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与硝烟之间(高向依)

江南红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月饼与硝烟之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立才高一4班高向依</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秋的月光如水银般漫过窗台,我正和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着甜香的月饼。电视里闪过一则国际新闻:中东某难民营的孩子们,睁着惶恐的眼睛望着镜头,他们的天空没有圆月,只有不时划破夜空的硝烟。这一刻,两种画面在我眼前交织,像一根银针,猝不及防地刺醒了我对“平凡幸福”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假期首日,我挤在古城涌动的人流里看民俗表演。舞龙的红绸翻腾如浪,孩童们举着兔子灯笼追逐笑闹,卖桂花糕的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我拍下灯火璀璨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瞬间收到在维和部队服役的表哥的留言:“你们的热闹,是我们守护的意义。”他在南苏丹发来的照片里,总是穿着沾满尘土的迷彩服,背景是荒凉的营地与简陋的板房。他说那里的孩子从没见过月饼,甚至没在夜里安心睡过整觉。我低头看着刚买的奶茶,掌心忽然被杯身的温度灼了一下——这份触手可及的安稳日常,原来是有人在远方替我们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团圆饭桌上,爷爷抿了口酒,望着窗外的明月感慨:“我年轻时,中秋想吃块月饼都得凭票供应,更别说像你们现在这样到处游玩了。”他的手指划过手机屏幕——里面是我在景区拍的瀑布美景,而恰在此时,新闻推送弹出一条消息:俄乌前线的士兵正蜷缩在泥泞的战壕里度过漫漫长夜。爷爷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安全感”的深层思索:是什么让我们能在八天长假里自由奔赴山海,而世界上另一些人却只能在战火中祈求生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屏幕上闪过中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雷区执行扫雷任务的记录,看到我国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物资清单上密密麻麻的药品和粮食。原来,我们的“岁月静好”,不仅源于小家的温馨,更源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以实力守护和平的坚定姿态,源于无数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担当。就像中秋夜那轮明月,它照见的不仅是万家灯火的团圆,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她的子民撑起的安稳穹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假期,我读懂的不仅是月饼的甜,更是和平的珍贵。它从来不是天上的月遥不可及,而是脚下的路——正有人在前方为我们铺平,有人在不远处为我们守护,让我们能够安心走过每一程山水,奔赴每一次团圆。当最后一缕月光温柔地落在阳台上,我忽然明白:我们拥有的这份看似寻常的中秋,正是这个世界赠予我们最不寻常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评语】</b></p><p class="ql-block">本文以“月饼”与“硝烟”的意象对比贯穿全篇,构思精巧,立意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与国际视野的交织,将个人感悟自然升华为对和平与家国关系的思考,展现出成熟的人文关怀。情感真挚而不矫饰,语言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结尾的升华尤为有力,既呼应标题又深化主题,是一篇兼具温度与深度的优秀习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