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中国道教名山。紫霄宫、玉虚宫、玉皇阁、隐仙谷、元和观、紫虚岩、神仙洞、静虚台、太常观、南岩言、磨针涧、水帘洞、仁威观、系马峰、娘娘庙、光明顶、道廉亭、太子坡、回心庵、真仙殿、玉虚东天门、二天门等,为中国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高于五岳,故称大岳。</p><p class="ql-block">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军民、工匠30余万人,大修武当山。</p><p class="ql-block">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p><p class="ql-block">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建筑群。史称“北建故宫,南修武当”。</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重修武当山宫观。</p><p class="ql-block">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筑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61年,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2年02月22日,紫霄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列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1988年0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12月17日,“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01年07月,玉虚宫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7年05月,启动武当山玉虚宫修缮工程。</p><p class="ql-block">2012年,武当山启动武当大兴600年20余项大型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2012年07月25日,五龙宫景区正式投入开发建设。</p><p class="ql-block">2012年08月01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遇真宫顶升工程正式启动。</p><p class="ql-block">2012年09月27日,武当山玉虚宫修缮落成。</p><p class="ql-block">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东接历史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区,南依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p><p class="ql-block">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5″—111°15′23″,北纬32°22′30″—32°35′06″,古称“方圆八百里”,总面积312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武当山有植物758种。水杉、珙桐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银杏、香果树、篦子三尖杉、金钱松、山白树、榧树、水青树、杜仲、胡桃、鹅掌楸等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其中,南岩老虎岩前的一株银杏树,胸径1.35米,高约20米,树龄约600年以上,被誉为“武当银杏之王”。天竺桂、华榛、金钱槭、领春木、天目木兰、蝟突、天目木姜子、厚朴、青檀、白辛树、紫茎、楠木、红椿、核桃楸、豆腐柴、刺五加等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草药中,武当山有400多种,被誉为“天然药库”。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全山药材有617种,较名贵的有天麻、七叶一枝花、绞股蓝、何首乌、灵芝、黄连、天竺桂、千年艾、巴戟天等。</p><p class="ql-block">动物资源</p><p class="ql-block">武当山有鸟类130种,兽类49种,昆虫1055种,金钱豹、猕猴、豺、水獭、金猫、大灵猫、小灵猫、青鼬、林麝、鬣羚、斑羚、雀鹞、普通鵟、燕隼、红巢、领鸺鹠、灰林鸮、长耳鸮、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勺鸡、凤头鹰、大鲵等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p><p class="ql-block">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道士还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宫,建成后嘉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道宫为“大岳太和宫”。[2]</p><p class="ql-block">金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3]</p><p class="ql-block">紫金城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p><p class="ql-block">净乐宫位居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4-5]</p><p class="ql-block">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p><p class="ql-block">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6]</p><p class="ql-block">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千米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太子坡又名复真观。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7]</p><p class="ql-block">南岩</p><p class="ql-block">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1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0.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p><p class="ql-block">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千米,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p><p class="ql-block">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长约15米、深约1.5米。洞体岩石由绿泥钠长片岩和绢云石英钠长片岩及浅粒岩等组成。岩石经强烈挤压,形成复杂的褶皱图案,总体形成一处宽缓背形构造。这些形态复杂的图案,均是距今2.10亿年左右期间,受剪切应力作用留下的产物,洞穴是岩石沿比较脆弱的片状岩石风化崩落形成。[8]</p><p class="ql-block">大明峰坐落在丹江口市官山镇骡马沟村,又称武柱峰、柱头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亲净乐国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宫(即真武大帝母亲)。距武当天柱峰14千米,是武当72峰之一,海拔为1132米。此坐像两峰如笋形同座椅,之间端坐着一尊高约80米、宽40米的天然石像,酷似武当山金顶的真武大帝像。</p><p class="ql-block">春秋至汉代末期,许多达官贵人到武当山修炼,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也曾隐此山修炼。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唐贞观年间,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皇帝在武当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时,许多著名高道隐居武当山修道,如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唐末,武当山已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当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p><p class="ql-block">宋元时,由于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p><p class="ql-block">元朝时,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朝山进香的民间信士也很多,香火很旺。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p><p class="ql-block">明代,武当山一直被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持续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把武当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夺取其侄儿朱允炆的政权后,自称真武保佑他和他父亲取得天下,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1412年)遣人在元代旧址上建成九宫九观等33处庙宇。继成祖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陆续在这里兴建和扩建庙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广军民在武当山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同年,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到嘉靖(1522—1566)时,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人流不绝。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