是,他的身边总是伴随着能征善战的将领以及野心家们,在他的成长时期,常遇春将军负责专门保护和照顾他,耳濡目染之下 也使得朱棣渐渐的对于军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他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天赋;后来朱元璋坐稳江山,时年不过十几岁的朱棣更是主动请缨前往漠北参战。</p><p class="ql-block"> 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之下,朱棣也自然的不会像他的大哥以及他未来的对手朱允炆那样 ,成为一个仁慈敦厚的人;他行事果决,狠练 ,同时极善用兵。这样的朱棣,与他的父亲朱元璋有着近乎雷同的相似,而朱元璋也不止一次的说过老四朱棣是和他最像的。</p><p class="ql-block"> 而他的这一才能,以及他一直隐藏起来的野心,终于在他遇见姚广孝之后被完全的显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但实际上朱棣在传位时,却也是将皇位传给了看似愚钝但仁慈敦厚的朱高炽,即使跟他最为相像的那个人是老二朱高煦,也许在朱棣考虑到继承问题的时候,也理解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