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树一样自由》读后小记

夏璐

<p class="ql-block"> 夏 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么有意思的书名,想起多年前朋友的推荐,不禁开始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对夫妻写给自己双胞胎孩子的书。妈妈的柔情似水,爸爸的博学多才,在白纸黑字间展露无疑。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其实每一个孩子的起跑线并不相同,但很多家长却要求孩子自己拼命努力,去争取更好的机会,这本身就有点不太公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谦虚道:“它不是一份育儿指南,只是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女未未、末末生命中第一个生肖年轮的探险记录。也是两个苦乐兼备、五味杂陈的父母,实实在在的心得体会。”但这厚厚的一本记录,何尝不是一个成人透过幼小生命的一次新的思考。书中没有“鸡宝宝”的指南,也没有必读清单。教育本身就是一次探索,没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好方法,好的坏的,都在走。毕竟,培育是一条漫长而双向的精神成长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录和分享《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一封信》,借以自勉。</span></p> <p class="ql-block">1.树的自由,乃是因为它有根。</p><p class="ql-block"> 在泥土里扎根,接受阳光和雨露,知道自己会长成什么样子,努力生长,不随波逐流,不茫然失措,这就是自由。</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第1页</p><p class="ql-block">2.爱要始终成长,如同蛇要蜕皮,蝉要脱壳,狗要脱毛,小孩子要脱乳牙。任何活的东西都要成长,像再出生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爱,是什么?》</p><p class="ql-block">3.希望我们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因为,不计成本的乐观主义就好比一所建在沙子上的房子。一个人必须了解黑暗,熟悉悲伤,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乐观主义者。</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p><p class="ql-block">4.爸爸毫不怀疑你们会因互联网有所得,但也必定有所失。而这些得失,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智力上的;既是情感上的,也是身体上的。人类正在爱着一些可能无法回爱我们的事物。</p><p class="ql-block">5.因为,这个世界上最确实的东西,是孩子的眼睛、大人的眼睛看不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永远都不要停止相信,因为相信的能力是人的一种宝贵资产,相信就意味着希望。</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真的,圣诞老人是有的》</p><p class="ql-block">6.走过了爱的路,就可以走到其他路上。</p><p class="ql-block">孩子:那我不认识回家的路怎么办?</p><p class="ql-block">爸爸:回家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爱。</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走过了爱的路,就可以走到其他路上》</p><p class="ql-block">7.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喜欢你的人,自然喜欢你;而如果非得展现什么才能留住对方,那等于是把交朋友当成应聘考试了。</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镜子里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8.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或者让精神生活更加深入和有意义,那么脆弱性就是一条道路。</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七色彩虹一样的情感》</p><p class="ql-block">9.时间很重要,记忆很重要,留给孩子记忆就是留给孩子时间。为人父母不仅仅是好的、坏的的记忆的引擎,也是时间的银行。幸运孩子,在生命中慢慢耗尽爸爸妈妈预备的账户余额,拥有一个好记忆大大多于坏记忆的记忆仓库。</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屏幕之外 天高地阔》</p><p class="ql-block">10.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个身怀共情之心的人,告诉我们,旅行不是为了享受异国情调,或是参观标准的景点,而是通过进入他人的生活——并让他们也看见我们的生活——从而扩展我们的思想,点亮我们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人生旅途中,与其问自己,“我下一步能去哪里?”不如问自己,“我下一步能踏进谁的鞋子里?”</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万物生灵 慈悲以待》</p><p class="ql-block">11.原来大家获取知识的方式如同潜水,现在却变成“冲浪”,也就是顺着信息流,漂到哪里是哪里。获得的信息虽然丰裕,但宽度达一里,而深度却只有一寸。</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与你们一起探索数字世界》</p><p class="ql-block">12.从今而后,由于虚拟世界的打扰,我们永远在场,而又永远缺场,用句小说家的话来说,我们永远“生活在别处”。</p><p class="ql-block"> ——引自文章《与你们一起探索数字世界》</p><p class="ql-block">13.读书,不是看我们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所读过的书使我们停留在何种状态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