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题解:解码标题中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伊阙”,是龙门石窟的古称,因伊水穿流其间,两岸山势对峙如阙门而得名,此称既勾连起石窟与伊洛大地的地理血脉,又暗含着古人对这片山水的敬畏与珍视。“凿空”二字,取自“张骞凿空”的典故,既指工匠们以斧凿劈开山石、创造奇迹的壮举,也象征着龙门石窟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通道。</p><p class="ql-block">“石刻史诗”四字,精准概括了龙门石窟的特质——它不是孤立的艺术作品,而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卷,每一尊造像、每一处题记,都是历史的文字,记录着王朝更迭、文化变迁与信仰流转。“文明对话的千年回响”则将视角从单一的艺术鉴赏,提升至文明交流的宏大维度,点明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更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古代艺术与现代精神对话的见证,其影响力跨越时空,至今仍在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二、三重时空坐标的诗性建构:在历史长河中锚定龙门</p><p class="ql-block">组诗开篇以“名冠三窟首”破题,五字精准贴合“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的历史定位,将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列,又以“首”字的诗性表达,凸显其在融合多朝代艺术精华、承载厚重文化内涵上的独特地位。相较于敦煌壁画的灵动飞天与云冈早期造像的雄浑气魄,龙门石窟以“魏骨唐韵”的鲜明特质,成为石窟艺术发展脉络中极具代表性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千载匠心筹”一句,以极简笔触勾勒出龙门石窟漫长的营建史。“千载”并非虚指,而是对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龙门,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直至北宋年间基本停止营建,近千年营造历程的高度概括。“匠心”二字,将冰冷山石与无数工匠的心血相连,正是一代代工匠的坚守与巧思,才让这座石刻宝库得以诞生与传承。</p><p class="ql-block">诗中“魏晋南北风”与“隋唐五代华”形成工整的历史对仗,堪称神来之笔。“魏晋南北风”精准对应北魏至南北朝时期的造像风格,彼时龙门石窟受汉化政策影响,造像呈现“秀骨清像”特征,古阳洞内造像面容清秀、体态修长,衣纹线条飘逸,尽显魏晋名士风雅风骨;“隋唐五代华”则描绘隋唐时期龙门石窟的鼎盛气象,唐代造像以“丰腴饱满”为美,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的雍容华贵、万佛洞小佛的精巧细腻,皆彰显盛唐繁荣与自信。这两句诗如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让读者清晰窥见龙门石窟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p><p class="ql-block">“魏骨唐韵留”一句,将历史与艺术的演变诗性浓缩。“魏骨”指北魏造像的风骨,那种融入汉族文化的文气与超脱;“唐韵”是唐代造像的神韵,那种兼具帝王威严与人间温情的雍容。二者在“留”字中达成永恒,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文化融合,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盛唐气象,皆通过“骨”与“韵”,永久镌刻于龙门石壁,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两个巅峰时刻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三、造像美学的意象解码:从诗行中读懂石刻之美</p><p class="ql-block">“朗形俊骨遒”,是对北魏造像美学的精准提炼。“朗形”描绘北魏佛像清晰分明的轮廓,面部线条、身体姿态简洁明快,无多余修饰;“俊骨”直指“秀骨清像”核心特征,佛像体态修长、骨骼分明,尽显清雅俊逸;“遒”字赋予造像生命力,既指衣纹线条刚劲有力,又暗含佛像内在精神力量。这种美学风格与南朝画家陆探微“秀骨清像”画风一脉相承,宾阳中洞飞天造像身姿轻盈、衣带飘飘,“朗形俊骨遒”的诗意在此得到完美诠释。</p><p class="ql-block">“慈眉佛衣柔”,将笔触转向唐代,定格造像美学的重大转型。“慈眉”精准捕捉唐代佛像神情,与北魏佛像的超脱不同,唐代佛像面露温和笑意,眉眼间满是慈悲亲切,卢舍那大佛眉如弯月、目含慈光,让人敬而近之;“佛衣柔”描绘唐代佛像衣纹的柔美质感,工匠运用“吴带当风”技法,使袈裟线条流畅飘逸,似被风吹起,充满动感与韵律。这种“柔”非柔弱,而是包容万物的气度、盛唐自信的从容,让佛像从高高在上的神祇,变为贴近人间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圣光耀莲穹”一句,将造像美学与宗教义理完美融合,展现精妙视听通感。“圣光”既指卢舍那大佛头部后方的背光浮雕,上面雕刻无数莲花化佛,光线照射下似散发神圣光芒;又暗含《华严经》“佛光普照”义理,象征佛陀智慧与慈悲照亮万物。“莲穹”巧妙联结莲花佛教象征与天空,既描绘背光浮雕中莲花环绕之景,又营造佛光笼罩天地的宏大意境。读者透过诗句,仿佛见卢舍那大佛端坐莲花之上,圣光普照、万物生辉,在视觉想象中感受佛教艺术的庄严神圣。</p> <p class="ql-block">四、文明层累的符号系统:石刻背后的文化脉络</p><p class="ql-block">“书铭二十品”,这句诗精准聚焦龙门石窟的书法瑰宝——“龙门二十品”,以诗语与史实的严丝合缝,凸显诗人对石刻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书铭”二字,点明题记的双重属性:既是造像者发愿祈福的文字记录,承载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又是书法艺术的立体载体,见证着汉字从隶书向楷书演变的关键历程。</p><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一品出自慈香窟,包括《始平公造像记》的刚劲雄浑、《孙秋生造像记》的灵动洒脱、《杨大眼造像记》的豪放大气等。这些题记字体介于隶楷之间,字形端正规整,笔画刚健有力,撇捺舒展、结构严谨,既保留隶书的古朴厚重,又兼具楷书的清秀挺拔,被誉为“隶楷之祖”。诗人以“二十品”入诗,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将其升华为文明传承的文化符号——这些镌刻在山石上的文字,历经千年风雨,不仅是研究北魏书法的珍贵史料,更成为连接古代书法艺术与现代文化传承的纽带,让后人在刀斧凿痕中,领略汉字艺术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擂鼓生梵音”,巧妙联结龙门“擂鼓台三洞”与佛教仪轨,构建独特时空共鸣。“擂鼓”既指擂鼓台三洞的地理位置,又让人联想佛教法会鼓声震天的场景;“生梵音”是诗意想象,仿佛从雕刻经变故事的浮雕中,传出悠扬诵经之声。擂鼓台三洞以密教造像为主,洞内《药师经变》《西方净土变》等浮雕,生动再现佛教法会庄严场面。诗句让石刻静态场景与想象中动态仪轨交织,丰富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香山御笔旧”与“白园茂竹新”的并置,构建完整文化记忆链。“香山”即龙门东山香山寺,“御笔旧”指乾隆皇帝曾在此题诗,御碑亭历经岁月沧桑,字迹虽显斑驳,却仍彰显皇家对文化圣地的重视;“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墓园,“茂竹新”描绘园内生机勃勃之景,修竹茂密、清泉潺潺,保留白居易墓冢与诗作。从乾隆御笔的“旧”到白园茂竹的“新”,诗句跨越时空,串联起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让龙门石窟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五、劫难书写的史诗维度:铭记伤痕,守护文明</p><p class="ql-block">组诗第五首以“盗凿四十秋”开篇,用沉重史笔揭开龙门石窟近代惨痛一页。“四十秋”非精确计数,是对1911年至1949年间石窟遭规模化盗凿的概括。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与国内不法之徒勾结,用炸药、钢钎疯狂掠夺造像,“盗凿”二字直白揭露行为的野蛮卑劣,它们并非正常文物发掘,而是对人类文明遗产的严重破坏。诗句无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让读者感受历史的沉重屈辱。</p><p class="ql-block">“满目圣驱残”,是盗凿后果的真实写照。“圣驱”指石窟佛像,本是神圣庄严的象征,却在盗凿中残缺不全——或失头部、或断手臂、或被整体切割盗走。古阳洞《北魏帝后礼佛图》被肢解,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与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宾阳中洞《文昭皇后礼佛图》亦遭厄运,如今仅能在海外博物馆见其残片。“满目”描绘石窟内遍地残像的凄惨,每一处残缺都是一道伤痕,“残”字凝聚诗人对文明遗产遭毁的痛心惋惜,字里行间满是泣血控诉。</p><p class="ql-block">结句“贼裔岂无羞”,以七字之力完成从文物追索到文明伦理的终极追问。“贼裔”是对盗凿者及其后代的严厉谴责,他们为私利破坏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既违法律,更背道德伦理;“岂无羞”以反问直击人心,让参与盗凿、倒卖文物者及漠视遗产保护者,直面自己的良心。诗句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的警示,提醒我们守护文明遗产,既是保护文物,更是守护人类良知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六、观照哲学的现代转型:在当代语境中对话传统</p><p class="ql-block">组诗后记“游人千千万,无一将佛参。我本凡俗子,惟晓仰头瞻”,在游人群像与诗人独白间构建深刻张力,展现观照哲学的现代转型。</p><p class="ql-block">“游人千千万”,描绘当今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全球游客的热闹景象;“无一将佛参”却揭示现实——大众旅游时代,多数游客的参观停留在浅层视觉体验,惊叹造像精美,却难如古代信徒般怀着虔诚,在佛前静心沉思、感悟佛法。诗句既是对当下旅游现状的客观描述,也暗含对现代社会信仰缺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我本凡俗子,惟晓仰头瞻”,是诗人的自我定位与态度表达。“凡俗子”体现谦逊,坦诚无法如高僧大德般参透佛法;“惟晓仰头瞻”展现质朴真诚——虽不能“参佛”,却以敬畏之心仰头瞻仰伟大文化遗产。这种“不参而瞻”的态度,是对佛教世俗化现状的清醒认知,也暗含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现代观照——信仰解构时代,人们或许难有古代纯粹宗教信仰,但通过艺术审美、历史敬畏,仍能抵达精神神圣之境。</p><p class="ql-block">现代诗人胡弦《龙门石窟》中“那些手持利刃者,在断手、缺腿、无头的佛前下跪的人,都曾是走投无路的人”,与后记形成跨时空对话。二者皆不回避人类文明进程的复杂矛盾——人类既是文明创造者,也是破坏者;既向往神圣,又贪图利益。龙门石窟佛像正是这种复杂性的见证者,残缺中仍存庄严,沉默中诉说文明韧性。</p> <p class="ql-block">七、文学史脉络中的创造:组诗的艺术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这组《龙门五绝》,在文学史脉络中有着清晰的传承与创新。它承袭白居易《龙门十寺》的本地书写基因,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写下诸多描绘龙门景色与人文的诗作,将个人情感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又注入闻一多《敦煌》组诗的文明忧思,闻一多对敦煌文物流失的痛心,在《龙门五绝》中转化为对龙门石窟劫难的哀叹与反思。</p><p class="ql-block">艺术表达上,组诗将造像技法转化为诗语的尝试堪称精妙。古代“曹衣出水”(北齐曹仲达技法,衣纹紧贴身体如出水)、“吴带当风”(唐代吴道子技法,衣纹飘逸似风吹)的艺术特质,被凝练为“佛衣柔”“俊骨遒”的诗性表达。这种转化并非简单词语对应,而是将视觉艺术美感转化为文学意境,让读者在诗行中既感造像形态之美,又悟其内在精神气质,堪比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旋转世界的静点”将哲学思考化为诗意意象的高超技巧。</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组诗在“万古极乐梦”的宗教彼岸与“圣驱残”的历史此岸之间,构建出属于东方的文明创伤叙事。“万古极乐梦”描绘佛教追求的超脱尘世、永恒美好的极乐世界,是造像者最初的精神寄托;“圣驱残”是历史残酷现实,文明遗产在战火与贪婪中遭毁。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人类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也揭示历史的沉重无奈。这种叙事不同于西方悲剧叙事,它不沉溺痛苦,而是在铭记伤痕中蕴含文明复兴的期盼,体现东方文化特有的韧性与乐观。</p> <p class="ql-block">八、结语:千年回响,永续对话</p><p class="ql-block">这组《龙门五绝》,以金石铭刻般的语言精度,在伊水两岸完成一次文化基因的复写。每一句诗都是打开龙门石窟深层文化内涵的钥匙,每一个字都是播撒中华文明记忆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当卢舍那大佛的微笑与被盗菩萨的断臂在诗行间对视,那些残缺造像已不仅是文物,更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它们见证文明辉煌,铭刻历史伤痕;承载古人信仰,引发今人思考。在诗韵与凿痕的共振中,龙门石窟持续叩问文明存续的当代命题——如何守护文化遗产?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传承东方文明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伊阙凿空,凿开的不仅是山石,更是文明交流的通道;千年回响,回响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人类对美好与神圣的永恒追求。龙门石窟,这座用石头书写的史诗,将在时光长河中,继续与每一个瞻仰者对话,传递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