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红色回响

千江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昭通关工谱新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色演讲意韵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唤青春承壮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远承历史续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九旬往事凝心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代新人悟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是空言传教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精神永续照康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镜头下的红色回响</i></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i style="font-size:15px;">记昭通市“红军长征过昭通”故事演讲决赛</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接到周兴旺老师的邀请时,我正整理着此前拍摄的昭通风光,镜头里的乌蒙山巍峨依旧,却不知这片土地深处,还沉睡着如此多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此次为“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演讲决赛摄影,于我而言,不是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场跨越九十年的对话——用镜头捕捉青春与历史的碰撞,见证红色血脉在昭通大地上的鲜活流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决赛当天的会场,空气里似乎都飘着厚重的历史感。当主持人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开篇,提及1935年红军过昭通、扎西会议定方向的往事,台下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瞬间燃起了对历史的好奇。我悄悄举起相机,将这一幕定格:前排小学生挺直的脊背、初中生若有所思的颔首、高中生攥紧的拳头,不同年纪的面庞上,却有着同样的专注。这便是活动最动人的“绝伦”之处——它让遥远的长征故事,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了能被触摸、被讲述、被共情的鲜活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比赛的进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红色教育课。小学组的孩子牵着衣角上场,用稚嫩的声音讲“半条被子”的温暖,尽管语速稍缓,却让台下不少观众红了眼眶。我蹲下身,从孩子的视角取景,镜头里,他们扬起的小脸映着灯光,仿佛在用最纯粹的方式,与当年的红军战士对话。初中组的选手多了几分沉稳,有人带着自制的PPT,将扎西会议的旧址照片展现在屏幕上;有人配上轻柔的配乐,让“红军与昭通百姓共饮一瓢水”的故事更添温情。我按下快门,记录下选手抬手比划时的认真,也记录下评委们频频点头的赞许——专业的评分标准里,“故事感人”“联系实际”本就是核心,而这些孩子,恰恰用真心做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让我震撼的是高中组的演讲。一位职业院校的选手站在台上,目光坚定地讲述红军在昭通克服天险的故事,末了他说:“当年红军走的是羊肠小道,如今我们修的是高速公路,可‘不怕难’的精神,从来没变。”话音刚落,台下掌声雷动。我迅速调整焦距,将他握拳的手势与观众席上热烈的掌声纳入同一帧画面,忽然明白:这场演讲比赛的“绝伦”,不只在于选手的精彩表现,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年轻一代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长征精神”与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理想紧紧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场休息时,李鸿武老师的男高音响起,姜泽艳老师的歌声婉转,红色旋律在会场里回荡。我趁机拍摄评委们交流的场景,周兴旺老师正与其他评委讨论选手的表现,脸上带着欣慰的笑意;台下,孩子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眼神里满是向往。这些细碎的瞬间,没有激烈的情节,却比任何刻意的摆拍都更有力量——它让我看到,红色文化正在以最自然的方式,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颁奖环节,当获奖选手接过证书,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鼓掌。我站在舞台侧面,用广角镜头捕捉这热闹的场面:一等奖选手挺直的胸膛、三等奖选手雀跃的神情、颁奖嘉宾温和的目光,还有台下挥舞的小国旗……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图景。此刻我忽然懂得,周兴旺老师邀请我来摄影,不只是为了留下活动资料,更是为了让这些瞬间成为永恒——当多年后再翻看这些照片,人们依然能想起,在纪念红军长征过昭通90周年的这一天,有一群年轻人,用演讲的方式,将长征精神的火种,又传递了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活动结束后,我整理着相机里的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不同的感动。有孩子讲述故事时含泪的眼睛,有评委认真记录的笔尖,有歌手演唱时投入的神情,还有观众席上悄悄擦拭眼角的手。这些细节,或许不够“宏大”,却恰恰是这场活动“绝伦”的精髓——它没有空洞的宣讲,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次真诚的表达,让长征精神变得可感、可知、可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离开会场时,演讲场的声音依然回荡。我想起高中组选手说的那句话:“长征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而我镜头里的这些瞬间,便是“在路上”的最好证明。感谢周兴旺老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用相机,为昭通的红色传承,留下这抹永不褪色的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