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之夜,隔屏望见战火(董泽雅)

江南红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月圆之夜,隔屏望见战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立才高一4班董泽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秋夜的团圆饭刚结束,客厅里还飘着桂花酒的余香。妈妈端上刚切好的月饼时,爸爸正用手机播放我们白天在西湖游玩的照片——画面上人潮涌动,夜空中的烟花绽放大朵大朵的光晕。就在这时,一条推送新闻滑过屏幕:“加沙地带遭空袭,伤亡人数持续上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面切换的瞬间,我怔住了。刚才还是绚烂烟花,此刻已变成加沙夜空的密集炮火。同一个夜晚,同一个时刻,屏幕内外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关掉,过节看这些多扫兴。”奶奶轻声说。爸爸却把手机轻轻放在桌上,没有立即关闭新闻。客厅突然安静下来,窗外的月亮格外圆,像一个巨大的句号,悬在这个本该完满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轮月亮,让我想起白天在高铁站看到的场景。候车厅里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回家的急切。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喊:“快点呀,我要回去吃月饼!”她的声音清脆明亮,充满了理所当然的期待。而在刚才那条新闻里,一个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正从废墟中扒出变形的书包,眼神空洞得像一口枯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可怜的孩子啊……”妈妈叹了口气。爷爷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七十多年前,你太爷爷带着我逃难时,我也是这样的孩子。”爷爷的话让时间突然有了重量,“那时候,月亮再圆再亮,也没人抬头看。天上只要有飞机声,所有人都拼命找地方躲。”我看着爷爷布满皱纹的脸,第一次如此具体地触摸到“和平”这两个字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爸爸翻出手机里另一条新闻——中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执行排雷任务。“你们看,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过节。”视频里,头戴蓝盔的士兵在异国他乡巡逻,月光同样洒在他们肩上。他们的家人,此刻一定也在望着这轮明月,把思念寄往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夜晚,我忽然明白:我们的幸福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无数人用坚守换来的礼物——不仅是远方的维和士兵,还有每一个守护这份安宁的普通人。快递员在月光下奔波,医生在急诊室值守,交警在路口指挥……他们让这个团圆的夜晚得以安然运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亮静静西移,阳台上,我们全家继续吃着月饼。我小心咬下一口豆沙馅,甜味在舌尖缓缓化开。这份寻常的甜,在这个星球的某些角落,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夜月圆,有人隔屏望见战火,有人在战火中仰望月亮。而我能做的,就是记住这个夜晚的滋味——团圆的味道,平安的味道,然后带着这份记忆认真生活。愿未来的每一个月圆之夜,都有更多孩子能尝到月饼的甜,在月光下安然入梦。</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评语:</b></p><p class="ql-block">本文以“隔屏望见”的独特视角,将节日的温馨与远方的战火巧妙交织,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观察力与人文关怀。情感真挚克制,通过三代人的对话自然引出对和平的思考,既有家庭温情又不失思想深度。语言细腻生动,意象运用恰当,结尾的感悟积极向上,体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感。是一篇兼具文学感染力与思想性的优秀习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