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晚 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22968</p><p class="ql-block">文 / 图:晚 晴</p> <p class="ql-block"> 近日偶然听见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一段讲话,字字句句都像重锤敲在心上:“世上其实根本没有来日方长,别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人一辈子都输在一个等字上面,等不忙等下次等将来等有条件,人生最经不起就是等,所有的等都只能等来遗憾。”年过花甲,走过风雨半生,听过无数道理,却唯有这番话,让我瞬间想起自己藏在时光里的两件事——一桩未赴之憾,一场漓江之暖,恰好以一痛一甜,印证了“不等”二字的人生重量。</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总把“等”当作战场的缓冲、生活的周全。那时一头扎进事业与家庭,总想着等项目收尾、孩子成年、退休赋闲,再去兑现那些被搁置的心愿。曾与一位年轻时心意相通却错失的旧友重逢,我们聊起分别十几年的点滴,约定要去当年彼此向往的地方,把没说透的心结慢慢解开。我当时笑着应下,转身却把约定放进了“待办清单”的末尾——忙不完的工作、理不清的家事,让“等不忙了再说”成了习惯性托词。可“忙”没有尽头,“等”也磨掉了时机,直到意外传来,那个约定永远停在了“未完成”的状态。这份遗憾像一根细刺,藏在心底多年,如今听刘震云说“人生最经不起就是等”,才猛然清醒:原来“等”从不是稳妥,而是把可能的圆满,拖成了再也无法弥补的空缺;所谓“来日方长”,不过是我们对时光的一厢情愿,世事无常从不会等我们备好行囊。</p> <p class="ql-block"> 幸好,上个月刚结束的“九月漓江同窗行”,让我在花甲之年,真切尝到了“不等”的甜。那是一场跨越半世纪的约定,十三位初中同学,如今都已年过花甲,有人提议“趁还走得动,去漓江聚聚”,没有犹豫,没有“等下次”,大家迅速敲定时间,奔赴桂林。原计划的20公里徒步,最终只走了5.2公里的兴坪至九马画山段,可这场“缩水”的旅行,却比任何完美计划都更动人:象鼻山前的合影里,我们笑着整理衣领、扶稳老花镜,岁月痕迹与重逢喜悦交织;田心村状元桥的田埂上,虫鸣与调侃相伴,恍惚间寻得“世外桃源”的治愈;连赴宴途中偶遇的彩虹,都成了上天的惊喜,我们挤在一起拍照,光晕落在眼角眉梢,皱纹里都浸着雀跃。徒步时没人执着于速度,走得慢就等,累了就聊家常,夕阳下争论九马画山的“马匹”数量,满心都是“幸好此刻同行”的庆幸。</p> <p class="ql-block"> 这场旅行让我彻底懂了刘震云对南宋词人刘过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深意的理解——不是风景变了,是陪你看风景的人、当下的心境,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我们没等“天再凉些”“等儿女们休假时”,而是抓住了“还能走”“还能见”的此刻,才换来了这般鲜活的温暖,这份温暖,是“等”永远也等不来的。如今再回味刘震云的话,才明白这不是文人的感慨,而是阅尽人生后才能有的通透。半生风雨教会我,“成功”从不是赚多少、爬多高,而是没把太多遗憾留给“等”;“释怀”也不是放下过往的失败,而是当初没因“等”错过该珍惜的人和事。未赴之约让我尝尽“等”的苦,漓江同窗行让我品到“不等”的甜,一苦一甜之间,才懂“世事无常”是常态,“抓住当下”是智慧。</p> <p class="ql-block"> 我想往后的日子里,漓江旅行的鲜活片段会时常浮现,成为我生活的提醒:想见的老伙计,现在就约;想吃的家乡味,现在就做;想圆的小心愿,现在就启程。因为刘震云的话和半生的经历都告诉我:人生没有“等得起”的时光,只有“不辜负”的圆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