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刘奕成

<p class="ql-block">月色如水,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将人间浸染成一片澄澈的银白。又是一年中秋夜,一轮明月高悬于墨蓝色的天幕,格外皎洁明亮,仿佛凝聚了天地间所有的清辉。</p> <p class="ql-block">“月到中秋偏皎洁”,这皎洁里藏着千年的凝视。从《诗经》里的“月出皎兮”,到张若虚的“皎皎空中孤月轮”,再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同一轮明月,照过李白花间独酌的身影,抚过杜甫思念家乡的眉头,听过姜夔扬州古城的箫声。今夜,它依然这般清澈,仿佛时光从未老去。</p> <p class="ql-block">然而月亮的圆满,何尝不是对残缺的超越?“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这皎洁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夜晚——或云遮雾绕,或残如银钩,或全然隐没在黑暗里。月的阴晴圆缺,恰如人间的悲欢离合。王建曾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那月光照得见团圆的笑语,也照得见离人的泪光。</p> <p class="ql-block">但今夜,且让我们放下对圆满的执念。“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p><p class="ql-block">中秋之美,不仅在于月圆,更在于人心向圆。桂花树下,香气如雾;石榴裂开,籽实晶莹;月饼在盘,寄托着“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滋味。一家人围坐,不说生活的艰辛,只道家常的温暖。这种圆满,不在月无缺,而在人长聚。</p> <p class="ql-block">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这朴素的愿望里,藏着中国人最深情的宇宙观——我们不求永恒,只愿将美好的瞬间一年年延续。就像白居易所期许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即便身在各方,只要共对此月,便是团圆。</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月光渐渐西斜,在青石板上拖出长长的影子。天边泛起淡淡的蟹壳青,星辰悄然隐退,唯有那轮明月依然清辉不减,静静地完成它一年中最圆满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明白,我们热切地凝望月亮,其实是在月光中寻找自己的倒影——那些逝去的、正在发生的、即将到来的时光,都在这一汪清辉里静静流淌。而中秋的意义,就是在这流淌的时光中,为我们标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愿这月光长照人间,愿每个中秋之夜,都有团圆的身影映在月下。当我们在各自的生活里奔波劳碌时,总能有这样一个夜晚,抬头望去,那轮明月依旧——清澈、安宁、圆满,如同岁月深处永不熄灭的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