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者寄语</div><br> 当杨艳华牵着稚童的手穿行于香港的霓虹与博物馆的墨韵时,一篇游记便成了流动的文明注脚:旺角街头生硬却炽热的指路手势、无名姑娘托起童车的刹那善意、星光大道上重叠的“隔代手印”,皆在繁华褶皱里酿出东方之珠的体温。而回程船上那句“自己的土地”,让璀璨灯火终落进历史长河的血脉回声。<br><br> 转瞬切入《秋雨绵绵》,笔锋收作旷野的素墨。淋漓的稻茬与雨洗的杨林,在无人处织就天地静默的诗行——这是献给疲惫灵魂的陶潜式退隐,亦是都市凝视后的精神返场。两篇散文恰似一枚铜币的两面:一面镌刻着时代叙事里的家国温情,一面拓印着永恒自然中的禅意栖居。本栏邀您共品这双重韵致:我们既需香港式璀璨如星的热望,亦渴求秋雨般润物无声的治愈。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邂逅香港的温情与璀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杨艳华</div><br> 9月29日清晨,阳光初绽,我和女儿带着两个外孙,踏上了香港一日游的旅程。十多年前,我曾到访过香港,如今身处深圳,去香港变得极为便利,只需花100元办张通行证,便可成行。我牵着大外孙,女儿推着小外孙,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出发了。从家没走多远,便到了海关检查处,顺利通过证件检查后,我们成功通关。入境后,我们坐上了大巴,刚驶上两岸大桥,我正想跟家人报个平安,却发现手机没了信号。原来,得开通数据漫游、办理国际流量才能使用。<br><br> 下了大巴,我们随着人流前行,不一会儿便坐上了一辆公交车。香港的公交车设计独特,上下两层都能载人,我们选择在旺角下车。<br><br> 刚到旺角,一下车就听见有男有女拿着喇叭在呼喊。仔细一听,原来他们正在公开传教。这是令我想不到的。 由于对香港的道路不太熟悉,我们便向陌生人打听路段。这时,迎面走来一位中年男人,他十分热情,用那带着生硬港音的普通话,连说带比划地给我们指路。怕我们还是不明白,他竟在前面给我们带了一段路。我们满心感激,连连道谢后,便朝着商场走去。此时,小外孙已在女儿怀中睡着了,大外孙乖乖地跟在后面,我则拿着小车下楼梯。刚走了两步,迎面跑来一位姑娘,她笑着打招呼:“您好啊!”听口音,她也是香港人。她急忙帮我抬车,见车不算沉,便干脆一个人搬起三个台阶,还一边搬一边嘱咐我:“阿姨,可要慢点啊!”这位姑娘与我们既不顺路,也不是商场工作人员,却如此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短短三个台阶的距离,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香港姑娘满满的善意,这份感动,不仅是个人的温暖情怀,更让我看到了香港人的善良,深深印刻在我心里。 从商场出来,我们来到了艺术博物馆。推开门,喧闹声被隔绝在玻璃门外,眼前只剩下光影与色彩在流淌。外孙的脚步轻快得像只小鹿,在一幅水墨画前停了下来,小手指着画里的远山,奶声奶气地说:“姥姥,这山好像在睡觉。”我蹲下来,和他一起仰望着那片晕染的墨色,忽然觉得,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那些高深的注解,而是这样纯粹的感知。我们走过陈列着老香港海报的展厅,泛黄的纸页上印着旧时光的模样。外孙凑在玻璃前,数着海报上穿旗袍的阿姨,问我:“以前的香港是不是也这么热闹?”我笑着点头,看阳光透过窗棂,在他发顶洒下细碎的金光。 从博物馆出来,午后的阳光暖得恰到好处,我们循着导航前行。沿街的商铺飘来阵阵奶茶香,我给孩子买了两杯奶茶,分别递给他们。外孙捧着温热的奶茶,边走边哼着歌。博览会上的作品仿佛打开了一个小世界,有色彩浓烈的抽象画,也有精致小巧的雕塑。外孙还回味着一件用回收材料做的装置艺术,眼睛亮晶晶地问我:“那个大瓶子我也能让它更漂亮呀!给它装上彩色的纸。”我摸摸他的头,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看展的模样,那时也是这样,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好奇,觉得艺术是藏在生活里的魔法。 最让人期待的,是傍晚时分在星光大道看“明星手印墙”。夕阳把墙面染成了暖橙色,一个个手印嵌在上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指节分明,有的带着浅浅的纹路。外孙挨着墙根,把自己的小手按在一个大手印旁边,咯咯地笑着:“姥姥,你看,我和明星握过手啦!”他嘴角上扬的模样,与风里传来的远处商场的音乐、人们的笑语交织在一起,这一刻,香港的繁华与温柔,都揉进了这里。<br><br> 暮色渐浓时,我们坐上了游览香港夜景的船只,40分钟的航程里,游维多利亚港的海面被霓虹灯与摩天大楼的璀璨灯光交织,染成了流动的彩绸。两个外孙都兴奋地站了起来,“哇!太好看了,快看呀!”我轻声回应:“姥姥看着呢,夜色多么美呀。”真是灯火如星河倾泻到人间… 踏上返程的船,外孙靠在我肩上,手里攥着一张博览会上买的小贴纸,轻声问:“姥姥,香港什么地方,咋还用通行证?”我对他说:“这里是中国的领土,一百多年前,这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被英国统治。1997年又回归到我们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也说明我们祖国强大了。今天我们才能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br><br> 我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灯火,忽然觉得,这一日的时光,比任何艺术品都珍贵。我牵着他的手,走过的路,看过的景,他眼里闪烁的好奇与欢喜,都是岁月赠予我们最温柔的藏品。原来所谓陪伴,就是把寻常的日子,过成诗里的模样。<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合影照片由作者提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雨绵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杨艳华</div><br> 秋雨是从天际漫过来的,没有声响,先把远处的天染成了淡灰,再一丝丝织向地面,把整个旷野裹进了一层薄纱里。<br><br> 站在田埂上,脚下的土被雨浸得软润,踩下去能陷进半只鞋。不远处那片刚收割过的秋田,是这灰蒙蒙天地里最亮的色。<br><br> 秋田的那边,是一片杨树林。而这边则是杂树林,有的小树还很嫩,枝叶被雨浇得发亮,像刚洗了澡的孩子,带着点憨态的清爽。<br><br> 放眼望过去,除了这金色的谷、墨绿的树,就是漫无边际的雨雾。没有炊烟,没有屋角,连飞鸟都躲了起来,只有雨丝在天地间轻轻飘着,把“人家”隔得远远的。不像城里推窗就能见的烟火气,这里的秋雨,是独属于旷野的静——没有人声扰,只有雨打小树的轻响,和风吹树叶的微吟,清清爽爽,却又带着点淡淡的、远隔尘嚣的寂。<br><br> 看!这雨把秋田润得更黄,把树林染得更绿,远处的天和地在雨雾里慢慢融成一片,心里也变得软软的、空空的,像被这秋雨洗过一样,干净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