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罗古镇

西马桥

<div>铜罗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南部,现属吴江区桃源镇,东南西均与浙江接壤,东与嘉兴市秀洲区和桐乡市隔烂溪相望,南与桐乡市乌镇隔横泾港由太师桥相通,西与湖州市南浔区接壤,北与盛泽、震泽两镇相邻。古镇依江南大运河(烂溪)与318国道,为江浙沪交界水陆枢纽。<br></div><div><br></div><div>铜罗,又称严墓,元朝至正年间(1341至1368年),江浙抗元义军领袖张士诚,因被朱元璋俘获自缢,其方姓部将避居铜罗以酿酒为生。在酿酒取土封坛中,取土至深处发现一地下墓穴,察看墓碑,才发现墓葬者原是西汉辞赋家严忌。为纪念这位汉时杰出的辞赋家,便将铜罗改称为严墓。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澜溪巡检司署设于此,自成市井。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严墓称市,货物贸易兴盛。民国18年(1929)严墓设区称镇。1957年,吴江全县撤区并乡,复原名建铜罗乡。至此,严墓地名延续六百余年。如今古镇虽己复名铜罗,但取“严墓”谐音的严慕村、严慕老街、严慕文化广场等地名仍在沿用。</div> <b>枫桥河廊</b><div><br></div><div>枫桥是铜罗古镇的中心,一桥横架枫桥河,连接民主街和胜利街,北岸为民主街,南岸为胜利街,各长200余米,沿街房屋大多建造于清末民初,保存完好。房屋沿街临河建有廊棚,逶迤连绵,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特色。2014年7月被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div> 枫桥河 <b>俞门老宅</b>位于铜罗民主街27号,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清末民初典型建筑构建,是正统的苏浙建筑在受到海派建筑入侵融合后形成的特有风格。 “观音兜”造型封火墙 思源桥与枫桥东西相对,南北横跨在枫桥河上,桥东侧为横贯古镇的严墓塘,西接大德塘,东通江南运河中线烂溪,烂溪西南向东北,从浙江乌镇逶迤而来,经过桃源,便来至铜罗。 <b>严墓老街</b><div><br></div><div>枫桥的南北两侧便是纵穿铜罗古镇区的数百米老街,至今基本上保留着五六十年前的风貌,店铺鳞次栉比,民宅连绵逶迤。</div> <b>吴江党史馆</b>,苏式仿古民居风格与古镇老街完美融合,通过实景重现、情景交融、实物展示等,结合多媒体互动应用,给参观者以党史的精神滋养和吴江地方特色的美学享受。 <b>凌氏门楼</b>,位于铜罗社区民主街6号,约建于清光绪年间。门楼雕砖刻画为“三国志”戏文人物和花卉图案,门楼门额雕砖刻字“居仁由文”语出《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抗战时期,门楼外被日军焚烧过,大门至今留下焚烧痕迹,文革时期雕砖又遭破坏,但门楼整体骨架至今保存尚好。为牢记日寇的侵略罪行,当地人们将凌氏门楼称作“铁证门楼”。 明代万历年间观音堂功德碑 <b>福泰兴烟纸店</b>,位于铜罗老街枫桥桥堍,曾为抗战期间中共浙西路东特委机关和中共吴兴县委机关。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日军入侵中国,吴江沦陷,严墓成为吴江县政府、县党部的所在地,中共浙西特委、吴兴县委等地下党组织相继迁至严墓,开展党的地下抗日活动,严墓一度成为浙北抗日根据地。 “百载陈坛满古镇,九重香气郁铜罗”,酿酒是铜罗的传统产业,其历史可以追溯至2500多年前,早在吴越时期,吴宫老酒就已成为宫廷酒。旧时的铜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酒作坊,盛产的严墓米酒和桂花冬酿酒在江浙沪一带久销不衰,被公认为苏南三个酿酒发源地之一。 <b>汪宅</b>位于铜罗人民街41号,东傍迎春桥和迎春河,建于民国初期,共有六进,第一进临水,建有双落水河埠,第二进与第一进之间为街路,第二进至第五进均为楼房,第六进为平房。第二、三、四进后面均置有砖雕门楼和石板天井。汪宅为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故里。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b>迎春桥</b>,位于铜罗古镇人民街汪宅东侧,是一座三跨三拼立壁墩石板桥,东西向跨迎春河,建造年代不详。<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