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之行——迪庆州

张五云

<p class="ql-block">迪庆藏族自治州,简称“迪庆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澜沧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span>平均海拔约为338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迪庆州的</span>首府是香格里拉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其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巴拉",其意为“心中的日月”、"极乐园"。</span>“香格里拉”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的地名,据说取自藏文化中“人间乐土香巴拉”的传说。不久小说便被拍成同名电影并荣获多项奥斯卡奖,使其为世人熟知,并为世人所向往。</p> <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坐落在噶丹山上,海拔3380米,佛殿覆铜瓦镀金,壮观非凡。传说是五世达赖喇嘛占卜求神亲自所定的寺址和命名的寺名,意为“三神游息之地”,象征着这里是神灵的栖息地。后雍正皇帝赐其汉名“归化寺”。如今是云南最大的藏传格鲁派佛教寺院,有“小布达拉宫”之称。</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登上200余级台阶,三座主殿宗喀巴大殿、扎仓大殿与主康释迦牟尼佛殿呈品字型排列,代表佛学里面的僧、法、佛三宝。白色的僧舍簇拥着中央的主殿,金顶和红墙格外醒目,寺庙外围筑有椭圆形城垣。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悬浮在山间的佛国城堡。寺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式碉楼和汉式建筑的元素,给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的布局体现“尊卑有序”的理念,主殿扎仓大殿位于最高处,象征着佛法的至高无上;两侧的宗喀巴大殿与吉康佛殿对称分布,代表着僧众对教义的践行;山脚的僧舍则像众星捧月般环绕,体现了“师徒相授,代代相传”的修行传统。</p> <p class="ql-block">寺庙大门上的横牌匾“噶丹松赞林寺”,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大殿门口两边的墙壁上,挂着黑底白画的巨幅布帘,象征僧俗界限,显得庄严、肃穆。 </p> <p class="ql-block">主殿扎仓大殿威严而华美,殿内壁画色彩鲜艳,笔法细腻,以描述史迹典故、弘扬佛教教义为主。大殿为五层藏式建筑,116根吉祥柱支撑,雕梁画栋,顶部为鎏金铜质金顶,金碧辉煌,令人肃然起敬。寺内还收藏有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以及浩瀚的藏书文献,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被誉为“藏族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踏上这片佛国之心,触摸着冰凉的转经筒,聆听着悠扬的诵经声,满眼的五彩经幡,这里的神圣与庄严,不仅来自寺院本身,更来自每一位信徒的虔诚,来自这片土地最纯粹的信仰力量。</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前的拉姆央措湖,被当地人称为“仙女湖”,其藏语含义为“圣母的灵魂之湖”。相传,这湖是藏区吉祥天母的寄魂之地,承载着神圣的寓意。湖状如反扣的碗,湖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倒映出寺庙的全貌,仿佛将佛国的神圣与自然的纯净完美融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天湖相映”的奇景(因天雨未能见美景,倒影照片来自网络)。据说,心诚的人能在湖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span></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这座金顶辉煌、充满神秘的寺庙,犹如一位沉默而庄严的智者,用它的宏伟建筑诉说历史,用它的佛教文化传递信仰,用它的肃穆氛围抚慰心灵。松赞林寺,使每一个到访者感受到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并在这片心灵的净土上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和。</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落于香格里拉市中部,曾</span>为香格里拉历史上重要城镇和驻兵地,也是茶马古道滇藏段重要途径驿站。“独克宗”藏语意为月光城。相传当年建城时,工匠们以白色黏土夯筑房屋,夜晚月光洒在城墙上,整座古城宛如被月光笼罩,因此得名。古城建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2014年古城遭遇火灾,损毁严重,现已修葺一新,基本恢复了原貌,重新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也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较大的藏民居群之一。千年古城依山而建,藏式民居错落有致,石板路蜿蜒曲折。古城的建筑是藏族与纳西族、汉族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民居多为两层的木楞房,以原木为骨架,墙体用当地的黏土夯筑而成,木刻的门窗上雕刻着吉祥八宝、雪山、牦牛等图案,无不透着藏族建筑的特点,散发出独特的高原风情。</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心的月光广场,四周环绕着古朴的藏式木屋。夜幕降临,古城内的灯光逐渐亮起,红色的灯笼挂在屋檐下,照亮了石板路与藏式民居,整个古城宛如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月光广场眺望龟山公园,大龟山之巅上的巍峨壮丽的大佛寺和鎏金纯铜转经筒,在灯光的映衬下金光熠熠,格外醒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佛寺楼高三层,采用汉式楼亭工艺。</span>转经筒,<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城的标志性建筑,</span>是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吉祥胜利幢,</span>高达21米,重60多吨,要十多人同时才能转动。</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小巷也充满夜景魅力,灯光透过门窗缝隙洒出,为小巷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四方街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贸易中心,周围的商铺保留着传统的藏式风格。每到夜晚,四方街广场热闹非凡,当地居民和游客围成圈,伴着音乐,跳起欢快的锅庄舞,成为了古城的靓丽一景。</p> <p class="ql-block">独克宗古城,犹如香格里拉的一颗遗珠,小众却闪耀,被誉为“经得起繁华,耐得住寂寞”的古城。夜游古城,能感受到《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的“昨夜有梦,遥远且古老”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纳帕海,藏语称“纳帕措”,香格里拉市的高原季节性湖沼湿地。“纳帕海”的名字充满了神秘的藏族韵味,藏语意为“森林背后的湖”‌,<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民称其为“香格里拉眼泪”。纳帕海坐落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之上,四周是连绵起伏的青山,</span>其独特之处在于随季节变化呈现“冬海夏原”的景观:雨季(6-10月)湖水漫溢形成湖泊,旱季(11-5月)退水后变为广袤草原‌。</p> <p class="ql-block">由于天雨,无法亲近神奇而神秘的纳帕海,只能在哈姆谷青青生态农场远眺或路过时车观(本次行程唯一的遗憾)。雨天的纳帕海,亦幻亦梦,美得令人沉醉。纳帕海不是浩瀚无边的海洋,却有着海一般的辽阔;也不是广袤无垠的草原,却四季轮转间变幻出不同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农场背靠青山,面朝纳帕海,自然景色秀丽,万物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惊讶的是,百合花竟然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绽放,“幸福与坚韧”,是高原百合的花语,也是高原藏民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吉迪村,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廸庆州香格里拉建塘镇下辖村。吉迪村为迪庆最古老的村寨之一,和藏地的独克宗古城同一时期就存在了。“吉迪”藏语意为“王的住所”或“兴旺吉祥的地方”。村内保留传统游牧文化,森林覆盖率达87%。</p> <p class="ql-block">吉迪村,仿佛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翡翠项链,镶嵌在亚贡雪山的怀抱里。吉迪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个取景地,</span>因盛产松茸而闻名,这里的松茸风味更为鲜美独特,被称为“松茸第一村”,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松茸,“菌中之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能野生,不能人工种植,自由地生长在原始森林里,由于它的珍贵,</span>被誉为“森林中的钻石”。松茸的美味,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特别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新鲜松茸,不管是烤着吃,还是炒着吃,或是炖汤喝,那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能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p> <p class="ql-block">采茵人,是这片土地的诗人,他们清晨带着露水上山,顶着璀璨星空下山,将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融入每一枚松茸的采摘之中。</p> <p class="ql-block">吉迪村的松茸汲取着天地的精华,承载着大自然的期望。在吉迪村,鲜美与滋养,成为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与纯粹,感受来自香格里拉的自由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虎香公路,是香格里拉旅游东环线的主干道,主线全长约170公里,于2022年6月30日建成通车,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公路之一。虎香公路串联起了白水台、哈巴雪山、虎跳峡等景观,构成了一幅绚烂的自然画卷。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犹如置身于一幅动态的山水长卷之中,仿佛踏上了从人间通往仙境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白水台,是一个隐藏在哈巴雪山山麓的小众却惊艳的景点。“白水台”三个字直接描述了这个景观的特点:“白”是碳酸钙白色沉积物,“水”是地下冒出的泉水,“台”是乳白色的呈层级分布的小水池,白水台是我国最大的华泉台地。白水台酷似土耳其的棉花堡,与四川黄龙,有异曲同工的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白水台地貌演变,源于泉水流动与沉积作用,形成三级台地景观:第一台区为缓坡扇面,第二台区发育成平整泉塘,第三台区形成阶梯状月牙彩池群。</p> <p class="ql-block">白水台,在纳西语中名为“拜卡芝”,意为“逐渐长大的花”,因其泉华台地依山势层层叠叠,宛如梯田一般,故称白水台。相传纳西族的神灵为了让当地纳西人学会耕种,特地变幻出了白水台这梦幻般的奶油梯田,“仙人遗田”的美誉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沿景区的栈道上到顶端平台,沿途可看到许多奇景,如银珠翻花、明镜映天、神女显灵,仙人遗田、五彩瑶池等,众多景点交相辉映,每个景点都承载着一个动人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阴天的白水台亦很美,让人惊艳不已。在苍翠群山之间,满溢泉水的台中池水清澈,呈现一片奇幻的蓝色,晶莹像翡翠,蔚蓝似宝石,随着天光云彩的变幻,景观瞬息万变。驻足其间,泉华与天地相映,恍然置身泼墨山水画卷,又似踏入仙人遗落的梦境,令人沉醉其中,不知归处。</p> <p class="ql-block">白水台是东巴教发祥地,相传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曾在此设坛传教,并用象形文字编成了东巴经,白水台也已成为东巴教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朝白水”节,纳西族身着传统服饰,在池边祈福歌舞,将自然奇观升华为文化图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水台是大自然和东巴文化的完美结合,台因文而彰名,文因台而增彩。</span>早在唐宋时代,白水台就已成为滇西一带有名的游览胜地。明代纳西土知府木高在石壁上题诗一首,赞美这片土地的美丽与神秘。白水台低调不张扬,像是一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却自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宁静与纯粹。</p><p class="ql-block">【附】木高诗: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p> <p class="ql-block">哈巴雪山是当地纳西、藏、彝、回等民族同胞心中的圣山,与玉龙雪山隔虎跳峡相望,在古老的纳西族传说中,哈巴雪山与玉龙雪山是孪生兄弟。</p> <p class="ql-block">哈巴雪山主峰高5396米,是云南省境内第四高峰,望之险峻雄伟而又美丽神秘。观景台上远眺,哈巴雪山之巅云雾缭绕,宛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远处群山环绕着的村落,便是被誉为“哈巴雪山第一村”的哈巴村。这是一座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特色的古村寨,境内依山傍水、森林郁郁葱葱,宛如世外桃源。哈巴村作为哈巴雪山徒步登顶路线的第一站与游客集散地,被誉为“东方沙木尼小镇”。这里不仅充满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更是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生命故事。</p> <p class="ql-block">虎跳峡,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以险闻名。金沙江在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对峙下奔腾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峡谷最窄处仅20余米宽,江心有一巨石,相传曾有猛虎跳江心石过江,“虎跳峡”因而得名。站在虎跳峡前,只见峡谷深邃,江水激荡,感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江面上巨龙卧波,蓝色的为铁路桥,红色的为公路桥。汹涌奔腾的金沙江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桥飞跃,巧夺天工,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虎香公路不愧为最美公路,这一路,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水台的神奇、哈巴雪山的圣洁、虎跳峡的磅礴……祖国山河的壮美,让人流连。</p> <p class="ql-block">滇西北团游有许多特色体验活动,如非遗体验,生态体验等,为本次旅行增添乐趣和精彩。</p> <p class="ql-block">养生元气功</p><p class="ql-block">领队特邀巍宝山长春洞肖遥道道长的徒弟教授养生太极拳、站桩等,团员们学得很认真,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养生又健体。</p> <p class="ql-block">白族非遗扎染</p><p class="ql-block">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在巍山体验了一下简单的方巾扎染,学习了扎染或蜡染的方法,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小知识:</p><p class="ql-block">扎染:使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再进行染色。这样,被扎结的部分会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的部分则会均匀受染。</p><p class="ql-block">蜡染:使用蜡刀蘸取熔蜡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进行蓝靛浸染。染去蜡后,布面上会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p> <p class="ql-block">品白族烤茶</p><p class="ql-block">白族烤茶,别称“三道茶”“雷响茶”,是云南白族传统茶俗,以独特制作工艺与待客礼仪著称。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蛮书》记载的香料烹茶习俗。制作时需将砂罐预热后投入茶叶持续抖动至焦香微黄,冲入沸水形成泡沫翻滚的“雷响”效果。</p><p class="ql-block">首道(苦茶):炒米+烤绿茶,纯茶味苦;二道(甜茶):红糖姜茶+乳扇、核桃片,味微甜;三道(回味茶):桂皮、花椒、野生百花蜜。三道茶茶意:苦尽、甘来、福至。白族三道茶,融进了白族人对生活的解悟和智慧,“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意味余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试做香花饼</p><p class="ql-block">云南的鲜花饼,既有传统糕点的底蕴,又带着云南独有的浪漫。学做鲜花饼,不仅仅享受了自制的乐趣,还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亲手制作的鲜花饼,花香浓郁,酥脆爽口,无法抗拒。</span></p><p class="ql-block">制作过程:先将店家备好的油皮、油酥、玫瑰馅按要求称重量,并等分搓圆。然后取一个油皮包入一个油酥,用擀面杖擀卷两次。再如包饺子似的,把玫瑰馅料包入饼皮里,收口捏紧,摁成扁圆。最后在鲜花饼上做印记标识。烘焙、包装交由店家完成。</p> <p class="ql-block">学做瓦猫</p><p class="ql-block">云南瓦猫原是指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制饰物,因其形象很像家猫而得名。人们传说,这瓦制的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镇宅的作用。人们将它安置在房顶、飞檐或门头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冲犯本宅的疾疫祸害和四野鬼怪。2022年瓦猫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在瓦猫传习馆师傅的指导下做瓦猫,将陶泥手工一一捏制出猫身、头、尾、腿及五官(如眼、耳、鼻)等,身体与头部呈“窝窝头”造型,然后用黏土粘上,形成完整的瓦猫。制坯工序完成后,晾晒‌、烧窑‌、出窑‌等交由传习馆继续,半个月后收到了瓦猫成品,收获了快乐。<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神山煨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煨桑”在藏语中意为“清洗、消除、驱除”,</span>煨桑是藏族最普遍的宗教仪式,通过焚烧柏枝、糌粑等供品产生桑烟,以净化环境、祭祀神灵并祈福消灾,兼具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色彩。</p><p class="ql-block">入乡随俗,到达香格里拉第二天清晨,天下小雨,跟随当地藏民,前往松赞林寺脚下煨桑,为自己为家人祈福平安。</p> <p class="ql-block">松赞林寺研学活动</p><p class="ql-block">参观松赞林寺前,特邀寺庙中精通佛法的格西师父讲经说法、答疑解惑,获益匪浅。格西师父11岁出家,海外求学22年,曾在印度、美国、瑞士等国学习佛学和科学。</p><p class="ql-block">格西学位: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授予僧侣的宗教学衔体系,藏语意为“善知识”,代表显宗修学的最高成就,相当于佛学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吉迪村采松茸</p><p class="ql-block">那天午后雨霁,在村长夫人带队下,进山采菌子,体验寻找、采摘野菌的乐趣;更开心的是,为晚餐添加了一道菜肴,特别鲜美,特别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格里拉,一个美丽的地方。蓝天白云、</span>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原始森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便笼罩在阴霾之下,依旧难掩其独特之美,景色如诗如画,宛如“人间仙境”。</span></p><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一个有信仰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文化宁静而纯净,藏传佛教</span>神圣而庄严,虽然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拔很高,但信仰的力量却让人感到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一个安逸的地方。这里没有喧嚣的噪音,只有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藏族、纳西族等多民族的共同聚居,多元文化融合与碰撞,为生活注入了别样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着迷,让人流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