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3日星期一上午,八步区手机摄影提高班的师生来到贺州市大钟山公园登贺州电视转播塔采风,以拍摄贺州全景、电视塔风光等为主要手机摄影内容。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银发少年们意气风发,风彩耀人。</p><p class="ql-block">在一定要生的日子里登贺州市电视转播塔,亲身感受电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他们无怨无悔长年驻守在高山之巅,保证电视信号的传播,不由的让人升起敬慰之心,真诚的道一句:你们辛苦啦!</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于网络,手机摄影图片和美篇文字编辑由陈煜吉负责。)</p> <p class="ql-block">清晨,山间还浮着一层薄云,我们一行人沿着石阶缓缓而上。红衣女子站在岩畔,笑容如晨光般明亮,她不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前方,仿佛在与这座山、这面红旗对话。风掠过树梢,红旗猎猎作响,她的衣角也轻轻摆动,像是被某种无声的力量牵引着。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银发少年”,并非指年龄,而是一种姿态——是历经岁月仍不熄的热情,是在自然与信仰之间挺立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处山坳,穿白衬衫的男子站在高石之上,双手垂落,神情肃穆。他并不拍照,也不言语,只是望着那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天空由阴转晴,一束光斜斜地洒在他肩头,像加冕的仪式。我悄悄按下快门,不是为了构图,而是想留住这份庄重。他或许不知道,自己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一个被红旗映照的剪影,一个属于这个清晨的温柔注脚。</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士抬起手指,指向那面高扬的国旗。他的动作很轻,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阴云密布的天幕下,红旗如火焰般燃烧,而他的眼神,比天空更坚定。岩石嶙峋,绿树环抱,他就站在其中,像一棵老而弥坚的树,根扎在土地,心向着光。</p> <p class="ql-block">有人专注地举着相机,蓝色短袖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爽。他蹲在岩石旁,调整角度,镜头对准的是红旗,也是身后那一片城市轮廓。阳光穿过树叶,在他肩头跳跃,像在为他打光。他笑着回头说:“这角度好,能把贺州全收进去。”我点点头——是啊,不只是风景,还有我们这一群人,正用镜头丈量着热爱的尺度。</p> <p class="ql-block">这位女士举起手中的红色横幅,遥遥指向远方的旗帜。她笑得像个孩子,声音清亮:“看,跟国旗同色呢!”周围人纷纷侧目,有人附和,有人拍照,笑声在山间荡开。</p> <p class="ql-block">紫色上衣的她站在树影里,低头专注地操作手机。屏幕亮着,是刚拍下的红旗与山景。</p> <p class="ql-block">绿色上衣的女士举起相机,对准高耸的岩石与飘扬的旗帜。她站得笔直,动作利落,仿佛年轻了二十岁。阳光洒在她脸上,映出清晰的轮廓。她拍完一张,回头招呼同伴:“快来,这个角度绝了!”她的声音里没有迟疑,只有满满的自信。我想,所谓“提高班”,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让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黄帽女子对着手机自拍,背景是国旗与苍翠山林。她调整角度,比了个胜利的手势,笑得灿烂。云层厚重,却压不住她的热情。她不是在炫耀容颜,而是在宣告: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记录了。这面红旗,不只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我们这群“银发少年”心中的灯塔——它照见过去,也照亮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粉衣女子双手高举手机,认真地拍摄红旗。她的动作有些吃力,却坚持着,直到拍出满意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两位戴白帽的女士并肩而立,双臂交叉,笑容从容。她们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两棵并肩生长的老树。红旗在她们身后舞动,绿意环绕,天空澄澈。她们不需要摆拍,因为她们本身就是风景——历经风雨,依旧挺立;年华老去,依然耀眼。</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在山顶合影。一群人站在岩石上,色彩斑斓的衣裳在风中翻飞,像一片盛开的花海。红旗在中央高高飘扬,我们围在它周围,笑容灿烂,眼神明亮。有人喊:“一二三,茄子!”快门声响起,那一刻被永远定格。不是因为技术多好,而是因为——我们曾一起站在高处,被同一面红旗照亮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我回头望了一眼。塔顶的红旗依旧在风中猎猎作响,像一颗不灭的心跳。而我们这群“银发少年”,正带着满满相机的光影与满心的热望,走向下一个清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