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无邪,一心为他人着想,善良淳朴,她就是肖佳珂!

心如(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就相识,两家相隔不过二百米。童年时光里,我常与她结伴而行,散步、骑车,笑声洒满乡间小路。那时我们共骑一辆儿童“黑马车”,那车能载三人,是我们村里的“明星座驾”。年少不知拘束,如今想来,那样的车怕是再也坐不下我们了。她爱吃火龙果与杨桃,偏爱紫色,或许是狮子座的骄傲使然。她喜欢赵露思,前些日子还特意让我在手机上写下这个名字,叮嘱要用紫色字体。我推说写得难看,她却笑着说没关系——那份温柔,从不苛求完美,只在乎心意。</p> <p class="ql-block">她的善良从不张扬,却深藏于细微之处。我们曾一起逗蚂蚁,翻动石块寻找鼠妇,称它们为“西瓜虫”——只因一碰就蜷成圆球,像极了切开的小西瓜。我们在斜坡上滚下它们,看它们翻滚着消失在草丛深处,仿佛一场小小的冒险。她从不伤害生命,只是好奇地观察,温柔地陪伴。这份纯真,是未经世事雕琢的赤子之心,是对万物最本真的善意。</p> <p class="ql-block">她喜爱宠物,家中曾养过小猫小狗,也爱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点滴。她常与我分享小狗的日常,眼神里满是欢喜。记得那年她家的大狗生了一窝小狗,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它们活泼健康,在草原上奔跑跳跃,像一团团毛茸茸的阳光。可好景不长,她奶奶决定将小狗送人。原本六只的小生命,因天气寒冷夭折了一两只。她为此哭得撕心裂肺,泪水浸湿了衣袖。最终,她将自己最心爱的那只小狗托付给我——因为她知道,若不交给我,便再也见不到它了。那一刻,她的选择不是占有,而是成全,是把爱延续到我能守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她缺的从来不是一只狗,而是那份无言的陪伴与温暖。她奶奶疼她,给她买零食、玩具,样样满足。可村里人却说她被惯坏了,在背后议论纷纷。一次,我们三人摘了红叶李,那时不知其名,只叫它“野果子”。回到她家,门口正坐着几位村民,她奶奶想分给大家尝尝,她却突然生气,坚决不让。她说:“一个人好不好,不是别人说了算。”她懂得分辨真心与虚情,知道谁让她安心,谁让她不适。她选择守护自己的世界,哪怕只是几颗野果,也不愿轻易分享给不懂珍惜的人。</p> <p class="ql-block">她还记得那天,把果子分给了我妈妈。我妈妈也在场,她递过去一把,笑意温柔。这些细节,或许她早已忘记,可我仍记得清晰。我们相差两岁,看似微小,却经历了不同的人与事。今年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我问她成绩如何,她坦率地说数学不好。我问英语呢?她曾是我心中英语最好的女孩。她答:“还行。”我给了建议,更希望她能靠自己努力成长,而不是依赖别人的提醒。她需要的,是独立与自律——而这,正是走向成熟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下课时我常从她教室门口经过,看见她坐在第一排,低头认真写作业。当别人嬉笑打闹时,她安静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写完后便和朋友在门口聊天,而我总在校园闲逛,却难觅她的身影。几次想说话,只能匆匆在门口说上几句,又因时间紧迫不得不离开。她的勤奋像一束光,不耀眼,却持久地照亮着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她从小就怕黑,夜里出门总拉着我的手,借着手机微弱的灯光前行。我们常去村上的小广场玩耍,那里有跷跷板和各种体育器材,名字我至今没弄清,用途也一知半解。我们坐在最高的器械上,望着远方的田野与晚霞,畅谈未来。“长大后,我们一起租房子,有自己的家。”“我们可以养小狗!”“还能养小猫!”“一起去旅行!”那时的梦,简单而炽热。我们用围巾绑在器材上当秋千,摔跤是常事,每次跌倒都哭得厉害,可擦干眼泪后,又笑着继续荡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遍村庄的角落,发现一种可食用的植物,剥开外皮,里面是嫩白的果肉。大人叫它“尖尖cai”,我们却当作秘密宝藏。我们也曾偷摘路边的玉米,那年我十岁,刚摘下就被开车的人发现,我们抱着玉米狂奔,逃回她家紧闭大门。她奶奶不在,我们便尝试做饭,烤馒头时火候太久,调料撒得太多,味道难以下咽,却笑得前仰后合。那是一种属于童年的“美味”,无关口感,只关乎快乐。</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摘过野桃,洗去细毛,弄得浑身发痒。一次在她亲戚家摘的,痒得受不了,只好回家洗澡。那时水是阳光晒热的,她家有个小游泳池,我们在里面打水仗,水花四溅,头发湿透。玩累了就用毛巾擦干,顺便给小狗洗澡。可它们不配合,甩水、挣扎,甚至跳进泥土里打滚,把我们刚洗的全毁了。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放弃,躺在她家床上看动画片。最怕的是恐怖片,每到惊悚处,就用被子、衣服或布娃娃遮住眼睛,不敢看完就换台。也因此,她家小狗的名字大多由我起,有些就来自电视剧里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我常在她家过夜,有时睡在三轮车上,夏天铺着被褥,仰望星空。我比她大,便承担起“守护者”的角色,警觉地听着四周动静。她家院子上方是曾祖母的“窑屋”——一种冬暖夏凉的窑洞,如今空置着。白天我们常去那里玩耍,屋里有大镜子和沙发,我们玩手机游戏,如“斗地主”、“宝宝巴士”、“汤姆跑酷”,笑声回荡在古老的墙壁间。</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曾和她爷爷奶奶打纸牌,玩“对竹竿”、“红心四”、“七鬼五二三”。我们偷偷换牌,她年纪小,出牌随意,我则暗中配合。赢了后,奶奶笑着问:“你们是不是换牌了?”她心虚地摇头:“没有,都是我们自己打的!”我与奶奶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我们纵容她的“小聪明”,因为她那时才八岁,天真烂漫,不懂输赢,只知快乐。</p> <p class="ql-block">一次,我们三人去朋友家后院荡秋千,笑声引来许多伙伴。大家轮流推着,欢声笑语不断,那一刻,世界仿佛只剩下纯粹的快乐。还有一次,我们摘葡萄、梨子,尝遍乡野果实。在干涸的淤泥中,用木棍写下我们敬爱的王老师和在乎的人的名字,像是在土地上刻下记忆的印记。我的脚曾陷进未干的泥里,是她们合力将我拉出,帮我清洗鞋袜。若没有她们,我或许只能狼狈收场。那份情谊,比泥土更深,比清水更净。</p> <p class="ql-block">我扎辫子时,她吵着要和我一模一样。村里人笑她说:“你扎得难看死了,叫你奶奶重新给你扎。”可她不在乎,执意模仿我。最后我们换了发型,我记得是披肩发。她不在意他人眼光,只愿与我同行。那份执着,不是任性,而是对友情最真挚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她家墙上写下老师教的知识,我教数学,她教语文。拼音、汉字,一笔一画由她认真书写。我们互当“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全对!”“错一个!”“90分!”“97分!”游戏中的认真,映照出她对学习最初的热爱。那面墙,成了我们童年的课堂,也成了梦想起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玩“过家家”,她常扮演“小婴儿”,却又不是真的孩子。我们采野草、野菜做“饭菜”,其中一种叫“金zhen”,黄色细长如针,名字已模糊,印象却犹存。我们用瓦片当碗,树枝作筷。瓦片上常有蜘蛛、蚯蚓、螳螂,最让我害怕的是一种多足长腿、快速爬行的虫子,至今不知其名。蜈蚣也令人胆寒,那密密麻麻的腿和丑陋外形,总让我避之不及。</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小河抓蝌蚪,母亲曾亲手抓到一只青蛙放进瓶子带回家。我们用盆养着,怕它逃走,便用另一个盆盖住,只留缝隙。随着时间推移,蝌蚪变成青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