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我走进店里,正巧碰上两位先生在厅中笑着合影。一人穿着素净的短袖运动鞋,神态从容,另一人则披着深色长袍,步履沉静,像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读书人。他们手中托着一块金灿灿的奖牌,光映在脸上,也映在墙上的书法与红灯笼之间。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次庆祝,更像是一种无声的传承——现代与传统,在这里轻轻握手。</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几位先生站在“馆茶士博”的牌匾下谈笑风生。那匾额悬在竹墙之前,字迹端庄,仿佛自带一股沉静的气场。他们站得端正,却并不拘谨,像是日常里常聚的老友,又像是某种文化仪式的守护者。我站在一旁没敢打扰,只觉这方寸空间里,茶香未起,文气已满。</p> <p class="ql-block">“壹品臻萃第220号店”——这行小字静静躺在牌匾下方,像一句低调的注解。竹墙蜿蜒,红布垂落,几件寻常日用之物随意摆着,却毫无杂乱之感。这里不像商业门店,倒像是某个文人雅集的据点,藏着不愿声张的坚持。我忽然明白,“馆茶士博”不只是名字,更是一种姿态:以茶会友,以香养心,以物载道。</p> <p class="ql-block">店内陈设极有章法,木架层层叠叠,陈列着瓷器、香炉、笔筒,还有卷轴静静倚在角落。每一件器物都像被时间打磨过,不喧哗,却自有分量。灯光温和地洒下来,照在釉面的微光上,照在木纹的脉络里,也照进了我心里。我忍不住伸手轻抚一个青瓷小瓶,指尖触到的不只是冰凉的釉,还有手艺人留在上面的呼吸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墙角那个木架让我驻足良久。上面摆着书、茶具,还有一面小小国旗,安静地立在陶罐旁。旁边那幅“香火传承”的字,笔力遒劲,像是有人用一生在写这两个字。日历上印着一个大大的“福”字,已经泛了旧,却依旧鲜亮。这里的一切都在说:有些东西不必张扬,只要守住,便是延续。</p> <p class="ql-block">正厅中央摆着一张长木桌,茶具齐整,一盆绿植静静舒展枝叶。几只蒲团围在一旁,仿佛刚有人起身离去。我想象着某个清晨,几位茶客盘膝而坐,水沸声轻,谈笑低语,香从炉中袅袅升起,缠绕着书卷气与人生味。这哪里只是喝茶?分明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与文化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的货架上,木雕、香炉、笔筒错落有致。一只狮子香炉蹲坐角落,鬃毛卷曲,眼神沉静;一个红漆笔筒上绘着山水,远峰近水,皆在方寸之间。这些物件不说一句话,却把千年的审美与匠心,悄悄塞进每一个凝视它们的人心里。我忽然觉得,所谓传统,原来就藏在这些不说话的细节里。</p> <p class="ql-block">一面黑底金纹的宣传牌立在墙边,写着“香下天而香心一”,字句如禅。旁边列着“全国非遗手工赛金奖”的荣誉,还有“深圳市梧桐山艺术小镇茂仔村47号”的地址,像一句郑重的签名。龙与狮的图案盘踞其上,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底气——手艺人的骄傲,从不需要大声宣告。</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在一块深色牌匾前停下。金漆字写着“香云法非遗传承人”,背景是斑驳的木墙,光影斜照,仿佛时间也为之驻足。没有喧嚣的介绍,没有浮夸的修饰,就这几个字,已足够让人肃然。我站在那儿,没拍照,也没说话,只是默默记住了这个名字——它不属于流量,却属于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