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回忆《花影梅香》 第四章《桑榆怡乐时光》 第八节《梅映京海情》

李儒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梅映京海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北京看海</b></p> <p class="ql-block">  花梅老俩口晚年生活中的游山玩水快乐旅行的故事,今天讲讲北京行。</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秋初,花梅与政两位老人畅游北京,打卡多处经典地标。在天安门广场,他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升国旗仪式,</span>感受庄严肃穆的氛围;他们登上天安门城楼,俯瞰广场全景,追忆历史;他们走进故宫,红墙黄瓦间探寻皇家规制与岁月沉淀。</p><p class="ql-block"> 他们还驻足人民大会堂与国家博物馆,感受国家发展脉络与文化底蕴;路过人民大剧院,领略现代建筑之美。逛大前门体会老北京风情,在王府井感受市井繁华;前往奥运中心,见证奥运遗产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们漫步颐和园,赏湖光山色与皇家园林雅致;游天坛,叹古代祭祀建筑的恢宏;访圆明园,感历史沧桑;登长城,亲身体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为北京之行留下深刻记忆。</p> <p class="ql-block">  据他俩回忆,他们在北京看了“海”,并且颇有感触。有人不禁会说,北京哪有海!</p> <p class="ql-block"><b>  什刹海畔夕阳情,烟袋斜街烟火暖</b></p><p class="ql-block"> 谁说北京没有海?当夕阳的金辉洒落在什刹海的波心时,政挽着花梅的手臂,站在白玉栏杆旁,望着那一片被微风揉碎的“海”光,忽然就理解了老北京人对这片水域的昵称。</p><p class="ql-block"> 什刹海是北京六海中的内三海,即西海、前海、后海的总称。</p><p class="ql-block"> 刚才,女儿还打来电话,告诉政,到什刹海时,要到银锭桥上要体验一下“银锭观山”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哦?到北京大城市中来看海,己是新奇的了,还可观山?政和花梅来到什刹海,首先登上银锭桥,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是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的分界点。桥不大,栏板上的莲花浮雕却精雕细琢,桥身像一弯银锭落进水里,所以得了“银锭桥”的美名。所谓“银锭观山”,就是站在银锭桥上,天气晴朗时,可远眺西山群峰轮廓,形成‘近水、中城、远山’的独特视觉廊道,是老城内唯一山水城相融的开放景观。‌‌</p> <p class="ql-block">  走上桥,脚下的水浪轻轻拍着桥基,远处的西山在薄雾里若隐若现,像一幅没干透的水墨画。政跟花梅并肩站在桥栏边,指着山的轮廓给花梅讲:“瞧见没?那是香山,那是玉泉山,以前皇上就爱从这儿望山……”政说话时,风把他的声音揉进了水声里,倒比导游词还叫人信服。花梅望着山水相连的地方发怔,政却悄悄拿出手机,趁花梅眺望远山时,拍下了花梅与这“燕京小八景”同框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桥下的游船慢悠悠驶过,艄公摇橹的节奏不紧不慢,船上的游客举着相机欢呼,惊起几只水鸟掠过水面。政忽然牵紧花梅的手,指给花梅看水面上的倒影——桥的拱、树的枝、他们的影,在涟漪里碎成了一团晃动的光斑。“你看,咱们也成了画里的人了。”政的笑声顺着风传得很远,花梅望着政眼角的笑纹,忽然觉得这石桥、这山水,都因这份陪伴有了不一样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从银锭桥过去,来到烟袋斜街。烟袋斜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热闹非凡。踏入街巷,青石板路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发亮,两侧的店铺像是从旧时光里抠出来的布景。卖鼻烟壶的铺子前,老师傅正拿极小的毛笔在壶壁上描山水,指尖的力道稳得惊人;隔壁的毛猴店更叫人挪不开眼,蝉蜕做的身子、蚕蛹雕的四肢,凑在一块儿就成了耍杂技的小猴子,捏着铜钱的模样活灵活现。政不爱这些精巧玩意儿,却由着花梅在店铺间流连,自己则站在巷口的树荫下,看花梅对着一串兔爷风铃笑得眉眼弯弯,末了还凑过来帮花梅把被风吹乱的碎发别到耳后:“喜欢就多看会儿,不着急。”</p><p class="ql-block"> 巷子里的烟火气是活的。炸酱面馆的香气混着卤煮的浓郁,从半开的窗棂里涌出来;卖老北京酸奶的小贩推着木车,铜铃“叮当”声里,瓷罐上的青花都跟着晃悠。“你看这炸灌肠,外焦里嫩,得蘸着蒜汁吃。”政拉着花梅在一个摊位前停下,摊主是个地道的北京大爷,操着一口京片子,说道:“您二老尝尝?保准正宗!”花梅看着那金黄的灌肠,忍不住咽了咽口水。政付了钱,递了一块给她,说道:“小心烫。”</p><p class="ql-block"> 阳光从房檐的缝隙漏下来,落在政的没剩几根头发的秃顶上,也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那一刻,青砖古巷里的每一缕烟火,都成了熨帖人心的暖。</p> <p class="ql-block">  太阳偏西了,后海的黄昏是一天里最温柔的时刻。夕阳把天烧成了橘红色,岸边的垂柳被镀上一层金,长长的枝条垂到水里,搅得满湖碎金乱颤。政和花梅沿着湖岸慢慢走,看游船在水面犁出一道道银白的浪痕,听远处酒吧里飘来的民谣,把秋意唱得又暖又怅。</p><p class="ql-block"> 政怕我花梅走累,每隔一段路便拉花梅在湖边的石凳上歇歇。</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暗,岸边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红的、黄的,在水里投下朦胧的影子。花梅和政沿着湖岸往回走,晚风掠过湖面,带着水汽的清凉,政把花梅的手揣进他的衣兜。远处的灯火把后海变成了一汪镶嵌着碎钻的琥珀,而他们老俩口,就站在这琥珀的边缘,成了彼此岁月里最珍贵的那一块“银锭”,看山,看水,看尽这人间的秋光与长情。</p><p class="ql-block"> 什刹海,是烟袋斜街的烟火气,是银锭桥的山水意,是后海夕照的温柔色。它把老北京的魂藏在青砖里、石桥下、水波中,而他们的脚印,就成了这魂里一段关于陪伴的注脚,在每一缕秋风、每一寸水色里,悠悠荡荡,绵长不尽。</p> <p class="ql-block"><b>  北海漫步忆往昔,波光漾起少年梦</b></p><p class="ql-block"> 北海,是北京六海中外三海之一。北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格局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北海一直都是皇家问政、祭祀、庆典、礼佛、求仙、接见外藩与使臣,以及游憩、闲居等与国家政治生活密不可分的核心场所之一。</p><p class="ql-block"> 秋日的金辉,泼洒在北海的碧波上。花梅与政相携走在临水回廊,朱红栏杆外,荷叶铺陈开一片绿浪,几枝残荷仍擎着粉白的瓣,在风里晃着最后的娇憨。远处画舫轻移,搅碎了一汪如绸的蓝,也搅碎了时光的褶皱。</p><p class="ql-block"> 政忽然驻足,指着远处的白塔,声音里漾着孩童般的雀跃:“你看!那白塔和我小时候画报上的一模一样!”花梅顺着他的指尖望去,白塔巍峨如玉笋,塔影在水中晃出朦胧的美,像谁遗落的簪子,在涟漪里悠悠荡着旧梦。</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青石板路溜光水滑,岸边垂柳的丝绦垂到水面,惊得游鱼倏然摆尾。忽然,一阵熟悉的旋律从时光深处漫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p><p class="ql-block"> 花梅脚步一滞,眼波泛起温柔的涟漪。她转头望向政,嘴角噙着笑:“我小时候看《祖国的花朵》,梦想着能来北海,坐一回这样的船。”政望着码头边挤作一团的黄色小鸭游船,眼中满是怀念:“那时候觉着,能在北海划船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 彼时他们还是湘中小山村的懵懂孩童,只能从电影里和课本插画里,想象北海的模样。那旋律里的每一个音符,都藏着对这片皇家园林的痴念。如今鬓角染霜,却真真切切站在了北海湖畔,看水鸟掠过水面,看游人脸上的笑意,恍然如梦。</p><p class="ql-block"> 他们未登船,一是政头晕,坐不得船,二呢,也舍不得那几个银角子,只沿着湖岸走。风从湖面来,带着水的清凉,拂过脸颊。花梅靠在栏杆上,看两岸楼阁亭台,飞檐翘角、红墙黄瓦,每一处都沉淀着数百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你说,当年的皇家贵人,会不会也像咱们这样,在湖边看水?”政忽然开口,声音在水面上漾开。花梅失笑:“他们哪会有我们现在的心境?我们是把年少的梦,圆在桑榆岁月里呢。”</p><p class="ql-block"> 远处岸边,一群孩子拿着泡泡机嬉戏,五彩的泡泡在阳光下炸开绚烂的光。花梅望着那些孩子,恍惚间觉得他们就是当年电影里的“祖国的花朵”,而自己和政,已是“桑榆未晚”的怡乐之人。</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政轻声叹,目光追着一只水鸟远去。“快吗?”花梅反问,眼神温柔,“我觉得好,年少的盼,年老的圆,这一路风景,没错过就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光依旧明媚,湖水依旧澄澈。《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仿佛还在回响,只是唱歌的人换了模样,心境也换了模样。年少的向往是对远方的憧憬,如今的流连是对岁月的感恩。</p><p class="ql-block"> 花梅望着己秃顶的政,忽然觉得,这北海的“海”,是时光的容器。装着他们的童年梦,装着他们的桑榆情,装着一首岁月酿成的歌,绵长回响。</p> <p class="ql-block"><b>  中南海里感党恩,新华门前敬国徽</b></p><p class="ql-block"> 中南海,是北京六海中中海和南海的统称,与北海合称为外三海。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机关办公所在地,是北京市地标建筑、中国国家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南海主要由紫光阁、勤政殿、仪鸾殿、蕉园、水云榭、瀛台、丰泽园、静谷等建筑及园林组成,既有庄严肃穆的宫殿式建筑,又有灵活多变的园林式建筑,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皇家宫苑之一。</p><p class="ql-block"> 新华门是中南海正门,位于西长安街上,是中南海的标志性建筑,为两层楼房,面阔七间,下层中央三间为门洞。卷棚歇山顶,绿剪边黄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北京,天朗气清。花梅与政来到新华门,呼吸都似被轻轻攥住。花梅紧挽着政的胳膊,声音微颤地说道:“老头子,这就是新华门……咱真能在这儿看看?”</p><p class="ql-block"> 政也难掩激动,理了理白衬衫的领口,往前凑了半步,又似怕惊扰了什么,慌忙停下。两人对视一眼,都有些手足无措。还是政先定了神,深吸一口气,带着花梅走到执勤警察面前,语声恭敬地说道:“同志,我们想在这儿看看新华门,成吗?”</p><p class="ql-block"> 得到温和的许可后,老两口像得了糖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挪到观赏区。花梅仰头望着那绿剪边的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的形制古雅庄重,门楼上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你看那国徽,多庄严……”她的声音里,满是崇敬。</p><p class="ql-block"> 政指着门旁的八字影壁,一字一句念出那两行鲜红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这字里的力量,真叫人踏实。他想起少时听父辈讲,这门原是宝月楼,袁世凯改作“新华门”,取“新中华民国”之意,可如今,它是国家中枢的门户,意义早已天翻地覆。</p><p class="ql-block"> “是啊,咱普通老百姓能站在这儿看看,是多大的福气……”花梅望着门内影壁上“为人民服务”的手书,暖流从心底漫开。她和政为人民服务一辈子,靠着党的政策,凭着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也还不错,这份感恩,早已刻进了骨血。</p><p class="ql-block"> 他们绕着门前的白玉石狮慢慢走着,政抚着石狮斑驳的纹路,轻声讲它从端王府迁来的故事。花梅摸着石狮的鬃毛,仿佛摸到了历史的脉搏:“老头子,以前的皇帝能想到,这儿会变成为咱老百姓服务的地方吗?”</p><p class="ql-block"> 政笑了:“他们想不着。咱生在好时代啊,花梅。你看咱们能自由地在这儿看国家地标,这在从前,想都不敢想。”</p> <p class="ql-block">  两人在新华门旁站了许久,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红墙上。花梅望着政的侧脸,他虽然脸上起了皱纹,眼神却依旧清亮。她忽然觉得,能和他从青涩走到桑榆,还能一起仰望这象征国家根基的建筑,是何等幸运。</p><p class="ql-block"> “政,咱拍张照吧?”花梅的提议被政立刻应下。政打开手机,镜头里,老两口的笑靥映着新华门的庄严,成了他们对国家敬畏、崇敬、感恩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花梅忍不住回头再望一眼新华门。那座建筑于她,早已不是简单的地标,而是一种精神图腾——它提醒着她珍惜当下,感恩那些为国家、为人民负重前行的人。她挽紧政的胳膊,脚步坚定地向天安门广场走去,心里满是踏实与温暖。这中南海的“海”,装着国家的担当,装着人民的信任,更装着一对老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海”,不是真正的海,却有着比海更深厚的底蕴和情怀。什刹海的夕阳,北海的波光,中南海的敬畏,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一处都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和对这个国家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谁说北京没有海?在花梅和政的心里,北京的“海”,是历史的海,是文化的海,是情怀的海,更是他们桑榆之年里,最动人的一段“怡乐时光”。这“海”里,有他们的故事,有他们的深情,更有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感恩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李儒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0月12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草于娄底众一桂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