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谁识汉灭赵

生龙活虎

<p class="ql-block">千古谁识汉灭赵</p><p class="ql-block">细目</p><p class="ql-block">1.汉击赵前的国际态势简要回顾</p><p class="ql-block">2.汉与赵的交集</p><p class="ql-block">3.汉的真实处境</p><p class="ql-block">4.赵的情况比较复杂</p><p class="ql-block">5.冤屈到死的魏</p><p class="ql-block">6. 关键人物陈馀身处何地</p><p class="ql-block">7.汉赵战争的主战场</p><p class="ql-block">8.靳歙战赵解</p><p class="ql-block">9.刘邦在对赵作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0.被漠视的楚汉赵地会战</p><p class="ql-block">11.韩信战赵事迹简析</p><p class="ql-block">12.张苍事迹的隐义</p><p class="ql-block">13.汉赵战争始末简要回顾</p><p class="ql-block">14.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注:文内所列拙作篇名,均可网络查找到。</p><p class="ql-block">汉灭赵一役,现在接受的记录模式是韩信一战而定,这也是《资治通鉴》等正史的记录模式。菜九做《秦楚纲鉴》时发现,韩信于此战后有很长时间的空白期,显得在赵无所事事,感觉非常不解。后来的研究发现,原来击赵者不仅有韩信,还应该加上陈豨。再后来,发现靳歙、刘邦也参加了对赵作战。这些韩信以外的汉击赵军事行动,两千多年来,基本上是被漠视的。如果对韩信以外的战赵汉力量作通盘考虑的话,韩信一战而定赵的历史结论,肯定要被彻底颠覆。颠覆还是不颠覆,这是个问题。既然是个问题,就必须解决到使其不成为问题方好。此前,菜九作《重审韩信罪案》《清理陈豨乱象》《读〈傅靳蒯成列传〉》又几度触及到汉灭赵的问题,并越挖越深,尤其是《读〈傅靳蒯成列传〉》,开掘出汉灭赵的全新脉络,严重动摇现行记忆模式。但汉灭赵问题实在太大了,还是应该专门辟为专题研究才好。至于是否能解决到使其不成为问题,凭菜九这点微末功力估计够戗。</p><p class="ql-block">十四、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韩信一战而定的汉赵战争模式统治了历史认知两千多年,算是一个定案。背水一战更是成了历史经典,被传诵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延及今日,文人墨客的褒扬文字也不知凡几。实际上,不利于此定案的证据早已存在,但一直没有受到正视。菜九搞《秦楚纲鉴》十多年了,也没有正视不利于此定案的资料存在。直到作《读〈傅靳蒯成列传〉》时,经逐字逐句梳理《傅靳蒯成列传》,才发现汉赵战争存在另外战场,发现汉赵战争是战事频频的过程,发现汉赵战争参与者众,发现汉赵战争的主要战线应该是南部,于是乎,原来的定案瞬间就动摇了。限于史料匮乏,还原历史已经不可能,但有关工作还是要做。斯伟江先生对于断案的相关说法可能对菜九的努力有所开释:“大家都不是神仙,科技也无法用时光穿梭机返回案发现场,因此,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证据规则来判断证据,尽可能地接近真相。”菜九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做最大限度接近真相的努力,其办法就是把不合理的记录指认出来,把各种不利于韩信一战而定的证据找出来,自己能解决多少解决多少,最不济也能引起关注。</p><p class="ql-block">简要归纳一下:对赵作战并不是汉主动挑起的,虽然刘邦有为老师张耳收复疆土之心,但因赵侵犯在先,战事演变成了汉对赵的自卫反击。尽管日后汉赵之战以赵被汉吞并(后又分给了张耳)为终结,但其开始部分的自卫反击性质是应该承认的。汉最终没有吞并赵的原因是,刘邦与张耳有师生之谊,所以形式上就像替张耳战胜陈馀,夺回失地,而没有像对殷与河南国一样,直接吞并。汉赵战事始于汉二年,大约进入五月后不久。面对赵突然对自己开战,汉方可能暂取守势,因为汉需要处理的局面也是千头万绪,估计没有立即开展反制,直到汉三年才开始强力反击。此前汉完成了对王武等势力的清剿,完成了关中之敌的肃清,完成了关中制度的建设,稳定了楚汉战线,这一系列动作之后,具备了对赵清算的条件。而靳歙的朝歌、安阳作战,还不能算是汉对赵的清算,而是汉对赵的自卫反击战,作战目标是收复沦陷国土。收复失地后,以靳歙为代表的汉武装顺势攻入赵地,开始了汉对赵的清算之战。这两个阶段的作战,均以靳歙的对赵作战为汉赵战事的唯一记录,我以为这才是汉对赵作战的第一战场。</p><p class="ql-block">汉赵战争是由赵一方发起的,赵比汉弱小,但看到汉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以为有可乘之机,起了天下之心,开始对包括汉在内的四邻进行战争行动。赵的行为不完全是误判,按照常理,汉败势确立,会很快垮台,赵就可以接手汉势力所及的广大区域。不料刘邦超级强悍,汉很快就从楚的暴力打击下稳住阵脚,在逐次平定内部之后,开始对赵实施全面打击。因实力过于悬殊,赵很快便处于下风,虽然有楚的外援,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下场。</p><p class="ql-block">汉赵战争的首先地点,可以确定的是赵对河内郡朝歌的侵占,之后汉开始反击也应该以此为起始点。由于赵对汉的侵略已经于汉二年发生,汉的反攻及汉赵主力决战也应该在汉二年末汉三年初展开,所以理论上不存在赵军主力坐等韩信率领的汉军来攻之事实。那么,韩信从魏国方向对赵之进攻,就是一种乘虚而入的战略考量,故汉战魏的性质更像是借道,因为直至韩信战赵期间,魏地还有战斗。韩信张耳由魏向赵进攻应该是第二战线,且面对的未必是赵之主力与主将。</p><p class="ql-block">由于韩信资料完全不可信,《傅靳蒯成列传》的战赵资料自然而然成了这段历史的最要害记录。因为列传的靳歙部分,特别枯燥无味,完全可以视之为直接录自朝廷档案,因而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文字记录。所以对这个传记的研究,应该能起到部分还原历史面貌的作用。靳歙的对赵作战在以往的叙述模式中基本上被模糊于整个楚汉战争过程中,一旦予以正视,就彻底冲垮了确立了两千多年的汉赵战争认知。</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汉赵战争绝非现在的记忆模式,其始于汉二年,至汉三年为其高峰,至汉四年已为其余波;是楚汉战争期间发生的次级战争,其规模仅略小于楚汉之战,是汉赵(赵代一体,可视为一国)二国全方位的角力,最终以汉的胜利、赵的覆灭而告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