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秋收时节

春华秋实(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已走进深秋。 秋色把山峦层林尽染,秋实使田野里硕果累累,又是一年秋收季。广袤的田野里机器轰鸣, 现代化的秋收,没几天时间,便把田野里的农作物悉数尽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走在深秋的阡陌上,望着已收割完毕的土地,心里满是感慨,感慨时光的流失,感慨时代的变迁,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秋收景象,一幕幕浮现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时节里,那时候的乡村,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更是农民们收获丰收的时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收开始了。这时的生产队长也是最辛苦的,他要早于社员们,提前到各地块查看哪块庄稼先熟,而后安排男女劳力下田收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和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种的秋作物还是多样化的,在豫西南的南阳盆地,除了红薯、苞谷(玉米)种植面积大外,其它的种有高梁、黄(黑)豆、绿豆、芝麻、谷子(分为二种:一种为饭谷,用以喝粥;一种为酒谷,用以煮黄酒)、花生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所以种植苞谷、红薯面积大,那可是农民一年的主要口粮,因为夏季的小麦,由于大集体时的肥力不足,且更少有化肥,地力较薄,每亩下来,地力薄的才收成几十斤,地力肥的一、二百斤,打下来的麦子,除了生产队留种子和交公粮外,剩余分给社员们的口粮是很少的,所以每家都舍不得吃,留作过节和来客人时,或者在夏季割麦、秋收大忙时,改善生活吃上一点,那象现在,吃多了细粮的人们,为了保健的需要,每天都在调济生活,搭配吃上一些粗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秋收开始后,往往是先收容易炸裂掉籽的芝麻、黄(黑)豆、小谷等作物,而且在收割时,必须赶早趁天气凉爽,在太阳升起不高的时候,反之经太阳暴晒后,晃动中会引起炸裂掉籽,造成粮食损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收完那些容易造成损失的农作物后,开始收割高梁,社员们拿着镰刀、绳子,㧟着箩筐走向高梁地里,首先把高梁叶子刷下来,用于生产队里喂牛(马、驴),然后把高梁割倒并用镰刀把高梁穗子砍下来,剩余光光的高梁杆,牛车拉回去分给社员们用于织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收完高梁,苞谷也已成熟,这时候全体社员(凡能参加集体劳动的)齐上阵,大家㧟着箩头和筐,说说笑笑的向地块走去,按照队长安排,每人两行掰着苞谷,并且各自负责,将掰下来的苞谷,分别倒到队长指定的位置,而后有生产队里的牛(马)车拉到队里的场上,队里先把棒大粒子饱满的玉米棒挑捡出来,留作来年的种子,其余的全部按劳力和工分另加人口分到户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时候各家院内的树上和房檐下挂满了玉米,那黄澄澄的色彩,满足着农民们对丰收的希望。那晒干的苞谷,等到冬天农闲时,再把粒子剥下,磨成玉米糁或玉米面,以供度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等地里的带杆作物收割完后,已经到了寒露至霜降的时节了,冬小麦已经开始播种,该刨红薯了。这时也是农民们劳作最忙碌的时候,而学生们也已放了十天左右的秋假,来帮助大人们收秋。在一位大人的带领下,学生们拿着镰刀,分别将所有地块的红薯秧割完。割下来的红薯秧,用牛(马)车拉回生产队,晒干后垛起来作为牛(马、驴)冬天里的饲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薯分为早红薯和晚红薯,刨的时候先刨早红薯(称芽子红薯:由春季从地窖里取出上年留的红薯种,在一个垒成一米多高,宽约近两米的长方形池子里,整齐的摆在下面铺着厚厚的,经过筛子过细的农家肥和细土掺和的苗床上,而后再盖上细麦糠,上面封上一层塑料簿膜保暖,等红薯发芽拱出的时候,再掀开塑料薄膜,豫西南一些地方叫“摆红薯母”。等红薯芽子长到二十多公分,就可以拔掉并剪去约2一3公分根部趁墒栽下地,称为芽子红薯),男劳力手拿三齿老虎耙子在前面刨,妇女们在后边摘红薯,把沾在红薯上面的土擦掉后,将红薯和码子分开堆成堆,直到一块地里的红薯刨完收工。在半下午的时候,队长安排4一5人男女劳力,由会计负责,开始给各户分红薯,同时队长也会安排提前收工。这时候的地里到处是吆喝声和擦红薯片的声音,人手多的很快擦完,人手少的能擦到半夜。擦好的红薯片,就近把地平整后,随手撒开并把重叠在一起的摆开,当晚摆不完的,第二天早早的起床来再摆,而且绝不能影响到上午的出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霜降的时节了,地里的其它秋作物基本腾茬完毕,冬小麦也已播种完,这个时间开始刨晚红薯(插扦红薯:从芽子红薯的秧子上,选取粗壮的剪下,而后再剪成15一20公分的小段,并在小段上留下二片叶子,在下过雨墒情好的时候,插扦在专留的耕地里。这种红薯的口感是又绵又甜,适合窖存。)相比芽子红薯,刨晚红薯却省劲多了,刨完后便分到了各家各户,把破损的挑出来,完好的下窖储存,用于过冬和来年春上的部分口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红薯刨完后,随之也就结束了秋收大忙,社员们可以短暂的休息一下,之后队里除了安排4一5人磨红薯粉外(在刨早红薯时,队里留了几亩地红薯,用以磨粉做粉条,而后分给社员们过春节吃)接着便组织社员挑土储存,冬天垫牛(马、驴)圈,随后又投入到了冬季基本农田建设和其它农活当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同是蓝天下的秋收季节,过去和现在,已是天壤之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使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单就农业生产来说, 现在的农民的确是幸运的。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