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湾的时光烙印

花青素

<p class="ql-block">图文‖花青素(武汉)</p><p class="ql-block">器材 ‖华为手机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260354</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武昌湾1956</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10月2日</p> <p class="ql-block">十月的武汉,江风把夏末的余温吹得透亮,带着长江特有的湿润气息,漫过张之洞路的老巷。听说武昌湾1956公园刚正式开放,便揣着几分新鲜与好奇往江滩走——本以为新公园该是满目的鲜亮,却没承想,一脚踏入,竟撞进了满是时光褶皱的故事里。</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入口藏在老城区的烟火气里,没有浮夸的门楼,只一块浅灰色的石碑刻着“武昌湾1956”,旁边立着块介绍牌,寥寥数语写着它的来历:这里曾是武昌造船厂的属地,1956年毛泽东同志多次在此畔畅游长江,如今成了长江生态廊道的一段。刚往前走几步,视线就被江滩上那座黄色塔吊拽住了——它太惹眼,锈迹爬满了塔身,钢索垂在半空,像位沉默的老者,可偏偏新刷的黄色漆料又透着几分鲜活,新旧交织的模样,倒像给时光打了个结。</p> <p class="ql-block">凑近些看,塔吊底座刻着“1958年造”,旁边的解说牌说,它曾是造船厂的“老伙计”,吊运过无数钢材,见证过码头的热闹。正望着,身后传来两位老人的对话:“还记得不?以前这塔吊转起来‘哐当哐当’响,江面上全是我们厂的船。”“怎么不记得!1956年主席游长江,我们就在这附近的江堤上看,人挤人,比赶庙会还热闹。”他们的声音裹着江风,落在锈迹斑斑的塔身上,忽然就把“1956”这个数字从石碑上拽了下来,变得温热又具体。傍晚时,塔吊顶部的射灯亮了,江面竟映出《水调歌头·游泳》的词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墨色的字迹在浪尖上晃,老塔吊成了最好的“朗读者”。</p> <p class="ql-block">顺着江堤走,毛主席雕像广场就在香樟林尽头。5.18米高的雕像立在广场中央,伟人面带微笑望着长江,基座上的铭文写着雕像2003年由武昌造船厂建成,如今被新铺的青石板围着,更显庄重。广场上不少游客驻足,有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照,也有老人指着雕像轻声给孩子讲当年的故事。我站在旁边听着,忽然发现广场的地面很有意思——新铺的石板间留着旧地砖的痕迹,像特意给时光留了透气的缝,让人想起公园门口那句标语:“新岸线,老记忆”。</p> <p class="ql-block">转过雕像,生态片区的草木气扑面而来,却也藏着时光的小心思。“潜艇乐园”里的仿潜艇设施是银灰色的,模样憨实,几个孩子围着跑,他们或许不知道,几十年前这片土地上真的有军工制造的荣光;落日草坡上的草长得正好,新修的木质栈道绕着坡走,栈道旁立着块旧船板做的指示牌,写着“草坡观江”,粗糙的木纹里全是故事。不远处的鹅社·文昌书局更是把新旧揉得恰到好处:玻璃幕墙映着江景,看着新潮,可进门就见墙上挂着老造船厂的黑白照片——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围在图纸旁,江面上的轮船刚驶出码头,照片里的阳光和现在窗外的阳光,仿佛是同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的落日音乐会开场时,我正坐在书局的临窗座位上喝咖啡。吉他声混着江涛声飘进来,抬头望,江面上的落日把鹦鹉洲长江大桥染成了橙红色,新修的观景台上挤满了看风景的人,有人举着相机拍落日,有人跟着音乐轻轻唱。那一刻忽然懂了,这座刚开园的新公园,哪里是简单的“新”?它是用新的步道串起老的记忆,用新的灯光照亮旧的故事,让1956年的江风,能吹进今天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落日音乐会开场时,我正坐在书局的临窗座位上喝咖啡。吉他声混着江涛声飘进来,抬头望,江面上的落日把鹦鹉洲长江大桥染成了橙红色,新修的观景台上挤满了看风景的人,有人举着相机拍落日,有人跟着音乐轻轻唱。那一刻忽然懂了,这座刚开园的新公园,哪里是简单的“新”?它是用新的步道串起老的记忆,用新的灯光照亮旧的故事,让1956年的江风,能吹进今天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夜色已漫过江滩,塔吊的灯光依旧亮着,像颗守着记忆的星。回头望武昌湾,江风拂面,忽然觉得“时光烙印”这四个字,不是刻在石碑上的,而是藏在老塔吊的锈迹里,藏在老人的回忆里,藏在每个游人驻足聆听的瞬间里——这座新公园,终究是把时光酿成了酒,让每个来的人,都能在江风里,品出几分岁月的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