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荣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感遇札记(127):读荣格《卫礼贤译本〈易经〉序》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中国圣人所看到的却似乎是真实的,而非理论的形状。对他来说,繁富的自然律所构成的经验实体,比起对事件作因果的解释,要来得更重要。因为事件必须彼此一一分离后,才可能恰当地以因果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易经》对待自然的态度,似乎很不以我们因果关系为然。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实际观察时的情境,是几率的碰撞,而非因果关系所产生的明确效果;他们的兴趣似乎集中在观察时几率事件所形成的因缘际会,而非巧合时所需的假设之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易经》的作者相信卦爻在某情境运作时,它与情境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性质上都是契合的。对他来说,卦爻是成卦时情境的代表——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钟表的时辰,或者历表的季节月份划分,同时卦爻也被视为它成卦时主要情境的指引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同时性原理却认为事件在时空中的契合,并不只是几率而已,它蕴含更多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客观的诸事件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主观的心理状态间,有一种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易经》六十四卦是种象征性的工具,它们决定了六十四种不同而各有代表性的情境,这种诠释与因果的解释可以互相比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非理性,它盈满生命,它告诉我:不要抛弃任何事情,即使它违背了我们所有的理论(理论在最好的情况下,其生命仍甚短暂),或者不能立即解释,也不要抛弃。这些事情当然令人不安,没有人能确定罗盘到底是指向真实或者指向了虚幻但安全、确定与和平并不能导致发现,中国这种占测的模式也是如此。那方法很显然是指向了自我知识,虽然它总是被用在迷信的用途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想要进入《易经》蕴含的遥远且神秘之心境,其门径绝对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欣赏孔子、老子他们思想的特质,就不当轻易忽略他们伟大的心灵,当然更不能忽视《易经》是他们灵感的事情,我绝不敢公开表露出来。我现在可以冒这个险,因为我已八十几岁了,民众善变的意见对我几乎已毫无作用。古老的大师的思想比西方心灵的哲学偏见,对我来说价值更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荣格:卫礼贤译本《易经》序</p><p class="ql-block">https://mp.weixin.qq.com/s/RcGLb8Xek6jxT_Uy6Cu9zQ</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3日16点19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