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人卲凯的美篇

飞人卲凯

<p class="ql-block">行进在天山天池的旅游大巴车上。</p> <p class="ql-block">10月12日,东洲的星期天总是来得格外温柔。阳光斜斜地穿过餐厅的玻璃窗,洒在桌布上,像撒了一层金粉。我的朋友朱dq昨天就约了我们,说好在这间熟悉的自助餐厅碰头——不为别的,就为这份慢下来的滋味。人一过半百,反倒更懂得“吃一顿像一顿”的 meaning。不是饿,是惦记那股热乎气儿。</p> <p class="ql-block">他们俩坐得靠窗,一个倒着橙汁,一个笑着摆出“V”字手势,像极了年轻时在毕业照里那般得意。我没上前打扰,只远远看着,心里也跟着翘了嘴角。这年头,能让两个老头笑得这么没心没肺的,除了老友重逢,大概也就只剩这满桌的热菜了。他们面前的盘子里,有炸得金黄的春卷,还有一小碟酱牛肉,酒杯里晃着琥珀色的饮料——不知是茶还是酒,但那神情,分明是醉在了别处。</p> <p class="ql-block">靠里那张大桌围了五个人,杯盏交错,笑声压过了背景音乐。一人刚说了个笑话,众人哄然大笑,有人拍桌,有人抹眼角。他们举杯时动作整齐得像排练过,杯沿碰出清脆的一响,仿佛在为某个无言的约定干杯。桌上堆满了海鲜、炖肉、凉菜拼盘,还有一大盘切好的哈密瓜,红瓤黑籽,甜得能招来蜜蜂。我认得其中一位,从前在厂里做技术员,如今白发苍苍,却仍中气十足地喊着“再来一杯!”——这哪是吃饭,分明是把岁月酿成了酒,一口饮尽。</p> <p class="ql-block">另一对老友坐在角落,一个正给另一个倒酒,动作慢而稳,像在完成某种仪式。他们没大声说笑,但眼神里的温度比喧闹更烫。偶尔低头夹一筷子炒河粉,再抬头相视一笑,仿佛几十年的光阴就藏在这几秒的沉默里。窗外的树影晃动,照在他们手边的茶壶上,光影斑驳,像老照片的底片。我忽然想起父亲也曾这样,给老战友倒酒,不说往事,但往事全在杯里。</p> <p class="ql-block">那桌四人正吃得热闹,一人举起玻璃杯,高声说了句什么,引得大家纷纷响应。杯影晃动间,我看见货架上摆着几盆绿萝,叶子油亮,顺着木架垂下来,像一道绿色的帘子。墙上挂着几幅不知名的画,色彩浓烈,倒与这满桌丰盛相衬。他们吃的不单是菜,更像在咀嚼某种共同的记忆——也许是同乡,也许是旧同事,又或许只是每周雷打不动的“星期天饭局”。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坚持,把日子撑得饱满而有形。</p> <p class="ql-block">三人桌上的笑容尤其明亮。他们举起酒杯的瞬间,像被同一束光点亮。一盘清蒸鱼端上来,热气腾腾,旁边还摆着一小碟姜丝醋汁。有人夹起鱼腹最嫩的一块,笑着说“这可是今天的头彩”。他们不赶时间,菜上得慢也不催,服务员经过时还会搭上两句家常。这种地方,吃的从来不是菜单上的价格,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点不言而喻的熟稔。我坐在不远处,竟也觉得被这暖意捎带上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他们站在餐厅中央,背对着一扇大窗,外头是东洲秋日的街景,梧桐叶开始泛黄。两人笑得开怀,一个抬手扶了扶帽子,另一个顺势拍了拍对方肩膀。穿的都是寻常衣服,夹克配休闲裤,脚上是软底鞋——适合走远路,也适合久坐闲聊。那一刻,他们不像在拍照,倒像在定格一段正被讲述的故事。而故事的开头,大概就是一句“好久不见”。</p> <p class="ql-block">他们坐在靠墙的位置,手里的饮料杯轻轻一碰,没说什么,但那一下轻响,像是某种默契的确认。窗外天色渐暗,室内灯光柔和,映在杯壁上,晃出一圈圈光晕。他们不急着走,也不再点菜,就那么坐着,偶尔说几句,更多时候是安静地看人来人往。这种安静不冷清,反而让人觉得踏实——像秋日午后晒完太阳的藤椅,余温尚存。</p> <p class="ql-block">这顿饭吃了近三个小时。我最后起身时,那几桌人大多还在。有人开始打包,有人掏出老花镜看账单,还有人站在门口挥手道别,声音拖得老长:“下周老时间啊!”</p> <p class="ql-block">我走出餐厅,风有点凉,但心里还热着。原来所谓“欢聚”,未必需要盛大理由。</p> <p class="ql-block">一顿饭,几张笑脸,几声“再来一杯”,就足以让一个普通的星期天,变成日后回想时,嘴角会不自觉上扬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