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史海钩沉《朱棣这么厉害,为什么朱元璋生前不传位给他?其实老朱的眼里永远只有这两个人(上)》</p><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孝陵的封土堆前,常年围着看客。人们盯着那块刻着“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巨石,总在议论碑主人朱元璋一一这个从放牛娃杀成开国皇帝的男人,史书里满是“铁血”、“狠辣”的标签:胡惟庸案株连三万,蓝玉案屠戮一万五,朝堂之上百官见了他,连大气都不敢喘。 </p><p class="ql-block">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帝王临终前,枕头底下压着的不是传位诏书,而是半块干枯的麦饼,和一张泛黄的孩童画像。</p><p class="ql-block"> 这半块麦饼,是马皇后当年冒死给他送的吃食;这张画像,是太子朱标少年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1398年,71岁的朱元璋躺在龙床上,气息奄奄。太监问他“后事如何安排”,他浑浊的眼睛盯着帐顶,喃喃自语:“皇后要是在,不会让允炆这么难……标儿要是在,天下哪有这么多乱子。”话音未落,两行老泪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在尸山血海里从没皱过眉的男人,一辈子的软肋,从来都不是江山,而是马皇后和朱标。至于那个后来抢了皇位的朱棣,在他眼里,不过是把好用的刀一一能守国门,却登不得殿堂。</p><p class="ql-block"> 一、龙潜濠州:她的胸膛,是他最暖的铠甲</p><p class="ql-block"> 1352年的濠州城,冷得像冰窖。刚投奔郭子兴的朱元璋,正蹲在军营的墙角啃硬窝头。他衣衫褴褛,脸上沾着泥垢,因为是“穷和尚出身”,营里的将领天天找他麻烦,连伙房的厨子都敢少给她半勺粥。</p><p class="ql-block"> 那天傍晚,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偷偷在朱元璋的饭里下了泻药,想让他在操练时出丑。朱元璋上吐下泻折腾到半夜,饿得眼冒金星,蜷缩在柴房里发抖。就在这时,柴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粗布衣裙的女子端着碗热粥站在门口,正是郭子兴的养女马氏。</p><p class="ql-block"> “快喝了吧,我偷着给你煮的。”马氏把粥递过来,声音压得很低。朱元璋抬头看她,月光下,女子的脸上带着关切,没有半点贵族小姐的嫌弃。</p><p class="ql-block"> 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暖”一一自爹娘饿死、兄嫂离世后,这世上早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p><p class="ql-block"> 这碗粥,成了两人缘分的开始。可郭天叙没打算放过他,没过多久,就诬陷朱元璋“通敌”,郭子兴一怒之下把他关了柴房,下令“不给饭吃,饿死后抛尸乱葬岗”。</p><p class="ql-block"> 马氏急得团团转。她知道柴房守卫森严,送粥肯定会被拦下。那天下午,她趁厨房没人,偷偷烙了两张麦饼,刚出锅的饼烫得能燎掉一层皮,她怕凉了,赶紧塞进棉袄里,贴着胸口往柴房跑。守卫拦住她,她笑着说“给我爹送件衣裳”,硬着头皮闯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打开柴房的门,朱元璋正虚弱地靠在墙上,嘴唇都干裂了。马氏赶紧掏出麦饼,可饼早就被胸口的热气焐得软塌塌,连带着她的衣襟都被烫出了两个焦印。“快吃,别让人看见了。”她催着朱元璋,伸手去擦他脸上的灰,手指碰到他的脸颊,冰凉刺骨。</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拿着麦饼,眼泪“唰”地就下来了。他后来跟李善长说:“那天的饼,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的东西。她胸口的燎泡,比烫在我身上还疼。”</p><p class="ql-block"> 马氏不仅是他的“救命恩人”,更是他的“定盘星”。1355年,朱元璋带领大军攻打和州,后方粮草被元军烧了大半,军营里人心惶惶,有的士兵甚至偷偷收拾行李准备逃跑。</p><p class="ql-block"> 马氏得知后,连夜召集军营里的女眷,把自己的嫁妆全都拿出来,换成粮食和布料。她带着女眷们缝衣做鞋,三天三夜没合眼,赶制出两百多双布鞋、三十多袋干粮,送到前线。</p><p class="ql-block"> 士兵们拿着布鞋,摸着上面细密的针脚,都红了眼眶。有个老兵哭着说:“朱头领有这样的媳妇,咱们跟着他打仗,值!”</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逃跑的士兵不仅回来了,还主动请战“夺回粮草”。后来李善长跟朱元璋汇报军务时,特意加了一句:“娘娘掌家,胜过十万兵啊!”</p><p class="ql-block"> 1360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应天,朱元璋的部将都慌了,有人说“弃城逃跑”,有人说“投降求和”。</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自己也没底,坐在帅帐里对着地图发呆。马氏知道后,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端了杯热茶过来,坐在他身边说:“你要是想打,我就带着女眷们守城池;你要是想走,我就跟着你去深山里种地。不管你选啥,我都陪着。”</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句话,让朱元璋定了心。他召集将领们开会,拍着桌子说:“陈友谅虽强,却是不义之师!咱们有民心,有兄弟,怕他个屁!”</p><p class="ql-block"> 那场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少胜多,灭了陈友谅的主力,而马氏则在后方组织百姓加固城墙,甚至亲自上城楼擂鼓助威。战后,徐达对朱元璋说:“若不是娘娘稳住后方,咱们赢不了这么痛快。”</p><p class="ql-block">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登基大典那天,百官穿着朝服,在奉天殿外山呼“万岁”,声音震得殿顶的瓦片都嗡嗡响。朱元璋却没急着上龙椅,而是转身拉住马氏的手,一步步走上殿阶。太监总管崔瑾小声提醒:“陛下,吉时到了,该接受朝拜了。”</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头都没回,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没有她,这龙椅我坐不稳,这天下我也拿不下。”</p><p class="ql-block"> 这话不是客套。马皇后在世时,朱元璋的“刀”从来都收着三分。1370年,朱文正因为“不满封赏”纵容部下抢掠,按律当斩。</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气得拍碎了御案,下令“拖出去砍了”。马皇后闻讯赶来,穿着一身素衣跪在殿外,说:“他是你亲侄子啊!当年守洪都,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围了三个月,他带着残兵死扛,眼睛都熬红了,身上的伤没好利索就上战场。你要是杀了他,将来怎么跟地下的大哥交代?”</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站在殿门口,看着跪在地上的妻子,想起朱文正守洪都时的惨状一一城墙上的尸体堆得像小山,朱文正拿着刀喊“宁死不降”,胳膊被箭射穿了都没退后半步。他叹了口气,摆摆手:“罢了,改判流放吧,把他送到龙兴府去。”</p><p class="ql-block"> 1381年,宋濂因为孙子宋慎牵涉胡惟庸案,被定为“株连罪”,朱元璋下令“全家抄斩”。</p><p class="ql-block"> 马皇后知道后,当天就没吃饭,跪在雪地里求见朱元璋。那时候正是寒冬,南京城飘着鹅毛大雪,她跪在奉天殿外三个时辰,头发上、肩膀上全是雪,冻得嘴唇发紫。</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出来看到她,又气又心疼:“你这是何苦?宋濂知情不报,按律当斩!”</p><p class="ql-block"> 马皇后抬起头,声音发抖却很坚定:“宋先生是太子的老师,教书育人一辈子,从没犯过错。他孙子的事,跟他有啥关系?你要是杀了他,将来标儿怎么面对天下读书人?”</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看着妻子冻得通红的脸,最终松了口:“行了,别跪了,我改判,把宋濂流放茂州。”马皇后这才站起来,腿都麻得站不稳,被宫女扶着才能走路。</p><p class="ql-block"> 可1382年,马皇后病逝了。她走的那天,朱元璋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掉眼泪。马皇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你杀了太多功臣,他们都是跟着你打天下的兄弟,留着他们,才能安天下啊。”</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点头答应,可她一闭眼,朱元璋就变了。</p><p class="ql-block"> 马皇后的葬礼结束后,朱元璋下令“废除后宫干政的规矩”,然后就举起了屠刀。1380年的胡惟庸案还没收尾,1393年他又以“谋逆”为由杀了蓝玉,连带着傅友德、冯胜这些老将都没能善终。</p><p class="ql-block"> 有次太子朱标劝他“杀得太多,恐伤天和”,朱元璋把他骂了一顿:“你娘不在了,没人再护着这些人了!我不杀他们,将来你怎么镇得住?”</p><p class="ql-block"> 没人知道,朱元璋夜里常常对着马皇后的画像发呆。画像里的女子穿着皇后朝服,脸上带着微笑,跟当年送麦饼的模样一模一样。他会拿起画像,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画中人的脸,小声说:“皇后,我这都是为了咱们的天下,为了标儿啊。”</p><p class="ql-block"> 二、东宫嫡子:他的未来,是朱元璋的全部算计</p><p class="ql-block"> 1355年9月,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后来的南京)。前线战事正紧,他亲自率军冲锋,一刀砍死了元军的先锋官。</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亲兵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大喊:“将军!大喜啊!夫人在和州生了,是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手里的刀“哐当”掉在地上。他愣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一把抱住身边的徐达:“我有儿子了!我朱元璋有儿子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傍晚,他登上集庆城外的狮子山,找了块石头,拿起佩剑刻了一行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p><p class="ql-block"> 这行字,后来被当地百姓传了几百年。有人说朱元璋“得意忘形”,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一一自小没了爹娘,他最怕的就是“断了香火”。现在有了儿子,他终于有了“根”。</p><p class="ql-block"> 这个儿子,就是朱标。朱元璋给他取名“标”,意思是“标杆”一一他要把这个儿子培养成最合格的接班人,让他守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更要让他成为一个“善待百姓”的好皇帝。</p><p class="ql-block"> 朱标三岁那年,朱元璋把他接到身边,亲自教他认字。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写;没有课本,就把自己经历的事编成故事讲给他听。“</p><p class="ql-block"> 爹小时候,村里闹饥荒,三天没吃饭,只能挖草根啃树皮。有次看到地主家的狗在吃馒头,我跟它抢,被地主的家丁打了一顿,腿都打断了。”</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摸着儿子的头,眼神里满是温柔,“将来你当了皇帝,可不能让百姓再受这苦。”</p><p class="ql-block"> 编辑:云鹰</p><p class="ql-block"> 来源:字里春秋</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能干的朱棣?朱棣夺皇位后才明白朱元璋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 朱标出生于龙凤元年即1355年,其母是大名鼎鼎的马皇后,而马皇后与朱元璋之间的关系之密切, 感情之深厚不必多说了,再加上当时朱元璋正在创业的初期阶段,朱标又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因此朱标降生的消息不仅给当时鏖战中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欣喜,更振奋了他的精神,于是朱元璋就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p><p class="ql-block"> 朱标长大后朱元璋为其选择了当时的名儒大家宋濂,让其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在朱标13岁的时候,朱元璋更是在朱标赴往临濠祭拜祖墓的时候 ,教导他要多多的体察民情,知父创业不易,知民众生活疾苦;在这样的教育下,朱标也慢慢的长成了一个温文儒雅、慈仁敦厚、颇具儒者风范的人。</p> <p class="ql-block"> 先天优势</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从小跟随父亲朱元璋长大, 参与了朝廷各种政治军事活动,因此,他在儒雅的同时也不缺监国理政的手段与办事的干练;虽说他的性格和行事上与朱元璋相差甚远,仍深得父皇朱元璋的喜爱,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仁慈的性格,朱元璋是一个很明事理的人,他明白马上可以打天下,但不能坐天下,而他的继位者决不能像自己那样狠辣,因此敦厚的朱标就成了他最心仪的人选。</p><p class="ql-block"> 但天有不测风云,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患病去世,朱元璋痛哭不已。将其葬在孝陵东侧,谥 "懿文太子"一号, "懿"指拥有美好的品行, "文"指拥有渊博的知识,从朱元璋赠给朱标的谥号也不难看出他对朱标的认可及期许。 </p><p class="ql-block"> 朱标既死,皇位还是要传续的;此时摆在朱元璋眼前的几位人选分别是排行老二的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以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