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玄奘西行九死一生 带回佛经弘扬佛法

张无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天天气晴朗,素贞和小青准备去大雁塔游览一番,她们早就听闻这大雁塔是著名的玄奘法师所建,而且它还是西安的标志性历史建筑,所以二人今日准备亲临瞻仰一番。一个时辰后,姐妹二人来到了大雁塔前,只见这座塔一共七层,高达64米,底层长约25米,底层四面皆有石门,塔体呈四方阁楼式,这是玄奘借鉴天竺的佛塔样式修建而成的,象征着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了中原地区。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作品,在南门门洞的两个砖龛中还镶嵌着两块分别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亲笔题写的石碑,碑文的书写方向相互左右对称,共有1463个字,可见唐朝皇帝对该塔的重视。素贞对小青道:“既然来到佛家圣地,我们一定要扫一扫塔内的灰尘以表达我们对佛的虔诚和尊重!”说完,二人拿着扫帚进入塔内,她们认真地拂去栏杆上的浮尘和墙角的蛛网,扫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扫完七层,二人才走出塔来。看着塔前玄奘法师的雕塑,姐妹二人庄重地走上前拜了三拜。小青问道:“姐姐,这位玄奘法师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提到的唐僧吗?”素贞笑道:“玄奘大师可没有唐僧那么有福气,一路上有仨徒弟时刻保护着他,他是单枪匹马走到天竺的,其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最终取得真经并返回故土,之后他一直致力于佛经的翻译整理工作,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佛学!”小青道:“姐姐,我们能看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吗?”素贞点头答应。二人回到家收拾一番就穿越到了玄奘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玄奘原名陈祎,在家排行老四,他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父亲已辞官回乡,但他的父母都很开明,对孩子们管得也比较宽松。后来陈祎的二哥出家做了和尚,父母也未阻拦,陈祎幼时便跟着隐居的父亲熟读儒家经典。13岁的时候陈祎父母双亡,为了活下去他去了二哥出家的洛阳净土寺也剃度做了和尚,法号为玄奘,他每日吃斋念佛,跟着主持诵读佛经,由于他天资聪慧,颇有慧根,主持常对他刮目相看。后来战乱四起,陈祎在避乱期间发现僧人们对佛典的释义五花八门,他们对同一条佛典的解释甚至会出现“劝人向善”和“走火入魔”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陈祎想要是按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佛典修行的话,要想领悟佛家的真谛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时他萌生了统一佛典释义的想法。但想法归想法,一旦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直到公元626年,在他24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街上碰到了一个印度和尚,他告诉玄奘天竺的那烂陀是世界顶级佛学院,戒贤院长是世界顶级佛学大师,那里的佛学经典数不胜数。玄奘听完他的话眼睛都亮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去天竺的那烂陀求取佛经。心中有了想法,玄奘就开始向上一级一级地递交申请,请求允许自己到天竺去学习佛法、去求取真经。然而他的请求总是石沉大海。加上当时李世民登基在即,为了防止突厥人搞破坏,李世民下令全国戒严,玄奘的天竺梦眼看就要破灭了。这时的他连买纸笔写申请的钱都没有了,玄奘为了理想不得不铤而走险,他选择偷渡去天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628年,时年26岁的玄奘混入饥民中跑到了凉州,他在这里举办了几场法会以求果腹,最后在信众的帮助下他来到了瓜州,可瓜州与突厥近在咫尺,城里防守得特别严,玄奘根本无法离开。直到一个月后,他遇到了一个叫石磐陀的商人,在他的帮助下,玄奘才得以离开瓜州。两个月后,玄奘看到了一个大唐的烽火台,为了避免被抓,他选择昼伏夜出,这晚当他想在守望台下的一个水坑里给水壶灌满水的时候被抓住了。守将王祥看着这个黑不溜秋、衣衫褴褛的和尚不解地问道:“和尚,我们这里是鸟不拉屎的边地,大家都避之不及,你为何跑来?是迷路了吗?”玄奘道:“我是一个和尚,我想去天竺学习佛法并为大唐取回真经!我没有迷路,我一定要直达天竺圣地那烂陀!”王祥看着这个执着的和尚便不再难为他,在请他为众将士举行了一场讲经会后就放他西行了,临行前王祥还送给他一匹马作为脚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玄奘离开了大唐地界,开启了西行之旅。半个月后,他骑马来到了莫贺延碛沙漠,这里荒无人烟,死寂一片,在漫天黄沙里玄奘迷路了,一开始他选择原路返回,可退到一半的时候,玄奘对自己说:“你如果这次退缩了,那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那你就永远也到不了那烂陀了,你必须坚持下去!”于是玄奘选择继续前行,他给自己立下了“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誓言。在炎热的大沙漠里,一人一马艰难地行走着,玄奘嘴唇干裂起皮,他已经四天五夜没喝水了,他把仅剩的半壶水给了马匹,他昏昏沉沉地踩着松软的沙子,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不一会儿,他就体力不支一头栽进了一个沙坑里。等他再次睁开眼睛,发现马儿已经把他拖到了水源边,闻着沙漠里水源散发出来的腥味儿,玄奘知道他能活下来了!他爬到水里,一头扎了进去,喝完水后他仰天大哭:“阿弥陀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沙漠,几日后他来到了一个叫伊吾国的小国,这里的国王对他很友好,还请他给大家讲经。可安生日子没过几天,邻国高昌国的国王就给伊吾国下战书了,说他们要是不交出玄奘,就要派兵灭了伊吾国。伊吾国是一个小国,不是高昌国的对手,于是他们就把玄奘交了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昌国的国王其实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逼伊吾国交出玄奘是想请他做自己的大国师,但玄奘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这晚,高昌国国王在宫中设宴宴请玄奘,玄奘换上干净的僧袍前来赴宴。国王劝道:“法师,你为何拒绝做我的国师呢?我是真心实意的啊!”玄奘合手道:“感谢国王对我的厚爱,但我一心去往西天拜佛求经,实在不能答应国王!请您见谅,速速放我西去吧!”高昌国国王闻言笑道:“好说,好说,大师既来之则安之,就在我们国家住几日再走如何?”玄奘闻言也不好再说什么,吃过饭就回房间休息了。谁知第二天,玄奘起床后却发现房外有重兵把守,他忙打开门询问士兵。士兵告诉他这是国王的命令,说只要他不同意当高昌国的国师就不准他离开高昌国半步。玄奘闻言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选择绝食,四天四夜玄奘滴米未进,眼看就要撑不住了。高昌国王急匆匆地前来看望,看着榻上奄奄一息的玄奘,高昌国王跪下痛哭道:“我这是在造业啊!大师,我准许你离开,你快进食吧!”玄奘闻言立刻强撑着起来喝了一碗粥,然后拖着虚弱的身子就要离开,高昌国王见状忙劝道:“大师,你放心,我绝不会再拦你!君无戏言!只是你现在身体虚弱,如何西行啊?这样,我叫太医给你调理几日,待你好些再走如何?”玄奘谢过国王答应暂缓离开。在这期间,国王每日过来和他探讨佛法,二人越说越投机,最后玄奘和国王结为异姓兄弟。七日后,玄奘终于要离开了,高昌国国王给他配备了30人的护卫队并让一名大臣带上国书陪同玄奘西行。有了高昌国王的庇护,玄奘一路途径24国都畅行无阻。期间虽有匪盗横行,但所幸西行队伍都安然无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个月后他们来到了龟兹国,国王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临行前国王沉痛道:“法师,你当真要继续前行吗?前面就是大雪山了,山上气候恶劣,终年飘雪,寒冷无比,你们有可能葬身于雪山啊!你想好了吗?”玄奘笑着谢过国王道:“阿弥陀佛!我知道前路艰险,但是为了求取真经,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即便死,我也要死在西行的路上,我决不退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天,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大雪山进发。一开始大家还能坚持,但随着海拔越来越高,风雪越来越大,大家觉得每走一步都像在鬼门前徘徊,玄奘为了鼓舞士气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北风裹着雪花直往他的脸上打,他的身子已经冻得没知觉了,他艰难地行进在齐腿深的雪地里,他知道自己别无选择。七天后的一个下午,队伍正在原地休息,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巨响,玄奘分明看到对面山顶的雪倾盆而下,正以飞一般的速度朝他们袭来。可怕的雪崩发生了!他指挥众人赶紧向相反方向跑,可是人的两条腿终究跑不过雪崩的速度,一刻钟后,队伍被一堵雪墙推倒了,玄奘也被埋在雪中。等雪崩过去,天气放晴,玄奘才被其他人从雪里拉了出来,他已经冻僵了,离死只有一步之遥。大家找了个山洞,升起火堆,聚在一起烤火取暖。稍微缓过来一点,玄奘发现人马已损失大半,活下来的人也是遍体鳞伤、神情沮丧。玄奘对剩余的人说:“大家听着,我们已经翻过大雪山了,最难的时候已经闯过来了。等到了前面的国家,如果有人不想再跟我走了,可以自行离开,我绝无怨言!我不想让大家再赔上性命陪着我了!”众人闻言纷纷表示愿意继续跟着他西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半个月后,他们到了西突厥的领地,西突厥的首领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在临行前给了他们向导和翻译,玄奘带着队伍继续走。公元631年,29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天竺佛祖释迦摩尼的故乡迦毗罗卫,但他很快发现所到之处都很荒凉,人烟稀少,他还找到了释迦摩尼佛曾修行打坐的菩提树,可那菩提树早已枯萎死亡,忐忑不安的玄奘在心里问自己:“佛祖,我日思夜想的那烂陀还在吗?”尽管内心担忧不已,但有一个强大信念支撑的玄奘还是选择继续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过了三个月,玄奘率众人终于抵达了佛教圣地那烂陀,见到了和蔼可亲当时已经100岁高龄的戒贤大师。大师和众弟子热情地接待了玄奘,他看着衣衫褴褛但眼神坚毅的玄奘笑道:“你终于来了!我们都听说了你的事迹,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佛教徒啊!这一路走来你历经无数艰险却从不退缩,可以说今天你能站在这里就是一种永生了!”玄奘合手谢过大师道:“大师,我总觉得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始终伴我左右,每当我想要懈怠、退缩、放弃的时候,它总会提醒我、督促我继续前行。大师,您能告诉我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吗?”戒贤大师朗声笑道:“孩子,那力量来自你自己啊!你就是你自己的佛啊!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有了为达成心中理想心甘情愿历经艰难而无怨无悔的时候,他就成了自己的佛,这时候的他才能更深地领悟佛经佛义。修行不在乎方式方法,在乎的是佛教徒对待人生理想、磨难和挑战的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行动力!”玄奘闻言如醍醐灌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玄奘在那烂陀学习了五年,他还去往天竺各地游历学习,这一切都使他受益匪浅。公元641年,那烂陀举行佛法辩论会,玄奘被选中担任论主,他对各种佛经教义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一时名震整个天竺,大乘称他为大乘天,小乘称他为解脱天,可见当时作为一个外国人的玄奘在天竺的名声有多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645年,43岁的玄奘带着657部经书和精美的佛像舍利返回大唐,历经17年之久的西行之旅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当时名声在外的玄奘受到了大唐百姓和官员们的热烈欢迎,唐太宗李世民还邀请玄奘留在长安洪福寺继续修炼。一年后,玄奘根据自己的西行经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唐太宗李世民还为这本书作了序,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可见他对玄奘西行之旅的重视。回到故土,玄奘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统一佛经释义的理想了,他和唐太宗派给他的翻译人员一起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翻译天竺经书的工作。公元652年,50岁的玄奘建议太宗李世民在大慈恩寺内修建一座佛塔,专门用以保存这些来自天竺的宝贵佛经、佛像和舍利子,李世民欣然答应。玄奘亲自参与建造工作,事事亲力亲为,两年后,四角五层的慈恩塔终于落成,成为如今大雁塔的前身,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被扩建至七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竺佛经的翻译工作玄奘一干就是19年,中间的翻译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始终不可替代。公元664年的一个晚上,玄奘在翻译完《咒五首.一卷》后精疲力尽地对弟子说:“我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一个月后,玄奘安然圆寂于铜川玉华寺,终年62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青看着安然圆寂的玄奘大师感叹道:“大师的前半生献给了漫长艰辛的取经之旅,后半生献给了大唐的佛学翻译和传播事业,他真是殚精竭虑啊!”素贞道:“大师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心中所想,圆寂时已了无遗憾和牵挂了!这会儿他一定在极乐世界开坛讲佛呢!”二人虔诚跪在地上对着圆寂的玄奘大师三叩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二人返回了现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