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瘦西湖”的名字,起得实在是好。在如今人人嚷着减肥的时节,这个“瘦”字,便格外地讨巧,不是枯瘦,不是寒瘦,而是一种清减的风流,是妙龄女子颀长的身段,裹在薄薄的春衫里,临水自照,有说不出的熨帖与玲珑。古人说得好,“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这景致,仿佛不是人力所为,倒像是天地自然生发出的一卷淡墨长轴,而那水,便是这画轴上永不干涸的银晕,将一切都濡染得温润而迷离了。</p><p class="ql-block"> 目光投向湖心,那儿静静地浮着一座小金山。一个“小”字,用得极妙,仿佛是把镇江那雄浑的金山,用一股仙气,缩成了这玲珑的盆景,轻巧地引渡到这柔波里来了。这里的山水,似乎都懂得谦逊的妙处。湖以“瘦”为名,是苗条,是风致;山以“小”自居,是精巧,是意趣。这便应了那句老话:“山不在高,贵在玲珑;湖不在宽,妙在弯曲。”那曲折的湖岸,好似美人欲语还休的心事,引人一步步地探询下去,总觉着柳荫后头,石桥那边,藏着更美的光景。</p><p class="ql-block"> 沿着湖岸信步走去,便到了钓鱼台。相传乾隆皇帝曾在此垂钓,帝王的闲情,总能为山水镀上一层金碧辉煌的传说。然而这钓鱼台最妙的,却不在历史,而在那一方小小的视角。你只须站在台子的斜角,朝外望去,奇景便豁然眼前:一侧是横卧波上的五亭桥,如一条彩绣的腰带,金碧辉煌,富丽堂底;另一侧,那白塔亭亭玉立,素净得像一位披着白纱的仙子,不染一丝尘埃。这一素一彩,一横一竖,一浓一淡,竟被这小小的框景,调和得如此和谐,如此绝妙。古人造园的智慧,就在这不动声色的一瞥之间,显露无遗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扬州的魂,怕是不全在这湖光山色里,倒有一半,是藏在那些热气腾腾的茶馆中的。第二日清早,我便寻了一家临水的茶楼。拣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泡上一壶新绿的龙井,看那茶叶在杯中舒卷沉浮,像一群小小的、墨绿色的精灵在舞蹈。跑堂的端来一碟炒得焦香的瓜子,一碟油亮的花生,还有一小盆切得细如发丝的扬州干丝,佐着几片酱色的五香牛肉。我并不急着吃,只先烫了三两白酒,看那热气袅袅地升腾,混着茶香,构成一股奇异的、令人心安的味道。最后,一笼干菜汤包上桌了,小心翼翼地提起一个,薄如蝉翼的皮儿颤巍巍地兜着一包鲜美的汤汁,轻轻咬破一小口,那烫而鲜的滋味,便瞬间在舌尖化开了。</p><p class="ql-block"> 我就这么坐着,竟坐了半日。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着这是一种难得的自由。窗外是清风,是昨夜留下的明月痕迹,是可能随时飘落的微雨,是如烟的柳,是如玉的琼花。我看着那湖,那山,那亭阁,那桥,还有偶尔掠过水面的鸟。这一切,都被三月的风软软地揉在一起,酿成一坛令人微醺的酒。</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从袖中摸出一把折扇,轻轻地煽动。扇来的,不知是扇底的风,还是这三月的春风。杯中龙井的叶片,悠悠地沉了下去,像湖心一叶不系的小舟。此情此景,只教人从心底渗出两个字来悠闲。</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