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12日共三处景点:1挪威奥斯陆的维格兰雕塑公园。2同一个地方的蒙克美术馆。3瑞典哥德堡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广场。</p> <p class="ql-block">12日早餐后,8点半前往挪威著名的维格兰雕塑公园。</p> <p class="ql-block">看到大门了。</p> <p class="ql-block">公园占地32万平方公尺,整座雕刻公园是古斯塔夫·维格兰一个人的毕生心血。主题为人生,212件作品。6百多个雕像,象征着活生生的人。</p> <p class="ql-block">进门。</p> <p class="ql-block">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的雕像。1869一1943。</p> <p class="ql-block">边导讲解。</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不到头!世界上最大的人体雕塑公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有一条长达850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生命之柱都位于轴线上。石桥两侧有58座青铜雕像,其中“愤怒的男孩”最为知名;喷泉四角有树丛雕,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圆台阶周围是36座花岗岩石雕,中央高耸着17米高的生命之柱,上面雕刻着121个人物缠绕向上,充满生命的力量;生命之轮则描绘了四个大人与一个婴儿被困在永恒转动的圆环中,象征生命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道德枷锁。雕塑呈现出一个男性在环形结构中挣扎的姿态,象征着人类在社会道德、世俗规则等束缚下的挣扎与困境,反映了维格朗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公园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人的生与死”这一主题,通过各种雕塑展现了人类从婴儿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等情感。</p> <p class="ql-block">舞者。雕塑呈现一位女性舞动的姿态,双手扬起如树枝般的长发,肢体富有动感。作品以简洁的造型和充满张力的动作,展现出女性的活力与生命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愤怒的小男孩。小男孩为什么愤怒?</p> <p class="ql-block">雕像刻画了一个孩童愿望没有得到实现和满足时“气急败坏”的可爱神情,生动地呈现了儿童在面对挫折或不如意时的愤怒与无助,反映了人类生命初始阶段的真实情感。</p> <p class="ql-block">有观点认为,小男孩的愤怒是在向成人世界发出抗议,仿佛在说“这个世界,我不明白,也不满意”,体现了儿童对成人世界规则或现实的一种反抗精神。</p> <p class="ql-block">不过,维格兰很少给他的作品命名,这也使得人们可以对作品进行更自由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树。雕塑将人体与树木造型融合,人物或缠绕于树干,或在树冠间,呈现出复杂的姿态。这种融合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人体如同树木的枝干般生长、交织,体现出生命的繁衍与延续。</p> <p class="ql-block">婴儿群像。雕塑由众多婴儿形象交织堆叠而成,婴儿们或攀爬、或相拥,姿态生动且充满张力。这种密集的组合展现了生命最初的活力与群体状态,象征着新生生命的蓬勃生机和彼此间的互动关联。</p> <p class="ql-block">作为“生命”主题雕塑群的一部分,它体现了生命诞生之初的状态,与公园中其他展现成长、情感、衰老的雕塑共同构成了对生命全周期的艺术诠释,表达了对生命起源与繁衍的赞颂。</p> <p class="ql-block">老者与垂死者”。雕塑呈现一位老者怀抱垂死者的姿态,老者神情凝重,垂死者身形蜷缩,二者的互动充满了对生命消逝的无奈与对临终关怀的刻画。</p> <p class="ql-block">作为“生命”主题雕塑群中展现生命终点的作品,它与公园内其他展现生命诞生、成长、情感的雕塑共同构成了生命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叙事,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思考以及人性中关怀与悲悯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雕塑是一根高耸的石柱,表面雕刻着数百个相互交织、姿态各异的人体形象,从底部到顶部呈现出生命从挣扎、繁衍到升华的过程。这些人体形象紧密缠绕,展现出生命的复杂关联与永恒律动。</p> <p class="ql-block">作为公园“生命”主题的巅峰之作,它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永恒,是对人类从诞生到死亡、从个体到群体的生命哲学的极致艺术表达,体现了维格朗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泉。由青铜铸造,外围是一个巨大的喷泉水池。中央基座有20组青铜浮雕环绕,描绘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喷泉顶部有6个巨人雕像托举着一个巨大的水盆,象征生命的。沉重与延续周围的60幅浮雕,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家庭死亡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离开令人震撼的雕塑公园后,我们参观了不远处的同样令人蒙克美术观。</p> <p class="ql-block">蒙克美术馆是为纪念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而建立的艺术殿堂,也是全球收藏蒙克作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机构,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p> <p class="ql-block">馆内收藏了蒙克约2800幅绘画、18000张版画、6000件素描和水彩作品,以及大量的笔记、信件和个人物品,涵盖了蒙克从早期到晚年的完整创作生涯。</p> <p class="ql-block">收藏了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呐喊》(The Scream)的多个版本(包括油画、粉彩和版画),此外还有《麦当娜》《青春期》《病中的孩子》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蒙克对人类情感(如焦虑、孤独、爱与死亡)的极致表达,是表现主义艺术的核心遗产。</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就是蒙克的画作《太阳》。灿灿的阳光与灰色的大厦构成了强烈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从1楼入口安检后,先乘电梯至13楼观景台俯瞰峡湾风光,再从12楼逐层往下参观。</p> <p class="ql-block">《呐喊》。</p> <p class="ql-block">创作于1893年,是蒙克“生命组画”系列的核心作品之一,灵感源于他在奥斯陆峡湾散步时的感受,画面中的色彩与线条传递出强烈的焦虑与存在主义危机。</p> <p class="ql-block">该作品属于表现主义风格,通过扭曲的形体、动荡的色彩(如血红色的天空、漩涡状的海湾),打破传统写实,直接表达内心情绪,是表现主义艺术的奠基之作,也是人类对精神困境的经典视觉隐喻。</p> <p class="ql-block">《病中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蒙克以自己去世的姐姐苏菲为原型创作,姐姐因肺结核病逝的经历给年少的他带来巨大创伤,这幅画是他对生命消逝与亲情悲痛的深刻表达,也是其“生命组画”的开篇之作。</p> <p class="ql-block">蒙克美术馆不仅是保存和展示蒙克艺术遗产的场所,更是研究表现主义艺术、挪威现代艺术史的重要学术中心,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13楼观景台上拍奥斯陆的峡湾和一艘艘白色的游艇。</p> <p class="ql-block">中午简餐后,下午乘车前往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