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讲台前,看着屏幕上“评审专家应知应会的政府采购基础知识”这几个字,我忽然意识到,作为评标专家,我们不只是坐在会议室里打分的人,更是政府采购公平公正的守门人。那些看似枯燥的流程和条款,其实都是一道道防线,守护着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p> <p class="ql-block">电脑屏幕上的PPT一页页翻过,蓝色西装的讲师语气沉稳,讲述着框架协议的适用情形。我注意到,“易采通”三个字反复出现在角落,像是一种无声的提醒——专业平台在背后支撑,而我们,更应以专业态度回应这份信任。</p> <p class="ql-block">流程图将封闭式与开放式框架协议清晰划分,箭头指向不同的路径,也指向不同的责任。封闭式一旦入围便不再增补,意味着评审时必须更加审慎;开放式虽可动态加入,却对后续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每一个选择,都是对规则理解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当屏幕上列出“集中采购目录以内”“采购限额以上需多次采购”等适用情形时,我想到现实中那些反复申报的小额项目。框架协议本为提高效率而设,若评审时不加甄别,反而可能被滥用,变成规避公开招标的“后门”。</p> <p class="ql-block">图表将采购项目分为两类:标准统一的,适合招标或询价;技术复杂的,则可用谈判或磋商。这让我想起某次评审,一个本该走竞争性磋商的技术项目,却被套用了询价方式。那一刻我才明白,方式选错,整个程序就已偏离轨道。</p> <p class="ql-block">达到公开招标数额必须采用公开招标,这是铁律。但现实中总有“特殊情况”试图绕道而行。屏幕上那句“需经设区的市以上监管部门批准”像一记警钟——没有例外的审批,就没有例外的操作。</p> <p class="ql-block">从资格预审到确定中标人,招投标流程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意义:随机抽取防止操控,评标独立保障公正。流程不是形式,而是为了让阳光照进每一个决策角落。</p> <p class="ql-block">资格审查由采购人负责,评标则归评标委员会。职责分明,才能避免越位与缺位。我曾见过评审专家越俎代庖去查供应商资质,结果反被质疑程序违法。界限不清,公正就容易失守。</p> <p class="ql-block">流程图上,资格性审查、符合性审查、澄清、评价一步步推进,像一场精密的手术。任何一步跳过或颠倒,都可能导致结果无效。评审不是投票游戏,而是依法依规的系统工程。</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三条注意事项格外醒目:评标成员不得参加开标,资格审查不由评委会负责,采购人代表不得担任负责人。这些规定看似琐碎,实则是防止利益交织的防火墙。2019年财政部的这份提醒,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咀嚼。</p> <p class="ql-block">竞争性谈判流程从成立谈判小组开始,每一步都讲究程序正义。我曾参与一个紧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但正是这种时候,越要守住“不少于三家供应商”的底线,否则“竞争”二字就成了空谈。</p> <p class="ql-block">递交响应文件、进入谈判、最终成交——流程图上的箭头指向明确,但现实中常有人想“简化”步骤。比如跳过制定谈判文件直接谈价格,这看似高效,实则埋下法律风险。程序正义,从来不是效率的敌人。</p> <p class="ql-block">谈判小组要审文件、做评价、写报告,职责清晰。最让我警醒的是那句“可要求供应商解释响应文件”——这不是质问,而是澄清。评审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对话。</p> <p class="ql-block">相比谈判,磋商多了“交流”意味。制定文件后要留足10天准备期,这是给供应商充分表达的机会。我曾在一次磋商中听到供应商提出技术优化建议,最终被采纳。这才明白,磋商不仅是选人,更是共同完善方案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从发布公告到确定成交,竞争性磋商的每一步都强调互动与专业。流程图中不同颜色的方框,像是在提醒我们:这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比价,而是一次深度的技术对话。</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并列展示着谈判与磋商的区别,适用情形、评审程序一目了然。有人总把两者混为一谈,可正是这些细微差别,决定了采购能否真正实现“物有所值”。作为专家,我们得先搞清楚规则,才能用好规则。</p> <p class="ql-block">询价流程看似简单,但“成立询价小组”“确定不少于三家供应商”这些环节,缺一不可。曾有个项目只找两家报价,美其名曰“节约时间”,结果被投诉后废标。简单不等于随意,程序正义不分大小。</p> <p class="ql-block">发布询价公告、收响应文件、比价定标——流程清晰,但最容易被轻视。我常提醒自己:越是简单的流程,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漏洞往往藏在“习以为常”里。</p> <p class="ql-block">单一来源采购的协商流程,背景是紫色标签,透着一丝特殊意味。只有一家供应商能供货?必须有充分依据。我见过以“技术唯一”为由走单一来源,结果被查出其实是品牌绑定。程序可以特殊,理由必须过硬。</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价格可控还是不可控项目,单一来源都需公开透明。流程图上的每一步,都在强调“留痕”二字。协商不是私下交易,而是有据可查的正式程序。作为评审,我们是监督者,也是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封闭式与开放式框架协议的评审要点被清晰列出,圆形图标象征着完整闭环。第一阶段选入围,第二阶段签合同,两个阶段不能混淆。我曾见有人在第二阶段重新评审资质,结果被指出程序违法。规则的边界,必须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三个阶段的划分让我更系统地理解了框架协议。从需求制定到合同签订,每个环节都有评审参与的空间,也有不能越界的红线。专家的作用,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p> <p class="ql-block">幻灯片列出的规范性文件,像一张政府采购的“法律地图”。《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品目分类目录》……这些文件编号背后,是一整套制度体系。作为评审专家,熟悉它们不是负担,而是履职的基本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