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晓阳,1962年生于甘肃甘谷,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4年参加工作,2023年元月退休,曾在甘谷县直多个重要部门任职,素来思路澄明、作风端谨、智略果毅。工作之余,雅好集邮、摄像等,尤醉心于翰墨丹青,缘于父辈熏陶和耳濡目染,自幼便与书法、绘画、篆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性情与志趣亦受此浸润陶铸而成。数十载寒来暑往,即便公务繁忙,先生临帖摹碑未尝稍辍,始终孜孜矻矻,潜心探究诸家笔法、结体与章法之精髓。</p><p class="ql-block"> 其书艺尤擅魏碑、篆书,笔力浑厚酣畅,每作一笔皆含古意,又能于各艺术流派中博采众长。既恪守传统文脉的核心要义,不背离经典根基,又不拘泥于古人成法的束缚,常于生活与自然中体悟艺术至理。因此,其作品兼具虚实相生之趣与气象万千之韵,骨力内敛而神韵暗藏,尽显深厚功底。半生阅历沉淀间,先生以传统书学为根基,既重师法古,传承绪脉,亦求创新,开辟新境,力臻帖学与碑学之圆融。凭借扎实的功力学养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兼收并蓄百家之长,终在不经意间自成一格,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 现担任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编辑中心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甘谷县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甘谷县老年大学红叶书画院顾问,以及国都智库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这本《李晓阳书法作品集》静静躺在案头,封面是温润的浅黄,像秋日里一片薄阳洒落宣纸。黑字如行云流水般铺展,一笔一划都透着沉静的力量,右下角那方红印,像是悄然盖下的心印,不张扬,却让人过目难忘。每次翻开它,总觉得不是在看字,而是在听一个人说话——用笔墨缓缓讲述岁月、心境与对美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书页间夹着一页特别的纸,一面写着关于书法的思索:墨迹不只是线条的堆叠,它是呼吸的痕迹,是心绪的流淌。行书如风,楷书如松,一动一静之间,藏着几十年临池不辍的坚持。另一面则是一纸聘书,盖着庄重的印章。这不只是身份的确认,更像是某种精神的交接——当名字被正式写进某个艺术的序列里,肩上便多了一份传承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襟怀见物理”几个字竖立在浅绿底上,行书洒脱,仿佛笔尖带着风。我喜欢这句话,它不讲大道理,却把格局藏在了字缝里。人若胸中有天地,看万物便有了温度。落款处的小字“溪上之地三日”,让我想象那个清晨,砚台刚磨开,露水未干,他坐在水边,提笔一挥,就把心境留在了纸上。</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楷书作品静静悬挂着,笔画刚劲,结构严谨,像一位老友端坐对谈,不疾不徐。每一个横竖撇捺都经得起细看,没有丝毫敷衍。这种字,是要人静下心来读的,读它的骨,也读它的气。右边那一方红印,像是句末的顿点,稳稳地落在节奏里。</p> <p class="ql-block">而那幅行书则完全不同,笔势奔放,连绵如江河流动。看得出书写时的情绪是自由的,甚至带着几分酣畅淋漓的快意。可再怎么奔放,也不失法度——这才是最难的地方。技艺已化为本能,心手合一,才能写出这样既有力量又有韵致的字。</p> <p class="ql-block">两幅竖条并列而立,左边写着“十年一瞬仰苍穹无”,右边接上“润万户脚踏实地有”。这两句话像是一对对仗的人生感悟:抬头是理想,低头是耕耘。十年看似漫长,回首不过一瞬;而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日复一日的踏实里。右上与左下的红印遥相呼应,像是时间两端的印记,无声诉说坚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是那幅大字作品,通篇气势磅礴,“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几个字几乎要破纸而出。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种信念的宣示。笔力雄浑,粗细交错,像风雨中的松柏,压不垮,折不断。两个红印分别镇守上下,让整幅作品既有冲劲,又不失稳重。站在这幅字前,人会不自觉挺直脊背。</p> <p class="ql-block">“读破万卷如神”——这五个字写得极具神采,行书流畅中带着力量,仿佛一笔贯通古今。落款写着“时乙巳之秋渭水之滨晓阳”,忽然觉得这个名字不再只是署名,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在某个秋天的河边,面对流水与书卷,写下这份笃定。读书至此,笔下才有神明。</p> <p class="ql-block">“但愿人长久”五个楷书大字端庄温厚,背景隐约有山水影子,像是月光下的远山近水。右边小字“千里共婵娟”轻轻承接,柔情尽在不言中。这不仅是苏轼的词意,更是书写者内心的回响。在这样一个纷扰世界里,还能写出这样一句祝福,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那个大大的“福”字挂在眼前,红底黑字,遒劲有力,像过年时贴在家门上的祈愿。底下几行小字低语着吉祥话,左边一株绿植伸展着叶片,仿佛也沾染了这份喜气。这不是炫技的作品,而是最朴素的愿望——愿平安,愿喜乐,愿人间常暖。</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组书法,中间一轴小字密密麻麻,如星辰布列,透出深厚的学养;两边红底大字分立,“聚研翰飘香”“读书写字种稻”,一句讲文墨之趣,一句说生活之本。下方摆着奖杯与奇石,不为炫耀,只为提醒:艺术离不开研习,更离不开土地与日常。这样的陈列,庄重却不冷清,像一位智者在家中的书房,既藏书万卷,也种菜一畦。</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个空间,满墙的书法如低语交织,每幅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却又统一于一种气质:沉静、专注、有根。文房四宝整齐摆放,墨香似乎还在空气中浮动。这里不只是展览,更像是一个灵魂栖居的地方——字是人写的,也是为人写的;笔墨落纸,不只是艺术,更是生活的回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