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序言: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促进城乡绿富同兴

艾前进,传记作家

<h1></h1><h3><font color="#39b54a">林震教授《山河新证》序言</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深入践行“两山”理念<br>促进城乡绿富同兴</font></h1><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39b54a"><b>林震</b></font></span></h3><br><h3>  <font color="#167ef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今年是“两山”理念正式提出20周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此后,浙江省在“两山论”的指引下,持续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和生态省建设,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font></h3></div> <h5><font color="#39b54a">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主任兼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font></h5> <h3>  <font color="#167efb">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擘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系统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提出10周年之际,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年9月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理念之一。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向全世界推介“两山”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同时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新时代十年我国坚持“两山”理念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同时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font></h3>   <font color="#167efb">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多次做出重要的指示批示。2025年4月3日,他在同首都干部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他在重申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的同时,着重强调了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更加注重“兴业”,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更加注重”,为进一步筑牢绿水青山、造就更多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指明了方向。<br>  更加注重“提质”,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土绿化的着力点,为“两山”转化奠定坚实丰厚的生态基础。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2%提高到超25%,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雄安新区千年秀林七年多种下的2000多万棵树苗已长成林海,“三北”工程累计造林增幅超过90%,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等的生态修复治理堪称典范。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总体上仍是缺林少绿的国家,森林面积扩大的空间有限,森林树种树龄结构不尽合理,人工纯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迫切需要加强科学绿化,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既要注重扩大森林面积,更要注重提高森林质量。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国土绿化在持续扩大规模的同时转向质量优先,通过提质增效构建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态链。福建省制定实施《全省重点区域林相改善行动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森林林相,推动造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浙江省出台《关于开展美丽林相提升 优化城乡生态环境的行动方案(2025—2030年)》,通过加强森林生态修复、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等措施,规划完成美丽林相提升重要节点200个,打造美丽生态廊道200条,加快呈现健康稳定、季相分明、色彩丰富、景观优美的美丽林相。近年来,我国草原修复治理持续推进,西部六大牧区省份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综合运用禁牧封育自然恢复和退化草原人工修复等手段,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使草原永葆生态活力。</font>   <font color="#167efb">更加注重“兴业”,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生态经济的增长点,为“两山”转化提供稳固有效的产业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用好用活林草资源,正确处理林草资源保护、培育与利用的关系,建立健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林草生态产业体系,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相得益彰。要善于在山水上做文章,通过改革创新,让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发展生态旅游、搞好绿色种养,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新时期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充分发挥林草“四库”功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其中经济林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亿人次,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br>  更加注重“利民”,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美丽中国的立足点,为“两山”转化明确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02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5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32.0%,城乡生态空间持续优化。北京已有大大小小的公园一千余个,继建成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正致力于建设全域花园城市和全域公园城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北”工程统筹防沙治沙和民生改善,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同时依托“沙戈荒”发展新能源等新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浙江省已连续发布三批30个林业推进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坚持林业发展为了人民、林业发展依靠人民、林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本书是作家艾前进为纪念“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而作的大型主题报告文学,荟萃了全国各地20余个林草领域践行“两山”理念的成功经验,期望能为持续推进“两山”理念的落地见效提供借鉴,也为繁荣发展生态文化、促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我们微薄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文作者林震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智库中心主任兼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北京林业大学侨联主席,教育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重大专项总召集人。本文系作者为艾前进《山河新证》所作的序言)</span></p>