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轶事

杨宏

<p class="ql-block">  我家里珍藏着一件“文物”——一块40多年前的红绸布,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乍一看像是某种神秘的“江湖花名册”。可别想歪了哈,这可不是什么武林门派的入会名单,而是我们那个年代结婚时的“贺礼登记册”哦。</p> <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年前,结婚这事可不像现在这么“高大上”,那叫一个接地气。新人要结婚了,没有请柬,小俩口得亲自出马,挨家挨户、在单位里逢人便邀请:“哎,我某月某日结婚,来吃喜糖啊!”不管熟不熟,都得通知一遍。这事做起来,自然、大方、得体,这也叫做“礼数到位”,连隔壁科室那位新调来的大姐都没落下,生怕漏了谁,落个“不懂事”的名声。至于场地嘛,条件好点的就在新房摆个大方桌,条件差点的就借用单位的会议室——顺便提一下,这会议室里的桌椅可都是“多能”的,白天开会,晚上职工们借用办大事,忙得很哦。</p> <p class="ql-block">  准备工作里有几个细节特别关键:婚礼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单位会议室举行,必须提前去工会借用一批水杯。你想啊,婚礼那天要是没杯子,大家总不能捧着空手心喝茶吧?那场面可就尴尬得能滴出水来了哟。至于糖果点心等,咱们当地那时物资没有那么丰富,我记得我哥哥结婚前,是提前数月托出差的同事在北京买的香烟、在上海买的糖果。</p> <p class="ql-block">  接到邀请的朋友,来不来都没关系,大家心态很佛系。来的呢,一般会随个两块钱礼金,要么交给现场的“账房先生”,要么亲手塞给新人,请同事带过去一起交也行。然后——重点来了,新人会把送礼人的名字恭恭敬敬地写在那块红绸布上,挂在婚礼现场,这叫“光荣榜”,谁看了都倍儿有面子。</p> <p class="ql-block">  婚礼的流程简单却热闹。大家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喝茶、聊天,偶尔还会有领导上台说几句“百年好合”之类的套话,说完大家鼓掌,气氛就更热闹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闹新房的环节,若说现在的婚礼是精致浪漫的仪式感大片,那四五十年前的闹新房,就是场全员参与、笑点密集的“土味喜剧现场”。没有华丽的婚纱钻戒,没有梦幻的灯光布景,但一群人凑在一起,用最朴素的道具,愣是把婚礼闹成了满是烟火气的欢乐海洋。</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闹新房,讲究的是“不折腾不成趣”,但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全是带着善意的玩笑。新郎新娘刚进新房,早有准备的“主力军”——一群半大的小伙子和婶子们就围了上来。首当其冲的必是“点烟”环节,新郎刚想给客人点烟,旁边人就猛地抽走火柴,要么就是趁他不注意,往烟卷里塞一小撮辣椒粉,新郎一吸,呛得眼泪直流,逗得满屋子人哈哈大笑,新娘在一旁又急又笑,脸蛋红得像熟透的苹果。</p><p class="ql-block"> 还有更“损”的招儿,就是让新人“咬苹果”。用根线吊着个红苹果,让两人一起咬,可刚要碰到,下面的人就猛地一拉绳子,苹果跑了,两人差点撞个满怀。有时候还会换成“咬糖块”,糖块黏在纸上,新人得小心翼翼地一起撕,撕慢了还会被调侃“不够默契”,急得两人手忙脚乱,满屋子都是起哄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在单位会议室还是婚房,一般婚礼进行到十点左右就基本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故事还没完呢!新人婚后上班当天,还得揣着一大包喜糖,见人就塞,连隔壁部门的老张、门卫收发室的阿姨都不能落下。那时候的喜糖,包装简单,味道却甜到心里。</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年前的婚礼,简直就是一场“物资匮乏”但“快乐满溢”的全民派对。现在再看这块红绸布,上面的名字有的已经不太清楚了,但当年借杯子的紧张、分喜糖的热闹,婚礼现场那股朴实的气氛,还跟昨天发生的事儿一样。那会儿的婚礼没有华丽的排场,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关爱,却有着最温暖而发自内心的人情味,这才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更是一段美好的集体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