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戏马台。</b>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户部山项王路1号。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戏马台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戏马台北侧有曲廊、追胜轩、集萃亭和系马桩、乌骓槽等景点。曲廊内嵌有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戏马台的诗词石刻50余通。戏马堂是主殿,堂周环以回廊,24根丹柱绕堂排立,四壁为雕花窗棂。堂中屏风为"秋风戏马"图;反映当年项羽在虞姬陪侍下,观看士卒驰马操练的场景。东配殿的壁画,由144块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砖坯雕刻烧制而成,长9高2米。项庄舞剑画面,描述了当年鸿门宴的紧张气氛。西配殿为一大型壁画,勾勒了兵败垓下后霸王诀别爱姬的离愁场景。由于戏马台地势较高,登台四眺,古城尽入眼帘,所以也是徐州市区观景的好地方。</p> 前往戏马台。<div><b>西院碑刻。</b>因为戏马台上曾有西楚霸王项羽的足迹,两千多年来,这里亭台建筑不断,文人雅士不绝;明清以来的戏马台,更成为徐州的文化中心,从明嘉靖年间起,台上屡建昌盛文教类的设施,如:文昌阁、聚奎书院、文昌楼、奎星阁、耸翠山房等,可以说从明中、后期以来戏马台一直是徐州的文化启蒙、传播和文人墨客敬仰之地。此处集中展示了部分建筑遗存。1924年6月1日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戏马台宣告成立,吴亚鲁当选书记部主任。1991年10月徐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处立碑以为纪念。</div><div>这里是清代建筑"耸翠山房",原为铜山县通俗教育馆。1924年6月1日在这里召开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到会代表13人,大会通过了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宗旨、纲领与章程,选举吴亚鲁等六人为执行委员。会后根据团中央指示,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徐州支部,吴亚鲁任书记。</div> <b>西院碑刻。</b><div><b>永远的丰碑-吴亚鲁(1898-1939)烈士事迹。</b>1924年革命先烈吴亚鲁同志,在此召开了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这里成为徐州革命的萌芽之地,也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发源地和见证地。在徐州短短两年,吴亚鲁同志以身报国,带领一大批进步青年,义无反顾走向"救国、强国"的革命道路,其中大部分人成长为党的骨干,并分别创建了徐州周边地区的党组织。吴亚鲁同志成为徐州革命活动最重要的启蒙者、开拓者之一。昔日西楚霸王操练兵马的戏马台,成为革命救国点兵的新时代"点将台"。</div><div><b>个人革命经历。</b>1898年12月18日吴亚鲁生于江苏如皋潮桥镇(今属如东县)。1916年考入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南通县金沙第二高等小学任教。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求学期间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结识。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通地区最早的一位共产党员,当时全国仅有党员195名。1923年8月到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今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负责徐州地区党的工作,逐步创建了徐州党、团组织。1925年10月党组织为保护他将其调离徐州,后来吴亚鲁先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并分别到湖南、山东等地担任党组织职务。1939年6月12日在国民党制造的"平江惨案"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终年41岁。</div> <b>英雄悲歌。</b>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最后一战,项羽四面受敌,寡不敌众,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历史悲剧。鸿沟议和后项羽遵约东撤,刘邦亦欲西返。张良、陈平建议说,现在汉军已占有大半天下,楚军兵疲粮尽,正是上天亡楚的好时机,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于是刘邦撕毁合约,继续东进,向楚军发起战略进攻。几经征战,汉军越战越强。前202年12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军40万人,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楚军兵少粮尽,屡战不胜。夜闻四面楚歌,军心瓦解。项羽面对虞姬,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忧。项羽以八百精骑突破重围,辗转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劝他渡河重整旗鼓,项羽认为当年跟随他的江东八千子弟无一生还,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最终自刎身亡,年仅31岁,结束了他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一生。<div><b>千秋功过。</b>项羽对自己的失败,有过这样的总结:"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对一代英雄项羽的失败原因,后世留下过许多文字,比较集中的评价有:一是生性暴烈,滥杀无辜;二是刚愎自用,不能任用贤人;三是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还有人感叹项羽放弃建都关中之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均已成为深厚的历史积淀。项羽重情重义,耿直不屈、敢作敢为、光明磊落的品质为后人敬仰;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绩;巨鹿大战、彭城大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神话,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令人赞叹;他的性格局限、人生悲剧也让人惋惜。英雄已去,江山常在。千秋功过,任人评说!</div> <b>楚河汉界。</b>楚汉战争是前206年至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历时五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彭城之战后刘邦接受了张良、郦食其等人的建议,及时调整战略思想和战术方针。稍稍心定的汉王接下来做了五件事情:荥阳整军,建骑兵;尽定雍地,稳后方;下魏破代,平侧翼;联合彭越,敌后游击;施反间计,逼走范增。经历了彭城之战暴风骤雨般地攻杀之后,战事逐渐被拖入了漫长而残酷的拉锯战中,这是项羽最不愿意看到、也最不习惯的一场又一场的消耗战与疲劳战。项羽东征西讨,疲于奔命,虽有彭城大捷、几夺荥阳、成皋的战绩,终因腹背受敌,无暇应接。前203年楚汉双方在鸿沟订立盟约,约定东归楚,西归汉,中分天下。<div><b>广武古战场遗址。鸿沟遗址。汉霸二王城遗址。</b></div> <b>乌江古渡/灵璧虞姬墓/垓下古战场遗址/垓下遗址前的项羽雕塑/和县西楚霸王衣冠冢。</b><div><b>彩绘龙凤纹木雕漆豆。</b>战国(前475-前221年),豆为先秦时期盛放腌菜和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此豆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盖、盘、耳、柄、座均为雕刻而成。</div><div><b>霸王城遗址。九里山古战场遗址。</b></div><div><b>彭城大战。</b>是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反击刘邦联军的一场大战。前206年4月18位诸侯各就封国。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许多人心怀异志,蓄谋反叛,田荣首先在齐地起兵反抗项羽。前206年8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暗度陈仓,击溃雍王章邯,收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魏王豹,俘虏殷王司马印,击败韩王昌,为被项羽密杀的义帝发丧,公开宣布同项羽决战。前205年春天刘邦集结诸侯联军56万人,乘项羽率兵攻齐,彭城守备空虚之际,袭占了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羽闻讯后临危不乱,他命令诸将继续攻打齐国,自己率领三万精锐骑兵,昼伏夜出,出其不意地由西向东突击汉军侧背,断绝其后路。楚军从早上开始进攻,勇不可挡。至中午56万联军已分崩离析,最后剩余十余万残兵向南逃窜至灵璧东侧的睢水时,大水断其退路,被楚军斩杀或逐入水中溺亡,睢水为之不流。楚军依靠项羽的雄才大略,坚毅果敢的指挥,出其不意,避实击虚,成就了战争史上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项羽又一次创造了军事天才的神话。</div> <b>霸业雄风胜景图。</b>本展厅陈列的巨型微雕作品,名为"霸业雄风胜景图",设计者利用三个场景画面,分别展示了西楚霸王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历史阶段:巨鹿大战、定都彭城以及秋风戏马的场景。作品采用了传统的硬木彩塑工艺,画面生动精美,布局设计巧妙,通过强化作品的立体感,弥补了展厅面积狭小的不足,使游客在面积有限的展室内,依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彭城远山近水、一望无际的古风神韵。 楚汉战争图。楚汉两军在鸿沟对垒。刘邦用离间计使项羽逼走范增,亚父最终病死于返乡途中的彭城。项羽率三万精锐骑兵,击溃五十六万刘邦联军。刘太公和吕雉被俘获作为人质。汉联军死伤无数,伤亡者阻塞河道,睢水为之不流。 戏马台景色。 <b>风云阁。</b>又名戏马台碑亭,是戏马台景区标志性建筑,也是户部山至高点。碑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由当时徐州知府周焘出资,郭华庭负责筹建,碑亭按江南园林风格设计,双层六角飞檐,丹柱彩栋,上覆釉瓦。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徐州道观察使段喆重修碑亭,南檐嵌有四字篆额"从此风云"。1985年戏马台碑亭经修缮后,易名为"风云阁"。亭内有一明代石碑,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徐州户部主事姜士昌所立,正面有柳城人莫与齐所书"戏马台"三字,字幅盈尺,古朴庄重,石碑背面刻有《徐州重建儒学记》。<div><b>西楚霸王项羽像。</b></div><div><b>新雕项羽石像记。</b>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前209年起兵吴中,联合诸路义军,翦除暴秦。前206年定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今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徐州市人民政府重修戏马台时,于1987年夏新雕项羽石像一尊,置于台上。石料系江苏省铜山县汉王乡所产,整块青石重11吨。像高285厘米,由南京吴支超设计,苏州周大男雕刻,一月告成,耗资1.5万元。谨以为记。1987年7月30日。</div> 戏马台景色。<div><b>戏马台。</b>前206年项羽灭秦东归,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曾于此因山筑台,演兵戏马。时旌旗猎猎,马鸣萧萧,秋气凛凛,雄风荡荡,戏马台名扬宇内。戏马台乃拱卫徐州古城之战略要地。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在此大宴群僚;北魏拓跋焘南下,于斯运筹帷幄。历代文臣武将登台寻古,诗人墨客慨叹抒怀。谢灵运、张籍、苏轼、陈师道、辛弃疾、文天祥、萨都刺、方孝孺、袁枚等,均留下传世佳作。霸王遗迹,千古绝唱;拔山盖世,楚室生春,秋风戏马,以此风云。</div><div><b>棋盘广场。</b>中国象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古籍中就有记载,但象棋盘上"楚河汉界"的说法,却是源于楚汉相争,棋子颜色、开局规矩等都蕴含着楚汉相争的历史文化元素。前203年楚汉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的概念就渐渐演化成了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而象棋的棋子,分为黑、红两色,也源自楚、汉双方兵服的颜色。楚军的军服皆依秦制为黑色,象棋棋子一方为黑色即源于此。而另一方红色的棋子,则来源于刘邦曾被命名为"赤帝子",刘邦自举兵起义皆以赤帜为标志。又因刘邦率先领兵东进伐楚,所以象棋又有"红先黑后"的开局规矩。中国象棋已成为大众喜爱的、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传统游戏。</div> <b>戏马台景色。风云阁。</b><div><b>秋风戏马石。</b>《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西楚霸王项羽在此时之后,率军东归回到彭城,时间大约在当年六月,而不久又出兵攻齐。据测算项羽在彭城筑台戏马,享受太平的安逸时间为前二〇六年的七、八、九三个月。按照秦代历法,这三个月序属秋季。所以后人把这段珍贵的时光称为"秋风戏马",这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短暂的戎马生涯中,在彭城度过的最得意的一段时光。"秋风戏马"为徐州的古八景之一。明朝万历年间,朝廷诏令各地呈报八景,徐州八景应时而生:"黄楼赏月、阳春观荷、秋风戏马、奎山塔影、石狗湖光、佛寺钟声、放鹤春晓、云龙山色",这是徐州地方志最早记载的八景。八处景观荟萃了山水名胜和人文精华,体现了徐州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增添了一抹亮色。此碑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运笔雄浑刚健,字体遒劲有力。</div> 碑廊。 戏马台景色。 戏马台记。 蜡像馆。 戏马台景色。<div><b>定都彭城。</b>项羽领兵进入咸阳以后,没有像刘邦、萧何那样循秦法、用秦吏、以秩序取代混乱。而是"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因其强烈的复仇意识导致大量的杀戮,使他渐渐地失去了民心。有人劝项王建都关中,成就霸业,但项王回绝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彭城是先秦时期的险国严邑、金城汤池,背靠三楚旧地,又有民众依附,让项羽故土难离。随后项羽虚尊楚怀王为义帝,分封十八人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辖偏远的巴蜀之地。项羽凯旋东归,自立为西楚霸王,居天下霸主,王九郡,都彭城。自前206年到前202年彭城作为西楚霸王的首都,承载着一代英雄的荣耀与耻恨,见证着项羽的辉煌顶点,也冷观着他的英雄末路。彭城至今仍有西楚故宫和项羽戏马台等历史遗迹可寻,秋风戏马的千古绝唱和楚音悠悠的笙歌离曲,仍然回响在古城上空。</div> <div><b>鸿门宴。</b>前206年由于项羽在北方牵制并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攻入秦都咸阳,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封存秦宫中的宝器财物,约法三章,还军霸上。项羽继而西破函谷关,驻军鸿门。当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时,遂下令准备攻打刘邦。当时项羽兵力是刘邦的四倍之多,双方力量悬殊,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刘邦自知不敌,只好委曲求全,以作缓兵之计。于是出演了"鸿门宴"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项伯暗中通信,沛公屈尊赴宴;范增力主灭刘,项羽不听劝告;项庄拔剑起舞,樊哙激情闯帐;张良智献玉璧,刘邦单骑脱身……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项羽过分依赖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确有轻敌之心。他重情重义、不屑阴谋,认为天下相争决胜在战场,不需要在鸿门宴上这样杀掉刘邦。历史的拐点在这里出现,在随后的楚汉大战中,历史做出了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的最终选择。</div><div><b>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简表。鸿门古道。函谷关今景。鸿门宴遗址。鸿门宴遗址前的项羽、刘邦雕像。</b></div> <b>拔山盖世-西楚霸王项羽史迹展。</b>项羽是秦朝末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盖世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绩。之后他班师东归、定都彭城,成就西楚霸业,达到了人生的顶点。但是由于他的性格特点、个人理想的局限,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几经沉浮,最终兵败身亡,结束了他短暂辉煌、雄浑悲壮的一生。历史没有忘记他,破釜沉舟、鸿门宴、秋风戏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年轻时代的周恩来对项羽有着这样的评价:"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成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项羽重情有义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气质成为楚文化的千古绝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第一名胜-西楚霸王戏马台,也成为后人缅怀英雄项羽最重要的纪念地之一。<div><b>项羽(前233-前202)。</b>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项羽的祖上为楚国王族后裔芈姓,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在前647年建立了项国,后来其子孙遂称项姓。项羽的父亲是项渠,叔父是项梁,祖父是楚国大将项燕。楚被秦灭亡后,项羽跟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br><b>江苏省宿迁市项王故里。</b></div><div><b>会稽起兵。</b>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9月项梁、项羽力杀会稽郡太守于吴(今江苏苏州),号召楚国遗民起兵反秦。项梁、项羽率领当地"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势如破竹,连败秦军。起义军一路上吸收多支反秦力量,到达下邳时,已有部众六、七万人。前208年6月项梁、项羽得知陈胜遇害,召集各路起义军领袖在薛(今山东藤县东南)商议灭秦大计。这时刘邦已在沛县起兵,应约与会。项梁、项羽采纳了谋士范增的建议,在民间寻访到了为人牧羊的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拥立他为王,仍称楚怀王,定都盱台(今江苏盱眙),建立起对抗秦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项梁成为义军的领袖,义军协同奋战,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前208年8月项梁率领的军队在定陶被章邯指挥的秦军偷袭,项梁战死。起义军重新集结,楚怀王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山川形胜、经济富庶、民风强悍,成为楚军最可靠的根据地,军威士气逐渐恢复。</div><div><b>亡秦必楚。"</b>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流传于楚国民间的一句谶语,《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在推翻秦朝暴政的大潮中是非常能够凝聚人心的口号。楚国由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一些部落融合而成。楚人发样地在荆山,商末周初楚人首领熊铎率部居于丹阳(约在今河南浙川、湖北丹江口一带),助周人克商。周成王时楚首领熊绎受封为子爵。春秋时期楚国在军事上逐渐强大。前607年楚庄王领军北上,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代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兵强马壮,称雄于世。楚国鼎盛时期疆土幅员广阔,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达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苏北部等地。楚国虽然被秦国所灭,但是由于文化认同感的差异、秦楚两国的世仇、楚人剽疾重武,加之秦灭六国之后,楚国保留的实力比较强大,因此为复国而战的楚人成为反秦的主要力量。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的陈胜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张楚";刘邦出生时,沛丰邑属于楚国,刘邦也是楚人;项羽更是楚国名将的后代,项家世世代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项燕在对秦作战中为国捐躯,这使得项羽在国仇之外还有家恨,所以他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建立了"西楚"。在以强大的楚国势力作为主力凝成的摧枯拉朽般的反秦风暴中,秦王朝的统治轰然崩塌。</div><div><b>群雄逐鹿。</b>秦朝末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为了加强帝国的统治,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沉重的赋税、繁苛的徭役和残酷的刑罚,逼得广大农民走投无路。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皇帝胡亥更加残暴昏庸,在这种暴虐统治下,人民不堪忍受,发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呼喊。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等九百余人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当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反秦起义。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群雄并起,势不可挡,各地相继拥立侯王,六国逐一复国。虽然吴广、陈胜在此后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相继牺牲,但正如司马迁所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随后群雄逐鹿,同属楚地的项羽、刘邦率领的两支义军,在反秦风暴中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力量。</div> <div><b>巨鹿大战。</b>章邯打败项梁军队以后,认为楚地义军不足为患,乃率部北上攻赵,围赵王于巨鹿,赵王频频求救。前207年冬楚怀王议事分兵,派刘邦率部西取关中,而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楚军主力北上救赵。宋义到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按兵不动,企图坐收渔利。当时天寒地冻,士兵饥寒交加,宋义却整日饮酒聚会,一连46天。项羽建议迅速出兵,宋义不从,反以军令威胁。项羽忍无可忍恕杀宋义,怀王闻讯,无奈改命项羽为上将军,继续率军救赵。项羽一改之前的消极怠战,亲率大军渡过漳水,慨然命令兵士破釜沉舟,与秦军决战。楚兵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九战秦军,连战皆捷。苏角被杀,涉间自焚,王离被擒,章邯率20万秦军投降。经此一役,秦军主力尽丧、秦王朝濒临崩溃。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在血与火中,一代英豪横空出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精神气质,确立了项羽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div><div><b>巨鹿之战示意图。项羽、刘邦灭秦的战争(前209-千206年)。</b></div><div><b>巨鹿大战壁画。</b>由高洪啸、杨旭、朱勇前设计制作,徐州市建筑工程研究所壁画雕塑研究室承办,戏马台管理处监制。壁画长16.7高1.65米,制作历时一年,于1990年秋完工。</div> <b>合头寺遗址。</b>东晋-明。台头寺始建于东晋,明隆庆年间(1567-1572)改"三义庙",后改"关帝庙"。1987年在原址改建为纪念项羽的雄风殿。大殿面阔三间16进深11.05米,前廊做勾连屋顶,内置卷棚顶,前格为两根浮雕蟠龙石柱。<div><b>台头寺、蟠龙石柱。</b>雄风殿原址为台头寺,又名陀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元年(419年),由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后改为三义庙、关帝庙等。1985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整修戏马台时,在原庙宇基础上改建为雄风殿。殿前两根蟠龙石柱,为台上古庙宇建筑遗存,石柱上的图案古朴生动,雕刻技法娴熟,想象力丰富,据专家考证为我国明代以前的艺术珍品,距今约四百年以上历史。石柱上雕刻有人物,飞龙、太阳、怪兽等,尤其是两条飞龙色彩鲜艳,栩栩如生。</div> 雄风殿。16:23分离开。 <b>锦衣亭。</b>此处建筑源于一段典故:鸿门宴后项羽率兵西进咸阳,杀秦降王赢婴,烧秦殿阁宫室,准备东归彭城。有个叫韩生的人劝项羽说:"关中地区山河四塞,地势险要,适于建都"。但项羽思念家乡山水,想回到家乡定都,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随即项羽率军东归,定都彭城。后人把"衣绣夜行"演变为成语典故"锦衣夜行"。 户部山古建筑群。 户部山古民居。<div><b>户部山古建筑群-李家大院。</b>清。李华甫宅(俗称李家大院)为中西合壁式建筑,由廊院洞主楼组成。整个院落东西长约33南北宽约32米拱券门廊,有山花,仿罗马式双柱,大门两侧为花厅。主楼为2层,木质地板,内有壁炉,并有三个楼榜,二楼的四周为阳台,阳台与门、窗相通。2003年对廊院进行了维修,大门南移3.3米恢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户部山古民居。<div><b>户西巷。</b>命名于民国时期,位于户部山西坡,现存长40米,最窄处仅1.5米,又称"一人巷"。原户西巷南起崔家巷,沿戏马台西坡北去,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延伸到北坡连接户北巷,东西两侧有三、四十户人家居住,民居迭起错落,形成多个岔口,与祁家巷、户西心巷小学相通。</div> <b>永远示禁碑。</b>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碑文是一则政府告谕,即凡"郡城古迹"均"不准附近居民拆毁",故此碑实际上为一块"文物保护碑"。"永远示禁碑"的竖立,对户部山古迹的整体保护,客观上起到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div><b>八字影壁。</b>崔焘故居正门建有八字影壁墙,以阻隔外界对院内的窥探视线。风水学言:"直生煞,曲生吉",外界吹来的煞气,由墙两侧分流入院,转化成吉祥之气。影壁墙中间雕有万年青宝瓶,四角雕着口衔寿桃的蝙蝠,寓意四方来福,长寿平安。</div> 户部山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