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春桥的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深秋,江苏江阴一处普通居所内,88岁的张春桥正在经历人生最后的时光。</p><p class="ql-block">肝癌晚期的病痛折磨着这个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自1998年1月保外就医以来,张春桥一直被监视居住在这里。窗外是江南水乡的宁静景致,屋内则是一个老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思索。</p><p class="ql-block">各大媒体的采访请求被他一一谢绝,《南方周末》等知名报刊的记者多次联系,均被礼貌地回绝。</p><p class="ql-block">他的女儿张维维成了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在那些漫长的日子里,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始向女儿讲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从1917年山东巨野的一个书香门第,到1938年延安窑洞里的热血青年,再到特殊时期的风云人物,最后到江阴小屋里的沉默老人——张春桥的一生,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激荡变迁。</p><p class="ql-block">【书香门第的文学青年】</p><p class="ql-block">1917年2月1日,张春桥出生于山东巨野县一个官宦家庭。</p><p class="ql-block">父亲张开益毕业于山东公立医专,曾任高苑县邮政局长、陈留杞县烟酒税局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母亲宋惠卿出身书香门第,张春桥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五个弟弟和一个妹妹。</p><p class="ql-block">1927年,10岁的张春桥随母亲宋惠卿前往开封,与在冯玉祥军中做事的父亲团聚。</p><p class="ql-block">在开封期间,他完成了小学学业,并考入开封明伦中学。</p><p class="ql-block">然而好景不长,中原大战爆发后,冯军战败,张开益回到济南,张春桥也随之返回巨野老家。</p><p class="ql-block">1931年至1934年,张春桥在济南私立正谊中学读书。这一时期的他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经常在各类报刊上投稿,笔耕不辍。</p><p class="ql-block">1933年春,16岁的张春桥参与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华蒂社"的文学组织,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活动。</p><p class="ql-block">1934年夏,张春桥从正谊中学毕业后,曾前往北平参加铁路局招收练习生的考试,但因高度近视未被录取。</p><p class="ql-block">回到巨野后,他继续给各家报刊投稿,试图以写作为生。这一时期,他的文学评论经常以知名作家为批评对象,戴望舒、老舍、臧克家等人都曾受到过他的批评。</p><p class="ql-block">【上海滩上的文化写作】</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18岁的张春桥前往上海,开始了他的文化写作生涯。</p><p class="ql-block">10月,在尤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秘书处下属的小说研究委员会活动。</p><p class="ql-block">然而"左联"很快就被解散,引发了"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p><p class="ql-block">1936年3月15日,19岁的张春桥以笔名"狄克"在《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了《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一文,响应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批评作家田军的作品《八月的乡村》。</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引起了鲁迅的不满,鲁迅在同年4月16日写了《三月的租界》一文进行回应,这次文学论争成为张春桥早期文学生涯中的重要事件。</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9月,张春桥离开上海返回济南,在父亲的同乡赵福成家中暂住。</p><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济南即将被日军占领前夕,张春桥离开赵福成家,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延安岁月与解放区工作】</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经过长途跋涉,张春桥终于到达了延安。</p><p class="ql-block">这个来自山东的文学青年,满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同年8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在延安,张春桥被分配到陕北公学政治部,担任校刊编委会的秘书。</p><p class="ql-block">延安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对这个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却是人生中最充实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他在这里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理论,思想得到了系统的熏陶和改造。</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张春桥调至陕北公学关中分校,任校刊编委会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12月,他又调任华北联大宣传科长,后来担任生活指导科长。在延安的几年里,张春桥主要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发挥着自己的文字特长。</p><p class="ql-block">1940年,张春桥被派往晋察冀解放区工作,历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石门日报》社社长、石家庄市政府秘书长兼《石家庄日报》社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在解放区的工作中,他运用自己的文字功底,积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张春桥遇到了后来的妻子李若文(后改名文静)。</p><p class="ql-block">李若文出身富裕家庭,父亲曾担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副经理,她本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p><p class="ql-block">1943年春,两人在晋察冀边区相识相恋,1947年在张家口结婚。</p><p class="ql-block">【上海岁月的理论建树】</p><p class="ql-block">1949年解放后,张春桥随解放军进入上海,开始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p><p class="ql-block">他先后担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在新闻宣传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58年,张春桥发表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转载时得到了伟人的亲自批注。</p><p class="ql-block">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也让张春桥在理论界崭露头角。这篇文章被认为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为张春桥后来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随着政治地位的提升,张春桥逐步担任了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1965年,他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文化事件。</p><p class="ql-block">然而,历史的车轮即将发生巨大的转向。</p><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姚文元在张春桥的指导下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文章成为后来特殊时期的导火线。</p><p class="ql-block">从这个时候开始,张春桥开始在全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特殊时期开始后,张春桥担任中央特殊时期小组副组长,与江青、姚文元等人一起成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组织者。</p><p class="ql-block">1967年1月,上海发生了"一月风暴",张春桥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掌握了上海的实际政治权力。</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张春桥还担任了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第一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多个重要职务。</p><p class="ql-block">他成为中共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地位达到了人生的巅峰。</p><p class="ql-block">但正如他的女儿张维维后来回忆的那样,张春桥对自己的这个结局早有预料。</p><p class="ql-block">在1976年夏天,他曾对女儿说过一些预示性的话语。当张维维问起未来时,他的回答显示出某种不祥的预感。</p><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6日晚8点,命运的转折终于来临。华国锋联合叶剑英、汪东兴等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对张春桥和其他三人实施了抓捕行动。</p><p class="ql-block">这一事件标志着特殊时期的结束,也宣告了张春桥政治生涯的终结。</p><p class="ql-block">在随后的法庭审判中,张春桥选择了令人费解的沉默。从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的整个审判过程中,他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以沉默对抗法庭。这种态度一直持续到判决宣布,甚至在判决书上他也拒绝签字。</p><p class="ql-block">22年的牢狱生活开始了。在秦城监狱的铁窗后面,张春桥开始了人生最长的一次思考。</p><p class="ql-block">1998年1月,81岁的张春桥获得保外就医,被安排在江苏江阴监视居住。</p><p class="ql-block">经历了22年的牢狱生活,这个曾经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行动不便的老人。</p><p class="ql-block">在江阴的日子里,他谢绝了所有的采访和来访,过着极其低调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从此,他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江阴的七年时间里,张春桥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然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面对着日渐衰弱的身体和即将到来的永别,这个一生都保持沉默的老人,终于在家人面前卸下了所有的伪装。</p><p class="ql-block">当女儿张维维坐在病床前,听到父亲说出那句深藏内心多年的话时,她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皖明资料整理</p><p class="ql-block">2025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