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运城的古韵已尽收眼底,回程之路不再匆匆。同行的伙伴未曾踏足皇城相府,而我心中也始终萦绕着对地坑院与小浪底水库的向往。幸运的是,这几处胜景皆在晋城周边,一路北上,正可顺道而行,将厚重的历史、独特的民居与壮阔的水利奇观一并纳入此行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是大地深处生长出的智慧居所。人们在黄土高原上向下挖掘六至十米深的方形或矩形土坑,于四壁凿出窑洞栖居,形成“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的奇妙景象。这种“地平线下古村落”起源于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六千年之久,是中国乃至世界生土建筑中的孤例。在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山西运城、甘肃庆阳及陕西部分地区均有遗存,尤以陕州为最,境内尚存百余个地下村落、近万座院落,堪称“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p> <p class="ql-block">今日我们探访的是陕州区曲村,一座正在修缮中的免费开放村落。漫步其间,只见几座地坑院静卧黄土之中,大多已无人居住。尽管它们冬暖夏凉、防风隔音,却终究难敌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唯有几位老人仍坚守于此,守望着记忆里的烟火与乡愁。有些院落已坍塌成坑,杂草丛生,依稀难辨当年格局,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便是地坑院最真实的写照。它不仅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更是中国民居史上独一无二的活化石。深藏于地表之下的院落,宛如大地的耳语,诉说着千年的生存智慧与朴素信仰。</p> <p class="ql-block">小浪底水利枢纽,雄踞黄河中游,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与济源市交界处,距三门峡大坝下游130公里。它掌控着黄河92.3%的流域面积、91.2%的径流量和几乎全部泥沙,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工程。自2002年起,已实施31次调水调沙,成功将下游河道过流能力从1800立方米/秒提升至5000立方米/秒,河床平均下切3.1米,极大缓解了“地上悬河”的险情,成效卓著。</p> <p class="ql-block">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更是治理与开发黄河的关键所在。如今,它不仅是科技与自然交融的典范,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之一,因湖光山色秀美,岛屿星罗棋布,素有“小千岛湖”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原名午亭山村,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占地3.6万平方米,是清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其内城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所筑;外城竣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整座庄园融合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兼具军事防御与官宦宅第之特色,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堪称晋城人文之冠。</p> <p class="ql-block">陈氏家族文脉绵延,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孕育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其中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曾亲题楹联:“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以彰其家族之荣耀。书香门第,世代传承,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座宅院,更是一部写在砖木间的家族史诗。</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巍然矗立,雕梁画栋间镌刻着陈家功名赫赫的过往。每一道纹饰、每一处浮雕,皆凝结着岁月的重量与家族的荣光。驻足细观,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在风中低语着那些科举登第、仕途腾达的辉煌往事。</p> <p class="ql-block">大学士第,乃陈廷敬居所,布局严谨,前堂后寝,由前院、中院、后院三进院落构成。前院为迎宾之所,中院为起居书斋,后院则因康熙帝曾两度巡幸并下榻于此,被称为“康熙行宫”。正厅高悬康熙御笔“点翰堂”匾额,金光熠熠,威仪凛然。正是这份帝王眷顾,使这座府邸得以冠名“皇城”,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内城“斗筑居”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由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为避战乱而建。城内楼宇密集,东北、东南角高耸春秋阁与文昌阁,飞檐翘角,尽显明代风骨。拾级而上,俯瞰全城,屋宇错落,城墙蜿蜒,气势恢宏,令人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城墙四周设有藏兵洞,共五层一百二十五间,战时可供家丁垛夫藏身休憩。内城北隅矗立一座高堡——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达十丈,共七层,底层深入地下,内置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连城外,是族人避乱自守的最后屏障。</p> <p class="ql-block">中华字典博物馆坐落于皇城相府景区之内,是国内唯一以字典为主题的国家级文化场馆。馆藏《康熙字典》版本多达128种,完整呈现了中国字书文化的千年演进脉络。置身其间,仿佛步入文字的长河,感受着汉字的温度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正值天下动荡之际。为抵御流寇侵扰,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兴建。楼高三十多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为皇城相府最高建筑。外墙规整坚实,内部逐层收进,三层以上方设窗牖,入口石门悬于二层之上,须凭吊桥出入。楼顶设垛口与堞楼,可瞭望敌情;楼内储粮备水,足可支撑长期围困,堪称一座坚不可摧的避难堡垒。</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由陈廷敬之子陈壮履所建,虽今日楼内仅存康熙御赐匾额“午亭山村”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然字迹苍劲,寓意深远,寄托着帝王对忠臣的褒奖与期许,也映照出陈氏一门清正高洁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每日上午十时,皇城相府城门广场准时上演“恭迎圣驾”实景演出。古装仪仗列队而来,鼓乐齐鸣,旌旗猎猎,重现康熙帝巡视此地的盛况。演员神情庄重,步伐铿锵,仿佛时光倒流,将观者带回那个文治武功、礼乐昌隆的盛世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