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绘秋 映月赏诗——淮滨县实验学校760班假期作业成果展(一)

语文梁老师

<p class="ql-block">选一首同时含“秋”与“月”意象的古诗,完成 A4 纸诗画作品。作品下方附100字说明,解析古诗中“秋”与“月”的情感关联。</p> <p class="ql-block">“秋”和“月”的情感关联</p> <p class="ql-block">洞庭秋月</p><p class="ql-block">洞庭湖的秋,是澄澈、疏朗与丰饶的沉淀;洞庭湖的月,是空灵、静谧与永恒的辉光。当秋与月相遇,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宏阔而又私密的宇宙。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壮美,更能照见自己内心的波澜与平静。</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的“月”与“秋”</p><p class="ql-block">是起点,是伴侣,也是乡愁的化身。诗人乘舟离乡,秋夜的山月一路相随,它的影子在江水中流动,成为连接故乡与远方的精神纽带。峨眉山月,因此成了所有游子心中那轮最皎洁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诗异画</p><p class="ql-block">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如同一首凝固的乐曲,而“同诗异画”便是为这首乐曲填上不同的歌词,绘出不同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同一轮秋月,照见了寂寥,也照见了共情,最终,它或许还能照见我们内心的通达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秋,是内化的、感觉上的清寒与寂静。</p><p class="ql-block">月,是潜在的、引发普世共情的媒介。</p><p class="ql-block">秋与月,仿佛一对命定的灵魂伴侣,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交织绵延,共同构筑了一个清冷、澄澈而又深情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在自然层面,它们是“清”与“净”的完美搭档。</p><p class="ql-block">在情感层面,它们是“愁”与“思”的经典载体。</p><p class="ql-block">在哲学层面,它们是“澄澈”与“永恒”的精神镜鉴。</p><p class="ql-block">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在这里,个人的渺小哀愁可以被宇宙的浩瀚所接纳;尘世的纷扰可以被清辉所洗涤。于是,秋与月不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们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一处永恒的精神故乡。每当秋月当空,便是整个文明在进行一次集体的抒情与哲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