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气温转凉,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这看似舒爽的季节却潜藏着诸多健康风险。血管在低温下的 “应激反应”、干燥气候引发的情绪波动,都可能成为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的 “导火索”。做好秋季防护,是冠心病患者安然度秋的关键。<div><br><b>为何秋季成冠心病 “高发期”?</b><br>秋季的气候特征与人体生理反应相互作用,极易打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稳定状态,主要诱因集中在以下两点:</div><div><br><b>1、血管收缩,供血 “告急”</b><br>当气温下降时,人体为维持核心体温,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导致全身血管收缩、痉挛。对于冠状动脉本就存在狭窄或斑块的患者而言,血管收缩会进一步加重管腔狭窄程度,直接导致心肌供血量锐减。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会发出 “求救信号”—— 表现为胸骨后出现压榨性疼痛,同时伴随胸闷、出汗、乏力等症状,即心绞痛发作。<br></div> <b>2、斑块破裂,引爆 “心梗” 危机</b><br>血管收缩不仅会减少供血,还会使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对冠状动脉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产生更强的冲击和牵拉。若斑块本身不稳定,这种外力作用可能导致斑块破裂。斑块破裂后,会迅速激活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一旦冠状动脉完全堵塞,心肌细胞会因彻底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剧烈且持续的胸痛(远超心绞痛程度)、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晕厥等症状,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div><br>秋季护心 “必修课”:这 4点必须做到<br>针对秋季的诱发因素,冠心病患者需建立 “预防优先” 的意识,从用药、保暖、情绪、酵素养护多方面筑牢健康防线。</div> (一)严格遵医嘱,用药 “不打折”<br>药物是控制冠心病病情、预防急性事件的核心手段,秋季更需保持用药的规律性和规范性:<br>不可自行减药、停药:部分患者可能因秋季初期症状缓解而放松警惕,擅自减少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基础用药剂量,或停用硝酸酯类等急救药物,这会显著增加病情恶化风险。<div><br>备好急救药物: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心绞痛急救药物,明确药物有效期及正确用法(如舌下含服),一旦出现胸痛等不适,立即按医嘱用药并及时就医。</div><div><br></div><div>二)拒绝 “突然受凉”,保暖 “有讲究”<br>避免寒冷刺激是秋季护心的重要环节,尤其要警惕 “温差陷阱”:<br>晨起外出 “慢半拍”:清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且人体刚从睡眠中苏醒,血管调节能力较弱。外出前应先在室内活动片刻,待身体适应后再穿好保暖衣物(重点保护颈部、胸部、手部等部位),避免突然暴露在低温环境中。<br>注意室内外温差:避免频繁进出空调房或暖气房,若室内外温差超过 10℃,需提前做好衣物增减,减少血管因温差剧烈波动而收缩的风险。</div><div><br>(三)稳住情绪,远离 “烦躁陷阱”<br>秋季气候干燥,易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引发情绪烦躁、焦虑或抑郁,而情绪激动是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的 “隐形杀手”:<br>学会情绪 “降温”:遇到烦心事时,通过深呼吸、听舒缓音乐、散步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避免情绪骤升骤降。<br>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减少情绪波动,建议每日保证 7-8 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div><div><br>(四)科学调理:酵素养护助力血管健康<br>在严格遵医嘱治疗的基础上,合理的膳食调理对血管健康具有辅助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酵素中的益生菌、短链脂肪酸等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间接对血管健康产生积极影响:<br>辅助调节代谢:部分益生菌可参与调节体内脂质代谢,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风险,为维持血管弹性提供一定支持。<br>改善肠道环境: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物质,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而慢性炎症是血管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之一,改善肠道环境可间接降低血管炎症风险。</div><div><br>紧急预警: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br>冠心病患者及家属需牢记 “危险信号”,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必须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切勿拖延:<br>心绞痛症状加重:胸痛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超过 15 分钟)、疼痛程度加剧,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无缓解;<br>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剧烈胸痛(如 “石头压迫”“刀割” 般)、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晕厥,部分老年患者或女性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恶心呕吐等不典型症状。<br>秋季护心,贵在 “细节” 与 “坚持”。冠心病患者只要严格遵医嘱、做好保暖、稳住情绪,每日补充酵素,就能有效降低急性事件风险,安然享受秋日时光。<br>(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