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如漫天星屑的时代,能让人静下心来,一字不落地读完一整本书,早已成了奢侈的体验。而我有幸在完成程维功老师剧本集校对工作后,再一次成为他中短篇小说集《激荡的巨龙河》的第二校对,得以再一次沉浸式走进他用文字构筑的世界——那是一片浸满烟火气的土地,一条奔涌着时代浪潮的河流,更是无数底层平民在命运里挣扎、坚守、绽放的生命长卷。合上书本时,指尖仿佛还残留着纸页间的温度,那些故事里的人、那些细碎的生活片段,早已像藤蔓般缠绕在心头,让人忍不住想写下些什么,为这份触动,也为这位用笔墨丈量人间的创作者。</p><p class="ql-block"> 程维功老师这部集结了二十六篇中短篇小说的集子,如同一条时光的隧道,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延伸至当下,四十年的岁月褶皱里,装满了中国当代底层平民的悲欢离合。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没有刻意的戏剧冲突,程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清醒与共情者的温柔,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一一打捞上岸:他们是在柴米油盐里算计的普通人,是在理想与现实间妥协的追梦者,是在命运的风雨里倔强生长的生命个体。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也照见了一个时代变迁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翻开书页,第一个让我注目的身影,是《激荡的巨龙河》里的成刚,他的人生轨迹——从桃花川的泥土里长出,在城市的霓虹中辗转,最终又被扶贫的召唤拉回故土。那条河映着柳大爷清瘦却精神的身影,映着宝娃半哑的沉默,也映着县城餐馆里被掀翻的盛宴,酒液汩汩流淌时,像极了他心里酸辣的泪。最戳心的,是成刚靠在父母坟前的叩问。父母当年忍痛将他推出农门,以为是给了最好的前途,可谁料这份“光明”里,藏着与初心的背离?当他在柳庄看见农民一年半载舍不得吃一顿炒菜,再对比家中狼藉的茶几、倒掉的剩菜,那份割裂感几乎要将人撕碎。白艳说“顺时代潮流才能活好”,小娜沉浸在精致的生活里,可成刚偏要做逆流的鱼,守着那份从泥土里带出来的朴素与愧疚。结尾处,巨龙河的浪花还在飞溅,是欢歌也是悲泣。它唱的是山乡巨变的壮阔,泣的是一代人在时代浪潮里的迷茫与坚守。成刚的叩问,又何尝不是每个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人,心底最滚烫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程维功老师在他的《变迁》,里。安勤的锄头与书林的钢笔,爷爷的扁担与书林的饭庄招牌,三代人在土地上的挣扎与突围,不是简单的“守旧”与“叛逆”,而是中国乡村在时代浪潮里,最痛也最鲜活的成长印记。</p><p class="ql-block"> 安勤是土地的“忠仆”。他承袭了爷爷“扫帚响,粪堆长”的执念,却比祖辈多了几分智慧——改水茅、施磷肥、种椒果,他把知识缝进泥土里,以为这就是农民最好的出路。他逼儿子考大学,不是固执,是把自己没圆的“文化梦”,当成了儿子对抗土地贫瘠的唯一铠甲。可他忘了,时代早已变了,土地能长出麦穗,却长不出年轻人想要的远方。书林的“消极反抗”,那些压得吱吱响的钢丝床、摔门而去的背影,何尝不是对“只有读书才是出路”的挣脱?他带着一身“不务正业”的勇气闯进城,把高中同学变成合伙人,把“书林”变成饭庄的招牌,竟走出了一条父辈想都不敢想的路。</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结尾安勤夫妇在饭庄的偶遇。当知道“福临饭庄”的老板就是儿子,当听说那个曾被骂“死懒骨尸”的少年,不仅挣了钱,还找到了并肩的人,安勤心里的“遗憾”与“迷茫”,早被悄悄涌起的骄傲取代。爷爷用扁担教会安勤“勤劳”,安勤用土地教会书林“坚韧”,而书林用自己的翅膀证明:真正的“变迁”,从不是背叛土地,而是带着土地给予的底色,去闯一片更广阔的天。</p><p class="ql-block"> 看完《变迁》,仿佛还能看见村头的月光——那曾照过爷爷担雪的路,照过安勤扫院的扫帚,如今又照在书林饭庄的玻璃窗上。三代人的脚印叠在一起,才拼成了中国乡村从“土里刨食”到“逐梦远方”的完整图景。</p><p class="ql-block"> 而《好死不如赖活着》里的两个女孩,更是将“选择”的重量写得淋漓尽致。陈招娣和另一个女孩苏晓佳是发小,命运却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陈招娣是一个孤儿,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通过捡破烂,打零工,勤工俭学辛勤努力挣学费,最后上了大学开了公司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而她的发小,从小被父母宠着,凡事都依赖家人:上学时作业靠抄,毕业后靠着父母的关系进了一家不错的单位,却因为不思进取混日子,最后工作丢了,感情也一团糟,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二人的生活来了个大颠倒。</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前面的故事是“人生选择的切片”,那《活着》这篇小说,便是“生活处理方式的实验场”,程老师用同一个微小的开头,写出了三种大相径庭的结局,每一种都像一把重锤,敲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故事的主角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林芝,每天的生活就是照顾85岁高龄、眼神不好的婆婆。那天中午,她给婆婆下了一碗油泼葱花的鸡蛋挂面,不小心把葱花炒糊了,在她往外挑那片炒糊的葱花时,婆婆误以为是苍蝇,说了句是不是苍蝇掉碗里啦。她说:妈,你怎么疑心这么大,苍蝇掉碗里我能让你吃呀。婆婆接着说了句:我问一句还不对啦,就把神惹下啦?</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走向。</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版本里,林芝觉得委屈又愤怒,没好气的告诉婆婆:“就是苍蝇掉到碗里啦,你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拉倒”,结果就因为林芝不耐烦的一句话、吴老太的猜忌、吴子孝的偏听,像三股冷风,把一碗热饭吹成了锥心的刺。老人临终的误解、夫妻反目的争吵、家散人离的冷寂,让人忍不住想:多少家庭的裂痕,其实都始于一句没忍住的气话、一次不愿多等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版本中她没有辩解,只是耐心地跟婆婆解释那是炒糊的葱花,然后把面端回厨房重新做了一碗,然后和儿子女儿一起陪着婆婆吃饭,哄的婆婆开心的笑了,结果把“刺”揉成了棉;家里的氛围依旧温暖; </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版本里,她通过这片炒糊的葱花被婆婆误认为是苍蝇这件事,发现婆婆眼睛白内障,就和丈夫及子女们一起商量,哄着把不愿意做手术的婆婆把手术做了,让老人恢复了视力,更是把“活着”从将就变成了享受。当吴老太术后喊出“能看见活着更好”时,突然懂了:家人之间哪有解不开的结?不过是有人愿意多走一步、多等一秒、多想一层。</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活着”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转折,却道尽了底层生活的真相:日子里的矛盾,大多不是来自“大事”,而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活的温度,恰恰藏在处理这些小事的态度里。程老师没有明确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哪种处理方式“更好”,只是客观地呈现生活的多种可能,可正是这种“不评判”,反而更让人醍醐灌顶——“活着”不是简单地“活下去”,而是学会用温柔的方式,化解生活里的棱角,用包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p><p class="ql-block"> 程老师的《种豆得瓜》,以中学生阿晶的“种豆经历”为核心,串联起三代人对劳动与农民职业的差异化认知:爷爷秉持“劳其筋骨”的传统劳动观,希望通过田间实践让孙子体悟劳动价值;妈妈则因跳出“农门”而陷入功利误区,将体力劳动视作“下策”,一心要求孩子靠读书脱离农业;阿晶从最初对“采菊东篱下”的诗意幻想,到亲身经历播种的严谨、除草的疏忽,再到摘豆时被蚊虫叮咬、烈日炙烤的痛苦,逐渐撕开田园牧歌的滤镜,真切感受到“汗滴禾下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故事以小见大,借阿晶最终“农民不好当,却不能没人当”的困惑,不仅批判了当下部分人轻视体力劳动的心态,更引发读者对劳动教育意义、农业价值与社会发展平衡的深度思考,让“尊重劳动、理解劳动者”的主题在鲜活的生活细节中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等到读了程维功老师的《不死心》,没翻几页就红了眼——力耕这一路,哪是出书啊,分明是把自己的心血往现实的石头上撞。</p><p class="ql-block"> 上学时是人人夸的高材生,到了社会却在底层挣扎,可就想把心里的话写成书。为个出书求爷爷告奶奶,咬牙掏了几万块,那钱说不定是省了又省的家用,是孩子的学费;又凑钱开作品研讨会,请些专家来,结果只是听到一些虚头巴脑的话。书印出来送出去,却在收破烂的车子上发现被人当破烂卖了,真的心都快死了。</p><p class="ql-block"> 想着改写成剧本吧,好不容易等来演艺公司的电话,一听说又要花钱,他和老婆只能放弃——不是不想,是真没钱。连当地文联评奖都沾不上边,就因为他的那本书号不“正规”,再多的心血,也像没了名分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他攥着笔不肯放,可每走一步都被现实绊得生疼。这哪是一个人的故事啊,是无数业余作者的无奈:想让自己的文字被看见,咋就这么难?那本《不死心》,字里行间都是咽下去的苦,是说不出口的难,看得人心头发酸。</p><p class="ql-block"> 总之,读程老师的《激荡的巨龙河》,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真实”。程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就像邻居在跟你拉家常,一句一句,都带着生活的温度。其中的那些细节,不是能够凭空想象出来的,一看就是程老师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的结果。他没有居高临下地“同情”底层人,而是站在他们的身边,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有血有肉。</p><p class="ql-block"> 更难得的是,这部小说集没有陷入“政治说教”的窠臼,也没有追逐当下的流量热点,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程老师用独特的故事、独特的视角、独特的韵味,讲述着属于底层人的故事。他不刻意美化生活,也不刻意放大苦难,只是客观地呈现生活的本真,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这种“不迎合”的态度,在当下的文学市场里,显得尤为珍贵。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不与大河争流,只是静静地流淌,却自有其动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通过看程老师的小说,可以让后人知道,这个时代里,还有这样一群人,还有这样一种生活,他为底层人留下一些鲜活的印记,从这个角度来说,《激荡的巨龙河》无疑是成功的。这部小说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时代、记录人心的“平民史”。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时代叙事背后,还有无数平凡人的努力与坚守;在光鲜亮丽的生活之外,还有无数人在为生计奔波,为家庭奋斗。这些人,或许没有名字被写进历史书,可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铭记。</p><p class="ql-block"> 读这部小说集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经常会呈现出程老师伏案写作的身影。他已经八十多高龄满头白发的老人,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他的这份坚守,让我深受感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需要这样的作品,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生活的本真,不要忽略身边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感谢程维功老师,用笔墨为我们构筑了这样一个温暖而真实的世界,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认识生活,重新理解生命。愿这条“巨龙河”,能流淌进更多人的心里,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颛孙宏恩:曾从业于陕煤集团韩城矿业、陕西明思行文创公司策划总监、韩城骑行乐园俱乐部主席、中国楹联学会、韩城作家协会、韩城楹联协会、陕西省旅游摄影协会韩城分会、韩城市摄影家协会、韩城市职工摄影协会等多家学协会会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