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一、开封汴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乙巳中秋长假,偷闲北上,“挺进中原”,第一站直指“汴梁”。汴梁开封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4100多年建城史,先后有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等八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八朝古都”之称。这里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是名画《清明上河图》画面描述和创作的地方,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包公,杨家将等故事也是发生演绎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以前路过几次开封,但都是随“大部队”,难得自由。这次在来的路途上,我想到当年范成大“出使”金国路过汴梁时的一首《州桥》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诗前面有个小序:“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很理解范使者当时的复杂心情,但那段历史实不敢妄自评说。金和宋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有厚重的中华文化,汴梁还短暂做过金朝的首都。这次来我实是朝着重文轻武的“大宋文化”来的,主要是想看看真实的“古”和真实的“现在”。开封景点很多,我只选择了我认为开封最有代表性的人造“清明上河园”和古存的“开宝寺塔”(铁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清明上河园是傍晚和晚上,总体印象是“热闹”,满眼的灯市花海,时值中秋,却有欧阳修《元夕》中“花市灯如昼”的感觉,各种节目看的眼花缭乱,包括《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也妆成了红色,华而流俗。总体印象是繁华而难显皇都气象,热闹而少有市井烟火,于是我用“大宋”范使者韵也诌了四句《汴州问州桥》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见天街见地街,上河园里看灯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夫问及州桥事,疑有南边使者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逛铁塔公园。铁塔公园是以现存的铁塔(开宝寺塔)而命名的名胜古迹公园,此塔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文物,真东西。铁塔称铁,其实是砖做的,只是喻其坚固且色似。这里热闹远不及其他几处人工复制景点,所以游人不多,只有从大老远跑来的我等迂腐之辈。</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二、拜谒三苏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汴梁,西行到平顶山市郏县。其实这里才是我“蓄谋已久”中原行的重点,因为郏县有个“三苏坟”,安眠的是“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的父苏洵、兄苏轼和弟苏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早年我参加过平顶山市弄的个以“三苏坟”景区为题的诗词赛事活动,还获了个小奖。我以前不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没有写过关于苏翁的词,但这次命题作业,却激发了我写这个题材的自觉冲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当年没有亲来拜谒过,但根据我了解的坡翁生平和景区介绍资料,写下的是下面这首《苏幕遮》词:</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谒三苏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乱云飞,秋日暮,风卷回廊,廊外千重树。料共乘风归玉宇,不再长吟,北望凄然句。 咽新蝉,伤夜雨。曾问吾乡,道是心安处。江海漂流由此住。忘却营营,作个青山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写下这首词后,我一直有个心愿,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亲来拜谒一次我心中的偶像苏东坡父子!三苏故乡是四川眉山,为何墓葬在这里?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64岁的苏轼病逝于回京途中的常州。病前亲笔致信苏辙要求“葬我嵩山下”,并嘱托“子为我铭”。此前苏轼在贬谪途中曾经来看望过此地为官的弟弟苏辙,并作短暂停留,途经郏县,见箕山余脉“状若列眉”,与四川峨眉山相似,汝河环绕,风景秀美,遂生“终焉之志”。晚年居颍昌(今许昌)的苏辙,距郏县也较近,遂葬兄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年后,苏辙遵兄“夜雨对床”之约,亦嘱逝后葬其于苏轼墓旁,后形成“二苏坟”。到了元代,郏县知县杨允增置苏洵衣冠冢,始成“三苏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郏县下高速,导航导进了一段颠簸的乡间水泥路,后来听景区保安讲如果在宝丰下高速路就会好多了,哦哦,哦哦,只片面感觉郏县苏文章做的不太好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苏翁的“满肚子不合时宜”,让我有幸与他扯上了黄冈老乡,一到这里,抬头就看到“大江东去”、“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碑刻;侧耳就听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诵读,很是亲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坡不幸黄州幸”,这是有一次我在黄州参加六城轮流联办的东坡研讨会时曾经写过一首诗中的句子。当时我就想,如果他不是“满肚子不合时宜”,世故圆滑一点,大概历史上会有个“当大官”的苏轼,肯定不会有个“江海漂流”,名垂千古,“平生功业”只在“黄州惠州儋州”的苏东坡吧?苏公颠沛流离,吃尽了生活的苦头很是不幸,却真是黄州、惠州、儋州之幸也,中华文化之幸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访南阳诸葛庐</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离开郏县,下一站南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阳位汉水北,因地处伏牛山南而得名,西周属荆州,有谢、楚、邓等国。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南”,春秋时楚置宛邑,故南阳古称“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地,到底是现在的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这个争论由来已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阳市的诸葛庐地处城西卧龙岗,占地约12万平方米,始建于魏晋时期,现存明清建筑有石牌坊、草庐、宁远楼等。南阳襄阳的争议源于早期文献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阳说认为:依据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自我表述,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句等,认为诸葛亮隐居地属东汉南阳郡,即今南阳市无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襄阳说则认为:东晋《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故主张躬耕地在湖北襄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汉晋春秋》说的“南阳郡邓县”其实离现在的襄阳南阳都不远,与南阳稍近。古今行政区划多有变动,古之南阳属荆,今属豫,且南阳地域比较广,既然公认的“南阳”二字两地都绕不开,那争议无非是具体位置了。到底“躬耕”地在“南阳”哪里,我认为不可能都说的那么准确。现在的南阳武侯祠(即诸葛庐)和襄阳的隆中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诸葛庐还保存有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等文物,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实物见证。现在襄阳古隆中景区定位是“三顾茅庐”发生地,并未直接对应“诸葛庐”建筑实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亮祖籍山东,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自幼随在荆州做官的父辈居于当年本属荆州之南阳。现在的南阳与襄阳距离也仅百余公里,我理解为诸葛亮随父辈定居于南阳卧龙岗,自幼在此“躬耕陇亩”并学有所成,及长做了襄阳的女婿后,居隆中而受刘备“三顾”,这样襄阳南阳就似都说的过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清代时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为南阳卧龙岗题写的对联。该联是作为调和襄阳与南阳两地争议而作。顾是湖北宜昌人,又主政南阳,这副对联以中庸之道巧妙回答了两地之争。地方出了名人是好事,好事总想跟自己家乡扯上关系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全国这样类似的历史疑案很多,毫不奇怪。顾这副联内容我早就读过,襄阳南阳两地之争的公案也早就知道。因为襄阳的隆中我去过几次,所以这次就想去看看“南阳诸葛庐”,去瞧瞧这副对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南阳时已傍晚,我们下榻于卧龙岗附近酒店,计划第二天再去拜访诸葛庐。这个时间空隙正好可以到离此不远的南阳府衙去转转。南阳府衙是清代真实的府署办公处,相当我们现在地级市的办公大楼。府衙除了挂有“明镜高悬”的正堂,还设有如“刑房”(相当公安局)、“师爷房”(相当办公厅)等具体办事部门。其实过去封建制度下的政府机构职员并不多,所有部门就在这一座“政府大院”内。不比现在一个地级市除了“四大家”,下属数十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建筑也不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府衙出来,顺便逛了一圈附近与大多城市一样非常热闹的南阳夜市,此不赘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我们如期进入卧龙岗武侯祠景区。总体印象是卧龙岗景区总面积比襄阳隆中小,哪怕后来扩建复制了一些附属建筑,但这里还是有很多古建,比如武侯祠。初建于魏晋时期的南阳武侯祠的具体年份不详,现在的建筑为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重建。其它建筑还有相当襄阳隆中“三顾堂”的“汉昭烈帝三顾处”,几座老牌坊以及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石刻雕塑等,大都建于明清,算得是真古迹。其余则明显为现代扩建的附属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武侯祠,我前面所介绍的那副名联赫然挂在武侯塑像前面显要位置,旁边还并列有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仿撰并书写的另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分多得少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总体规模和景区面积虽然比襄阳隆中小,但并没有造成人们对此卧龙岗是其真实隐居处的怀疑。见贤思齐,对偶像崇拜是人们的天性,对“神人”多一个纪念地也不是坏事,我觉得还是在南阳主政的湖北宜昌人顾嘉蘅稀泥和得好:“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中原行,随行的是我忠实的老粉丝!她跟我一起生活近半个世纪,为家付出最多,为了安抚她,我曾借用别人的一句台词忽悠她说“待我了无牵挂,带你走遍天涯”。她晓得我说的算不得数,但作为我的铁杆,历来凡是我说的话不管真假她都无条件相信,凡是我要她做的事情不管对错她都无条件执行,这次一起出行就算对她一个小小的兑现吧。但不是我“带”她,而是她担心我的安全来陪我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慌不急的转了三个地方,真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单骑走千里,未敢过黄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逐鹿当年事,今尤故事多!</b></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