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兴安岭秋之旅十--阿尔山市,呼伦贝尔大草原,海拉尔

老太

<p class="ql-block">阿尔山是中国最小的城市,市区人口不足3万人,面积仅约11平方公里。穿城而过时,仿佛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街角那家飘着热气的早餐铺。可正是这份小巧,让整座城像被秋阳轻轻捧在手心,安静、温润,又带着点与世无争的倔强。我们把车停在温泉路边,抬头望去,那座蓝顶白墙的建筑静静伫立,红旗在风里轻扬,像是在向远道而来的旅人点头致意。</p> <p class="ql-block">整座城的节奏慢得刚刚好。一条主街贯穿南北,六个红绿灯连成一首短诗,从南到北开过去,不过五分钟。阳光斜斜地洒在路面上,树影斑驳,一辆车缓缓驶过,喇叭都没按一下。街边的广告牌写着“欢迎来到童话小城”,而眼前的一切,还真像从绘本里走出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阿尔山站就藏在这条街的尽头,一座不足20平方米的小房子,却是中国公认最小的火车站。它建于1937年,如今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台上没有喧嚣的人流,只有几个游客蹲在铁轨旁拍照,笑声轻得怕惊扰了这座沉睡的历史。候车厅小得像谁家的客厅,却还留着橘红色的木椅,坐上去,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的汽笛声。</p> <p class="ql-block">这座站原名“温泉站”,后来才改叫阿尔山。它的砖石里藏着一段沉重的过往——当年日本侵华时为掠夺资源而建,站旁甚至留有封死枪眼的碉堡。可如今,它不再承载屈辱,反而成了时光的信使。蓝天之下,黄墙绿窗的站房静静呼吸,像一位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的老人,把故事讲给愿意倾听的人。</p> <p class="ql-block">站房是日式低檐尖顶的风格,花岗岩垒墙,赭色水泥抹面,屋檐下挂着小小的站名牌。候车室和售票处加起来还没我家客厅大,却能装下几十个旅人的期待。旅友站在门口拍了张照,一位穿蓝外套的女士从屋里走出来,冲她笑了笑。那一刻,历史与当下,在这座袖珍车站里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我们重新上车,驶向呼伦贝尔大草原。车轮碾过秋日的光影,窗外的林海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无边的草浪。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凉意,也带着自由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沿着331国道前行,一段被称为“音乐路段”的公路蜿蜒向前。车轮压过特殊铺设的路面,竟奏出一段轻快的旋律,像是大地在哼歌。我们笑着把音乐关掉,让自然的声音填满车厢——风声、车声、还有远处隐约的牛羊鸣叫。</p> <p class="ql-block">道乐都驿站出现在草原深处,像一座孤独却温暖的灯塔。木结构的建筑低调地立在草地上,深色屋顶与蓝天相接,一条木栈道笔直通向坡顶的观景台。我们下车走上去,风立刻扑了满脸,远处七仙湖如镜面般闪着光,山、云、湖、草,在眼前铺展成一幅无需装裱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栈道尽头是开阔的观景台,站上去,整个人都被放空了。脚下是缓坡,远处是湖泊,天边的云慢悠悠地走,像不愿离开这片净土。一只小比熊狗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穿着粉色小衣服,蹦蹦跳跳地跟着游客往台上跑,回头看了我一眼,仿佛在说:“这风景,我常来。”</p> <p class="ql-block">那只小比熊是马场主养的,它早已成了驿站的“编外导游”。我们下台时又遇见它,正被一位游客牵着往观景台走,尾巴摇得像个小风车。不远处,几匹小马在路边悠闲吃草,铁皮马厩在斜坡上闪着微光,马场主骑着摩托“轰”地冲进草地,又“轰”地回来,给这片静谧添了一笔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一位骑手牵着马缓步走过,阳光洒在马鬃上,泛着金棕色的光。他没说话,只是微微点头,便与我们擦肩而过。那一刻,草原的节奏仿佛也慢了下来,容得下一声轻叹,也容得下一次长久的凝望。</p> <p class="ql-block">湖上有些水草 ,我开心的好像忘乎所以。</p> <p class="ql-block">蒙古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驿站对面有个小凉台,架在坡边,正对着湖光山色。我站上去拍了几张照,构图怎么都好看——蓝天、白云、草地、木台,像是大自然亲手调好了滤镜。难怪有人说,这儿是“照相极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阿尔山到海拉尔的两伊公路,一路穿越草原、湖泊、林场与河流,风景像换台一样不停切换。车窗外,内蒙古的美从不吝啬,它把最辽阔的蓝、最温柔的绿、最深沉的金,一股脑儿塞进你的眼里。旅友欢快的舞起来 ,舞姿好美。</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一座草原上的炼油厂,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红白条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公路笔直延伸,松林整齐列队,工业与自然竟在此刻达成了某种默契——没有冲突,只有共存。</p> <p class="ql-block">抵达海拉尔时,已是午后。城边的桦树林依旧泛着绿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路面,像撒了一地碎金。我们沿着林荫道慢慢开,车窗外的树影晃动,仿佛秋天还舍不得彻底降临。</p> <p class="ql-block">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静立在城北,庄严肃穆。高台上那辆编号530的坦克,像一位沉默的战士,守望着和平的今天。园内陈列着当年的真实武器,高射炮、装甲车、战斗机一字排开,在蓝天与绿树间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日军曾在此修筑亚洲最大的内陆防御工事,北山阵地至今保存完好。走进地下工事,凉意袭来,墙壁上的展示板讲述着数万劳工的血泪——他们被强征而来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有一处模拟洞穴,天花板绘着蓝天白云,墙上的雕塑刻画着劳工们搬运石块的场景。他们弯着腰,脸上是疲惫,眼里却仍有光。这光,是尊严,是抵抗,是历史深处最动人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当年真实的要塞。</p> <p class="ql-block">工程结束后却被集体杀害,海拉尔河北岸的“万人坑”里,白骨为证。</p> <p class="ql-block">广场展示的都是当年战斗的真实武器。</p> <p class="ql-block">园中最震撼的,是那座和平丰碑雕塑。三位中俄蒙战士并肩而立,刀锋般的轮廓直指云霄。他们没有挥舞武器,而是高举手臂,像在迎接黎明。那一刻,战争的伤痕化作了和平的誓言,沉重,却充满希望。</p>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园,我们驶过哈萨尔大桥。这座512米长的斜拉桥横跨伊敏河,主塔高耸,夕阳为它镀上金边。桥名纪念的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萨尔,那位“射神”英雄。如今,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像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新旧城区,也是连接着草原的过去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呼伦贝尔古城亮起了灯。夜市里人声鼎沸,彩色招牌上写着“我在古城很想你”,旁边还有个卡通人物冲旅友眨眼。</p> <p class="ql-block">古城门在灯光下格外喜庆,红灯笼高挂,行人穿行不息。现代高楼与传统城楼并肩而立,像是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既回望过去,也拥抱现在。</p> <p class="ql-block">在成吉思汗广场,我停下脚步。火炬雕塑在夜色中燃烧般明亮,骑马雕像巍然矗立。我从广场走过,笑容灿烂。风轻轻吹过,带着草原的气息,也带着这座城市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一路,从阿尔山的小城静谧,到海拉尔的历史回响,再到古城的烟火人间,我们穿越的不只是地理的秋,更是时间的秋——金黄、深沉,又充满生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